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引起思考,不能養成一種智力活動習慣的書,其實就是在將你的思考和品位拉向平庸。
01
記得有一次跟一個同學聊天。
我問他身邊有沒有非常欣賞或者崇拜的人,談話或者閑聊間就能受到啟發,學到東西?
他說沒有,并問我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人。
我說有,但不多,不過我還有一個簡單的途徑,那就是讀書。
你會認為那些經過時間、空間檢驗的大文豪大作家不如你身邊的人更能帶給你啟發嗎?
從權威統計那里,我們知道中國人的閱讀量是非常低的,平均每年在幾本左右。
公交車上、馬路上、地鐵中,甚至等紅綠燈的間隙,我們看到的大多是低頭看手機的人群。
好多為了一份情懷而開設的24小時書店,也都在經歷過短暫的黎明之后紛紛走向了黑暗,淹沒在了手機、網絡的襲擊下。
白巖松說,對于我們的身體來說,不吃飯活不下去,那對于我們的精神來說,不讀書難道不是跟不吃飯一樣活不下去嗎?
讀書原本跟吃飯一樣,是一件自發、自然的事情,可是現在卻需要號召、甚至需要強制才有人勉強去讀。
因此呼吁全民讀書的一系列活動開展起來,類似《世界正在懲罰不讀書的人》、《讀書與不讀書,過得是不一樣的人生》等等之類的熱文。
有些名人在地鐵上放書,以及各種讀書會的興起都來倡導、促使大家去讀書。
于是很多人想去讀書,卻不知道要讀什么樣的書,更傾向于向別人求推薦。
其實一個到處向別人求推薦的人,大概不知道自己真正的興趣在哪里。
而一個不清楚自己喜好的人,不容易找到好書。
讀起書來往往更多的是追求訊息,消遣、娛樂,讀完之后心靈可能一時的得到放松,但很難充實,還是會陷入空虛中去。
因為他沒有鑒別書的眼光,就很難從書中獲取珍貴的營養。
從一個人讀什么樣的書,基本上可以判斷他的精神層級。
一個喜歡在閱讀中與古今偉大作家、學者溝通、交談的人,和一個只愛讀明星趣事、小資情節、消遣訊息、功利性刊物的人自然有著不一樣的內心世界。
對于品位,我比較喜歡周國平的解釋,他說品位就是能夠通過閱讀過一種心智生活,使你在對世界和人生的思索始終處于活潑的狀態。
好書都能發揮這種啟迪作用,而不只是向你提供信息或者消遣。
一個人的品位會引領他找到好書。
一個人讀什么樣的書,就體現了他什么樣的品位。
02
人們經常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即讀書多了容顏自然美好,氣質自然高雅。
可是你往往忽略了一點,那就是你讀的是什么樣的書。
并非所有的書都能帶來氣質的升華,好書才有此功能;
也并非所有的人看好書都有修顏的功能,最重要的在于這個人的品位和精神品級,與好書產生了什么樣的化學反應。
一個人所讀的書體現了他的品位;
一個對自己有要求,有獨立思考的人必定知道什么樣的書是最適合他的,哪些作家的氣質與他最接近。
他可以鐘情于一類書,但不會局限于一類書,他的品位總能帶他找到好書,他讀的好書又進一步提高了他的品位。
相反,一個人自身沒有良好的品位和審美觀,他很難找到好書。
即使有別人的推薦他去讀了,他往往也不容易讀進去,或者即使勉強讀完了,也絕不會有很大的收獲。
或許會把這種讀不懂誤認為是作者的深奧,其實只是氣質不一,靈犀不通而已。
余秋雨在《北大授課:中華文化四十七講》中對文化做過一個比較精確凝練的定義。
他說文化是一種包含精神價值和生活方式的生態共同體,它通過積累和引導,創建集體人格。
即中華文化的最后成果,不是別的,而是中國人的集體人格。
而書則是文明、文化最重要的載體。
如果全社會的人都在讀那些沒多少價值,只是迎合市場需要的書,那么可想而知,我們社會的集體人格會是什么樣子。
如果更多的人讀經典,讀那些見證了歷史變遷,承載了文明品質的好書,
我們將會從中體驗到一種深刻的厚重,一種穿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體悟。
這些都將充盈在你靈魂深處,提高著你的品位,塑造著你的人格,這樣的集體人格才是社會最需要的。
讀書不在數量,而在于質量,好書可以一讀再讀,而且必定是一讀再讀。
歌手李健的氣質里便隱藏著讀書的習慣,他說其實他讀書不多,但喜歡反復閱讀同一本書,尤其是經典作品。
如今各種出版物浩如煙海,現代人的閱讀時間越來越少,你很難有時間和精力去檢驗哪些書是好是壞。
那些擺在機場書店、火車站書店以及網店里的五花八門的暢銷書,多數看了會讓人失望。
一個真正喜歡閱讀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對他來說書非好而不能讀也。
好書的背后一定站著一個人性偉大而高貴的人。
跟隨這樣的人走,跟這樣的人交流,受這樣的人提點,你才會得到啟迪,取得進步。
03
在好書面前,你所面臨的不僅僅是一本書。
更是一個豐富深刻、偉大淵博的人,是一個從來沒有見過的世界。
凡是好書,提供給你的都是多方面的享受。
不管是好的心理學、經濟學、文學或者哲學著作,你收獲的絕不僅僅是單學科的知識,而是更加豐富的、多元化的精神享受。
雖然書中很多的片段你讀過以后就會忘,但是你仍然記得閱讀時的那份感受、那個獨一無二的閱讀節奏、氛圍以及由此總結的閱讀體系。
它無形中已經增加了塑造你的元素,而所有的這些體會和享受是碎片式、消遣類、功利性閱讀無法給予的。
有些好的心理學或者文學作品中體現的哲學思想甚至比專門的哲學著作更加深刻有趣,很多偉大的作者身兼多重身份。
例如金庸,既是武俠小說作家、又是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等,其研究涉及法律、歷史和佛學等諸多領域。
因此,金庸小說中,你體會到的不僅僅是精彩的故事情節,語言魅力,更是整體精神性的統一。
飽含深厚的文化內涵,既有詩經、周易、佛學等,又有嚴謹的邏輯思維,讓人捧腹的幽默。
這些經典都是值得反復回味的,遠不是市面的一些層次低的暢銷書所能媲美的。
讀壞書,不但沒有多少收獲,損害還不小。
因為一個人平日里所讀的書,會形成一種跟作者相似的韻律,你的行為方式中不自覺地就會顯露出來。
拿寫作來說,寫作的時候便會不由自主地跟隨作者的節奏韻律,因此,讀書的好壞也一定程度上影響寫作的好壞。
記得一個自媒體作者說過,他當年喜歡一個女孩子,但當看到女孩的書架的時候,他果斷地放棄了追求她。
因為一個人所讀的書,反映了她的內心世界,女孩書架上的書已經暴露了她的品位。
《挪威的森林》里,永澤有個的言論,他宣稱不愿意在閱讀未經過時間洗禮的書籍方面浪費時間。
他認為讀的東西和別人雷同,思考方式也只能和別人雷同。
此話雖然有點自大,但是不無道理,雷同讓人走向平庸。
不能引起思考,不能養成一種智力活動習慣的書,其實就是在將你的思考和品位拉向平庸。
世界上的書是讀不完的,最好的途徑就是只讀好書。
好書讀的次數越多,你會越覺得有趣的部分層出不窮。
讀好書,才能完善你的人格,讀好書,才能提高你的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