可怕的不是有多少人比你成功,而是比你成功的人比你還努力。
這句話在網上已經隨處可見,成了勵志文章的標配。似乎這世界已是百舸爭流,你就是落在最后的那一個。
走在大街上,你會發現許多悠閑的人。即使是那些在執行任務的人,臉上現出的也多是無所事事的無聊感。想一想,這個世界幾十億人,有多少人是在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兒?或者說有多少人,即便給了他充分的自由,他能夠去發現然后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兒?
一方面,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基礎性的工作,想必沒有什么人會真地想做。我們是經濟學中的理性人,只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在工作,客觀上方便了他人的生活。但正是這些無可奈何的工作,成就了這個社會運行的基礎。也許未來人工智能可以提供所有重復性的工作,為社會運行提供所有基礎性的需求,但在這之前,絕大多數人的無奈還是社會所需要的。
另一方面,尋找自己真正想要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不斷的反思與自律。人類的幸福與滿足,雖然是大腦分泌的那些化學物質的體現,可得到的過程卻是在不斷的自我完善中,直接給的反而沒什么意義。
所以,這個世界能夠順暢運行,可能自然規律中就讓絕大多數人按照社會的需求去定義成功。越來越好的生活環境讓更多的人放棄了思考,甘愿隨波逐流的生活著。這樣的生活中也有努力,但這樣的努力帶來的成功,是他人眼中的成功,基本上都要以名利為評判標準。
帶來的問題反而是那些努力的人常都有著焦慮和不安的內心,無所事事的人好像更無欲無求。那這樣的努力有什么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