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棵杏樹成熟了,樹上掛滿了金燦燦的杏。一個淘氣的小男孩爬了上去。摘了許多杏。這個時候鄰居老奶奶帶著孫子過來了,小男孩特別慷慨的把自己摘的杏分了一大半給鄰居的小朋友。看著他們漸漸離去的背影。小男孩的媽媽對小男孩說:“果果,你怎么這么傻呢,把自己辛辛苦苦栽下的果子就給別人了呢。”
孩子狡黠地一笑,從口袋里掏出更多的杏對媽媽說:“媽媽,你看我不傻,我把好的大的杏都裝在口袋里面留給自己,我給他的那些杏呀,都是不好的,又小又酸。”聽完媽媽露出了滿意的笑容,夸贊:“你真聰明!”
看完這個例子,有的媽媽可能會說:“沒什么呀,做父母的不就得教孩子學得更聰明一點嗎,現在社會這么復雜,這樣多個心眼,才能夠在社會上立足呀,不然以后長大了,老實巴交的被人欺負怎么辦?”相信有很多家長都是這樣想的,可是殊不知這樣的教育家庭教育看似聰明卻會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那什么是起跑線,又輸在在哪里?
大家常常認為起跑線就是可能就是幼兒園,只有上個好的幼兒園才能進入好的小學,然后才能上好的初中、高中、最后才能讀好的大學,所以說幼兒園的教育很重要,幼兒園是起跑線。還有的家長會給孩子報各種特長班,認為讓孩子多學點技能,這樣孩子才不會輸在起跑線上。
其實這些都是在培養孩子的認知技能,強調知識的獲取和技能的培養,希望孩子在競爭中脫穎而出,以后能過上幸福的生活,但根據一些調查研究表明,其實決定孩子是否能過上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卻往往不是認知技能而是非認知技能。
那什么叫非認知技能呢?
非認知技能就是那些不能夠被準確測量,但是對你的幸福生活具有特別大的影響的技能,社會興趣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項。
社會興趣包括三個方面:合作、給予、共情力
第一,合作
合作是指當你遇到困難的時候,你會找人跟自己一起面對困難而不是自己咬牙挺著;當別人有困難的時候,你隨時準備好去幫助別人。(有的人是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對別人的事一概不感興趣,嚴重缺乏社會興趣。這樣的人幸福感就會少很多。)
第二,給予。
在日常生活中,你對別人的付出大于所得。你可能會說,那我不是吃虧了。總是計算所得大于付出的人,看似占便宜了,其實身邊的人跟他相處起來都會不舒服,總覺得自己的能量被他吸食,非常耗竭,自然地會跟他保持距離,長此以往,得了利益丟了朋友,路越走越窄。而樂于付出和分享的人卻恰恰相反,看似付出的多,卻交了最多的朋友、得到了最多的資源、獲得了最多的機會!難怪老話說得好“吃虧是福”呀。
第三,共情力。
共情力就是對別人的思想、情緒、感受、想法能夠理解的能力。能夠傾聽別人,理解別人、能和別人站在一起,而不是只對自己和自己的話題感興趣,自說自話,不去聽別人的想法,不去理解別人的感受,光想讓別人聽你的。看似你滔滔不絕地在說,其實不溝通為何物。
也許你會看到有一些人一路名牌學校,畢業以后找到個好工作,也許還能賺很多錢,可是卻生活的很糟糕,感覺不到幸福感,也感覺不到生命的意義,這就是他們缺失了社會興趣。因為人的幸福感主要來源于人際關系。這是已經達成共識的。
如果我們想讓孩子更幸福,就需要培養孩子的社會興趣。那么我們如何培養孩子的這個社會興趣呢?
首先,我們要經常共情孩子。我們要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孩子,用情感引導的方法讓孩子辨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接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只有這樣,他才能更好得理解別人,了解別人行為后面的情感,才有了共情別人的能力。
第二,鼓勵孩子和其他小朋友合作,鼓勵孩子跟不同的人合作,不僅和成績好也和成績不好的同學合作,認識到每個人身上的優點,體驗世界的多樣性。讓孩子享受到分享和合作的樂趣。
第三,給予。鼓勵孩子樂于助人,肯付出少計較。大人也是孩子很好的榜樣,如果我們自己在生活中不去計較利益得失,不吝嗇付出,熱愛分享。孩子們潛移默化地就學會了,并且會收益終身!
當孩子有了社會興趣,那么他獲得幸福的能力才會大大增強,這才是真正的不輸在起跑線上!
我們再看看本文開頭的那個摘杏的小男孩,如果我們是他的媽媽,我們該如何引導他呢?當孩子把自己摘的杏的一大半給了鄰居家小孩兒,媽媽應該說:“寶貝,你能舍得把自己摘的杏分一大半給那個小朋友,說明你是一個慷慨大方,樂于分享的孩子!你真棒。”
希望大家也都能重視培養孩子的社會興趣,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