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谷布谷,杏黃麥熟
? ? ? 辛麗紅(特等獎)? ? ? ? ? ? ? ? ? ? ? ? ? ? ? ? ?
? “布谷布谷,杏黃麥熟”,每年夏初,當布谷鳥殷勤歡唱的時候,往事總浮現心頭,片片段段,零零碎碎,難續成篇……
? ? 小時候,每當布谷鳥叫,地里的麥子就會在大人們一遍遍焦灼的期許下由青變黃,由空癟到飽滿,于是農家人就拉開了火麥連天搶收搶種的序幕。與此同時,樹上的杏兒也會在孩子們一次次垂涎的仰望中由青變黃,由酸澀到軟甜,于是孩子們的世界也悄悄涌動著小小的甜蜜和期盼。
在“布谷”聲聲的催促中,大人們忙著趕集置買鐮刀、鐵叉、木掀、竹掃帚,小孩們則趁著沒人注意偷偷溜到杏樹下,蹭蹭爬上去,往兜里揣幾個尚未熟透的杏兒。
每年此時,我總盼著放麥假,盼著從趕集人口中得到三姑托人捎來的口信——“得空讓孩子們來吃杏”。這樣我就有了冠冕的理由,在爹點頭之后,帶著同齡人的歆羨,和大伯家的哥哥妹妹一起奔到二十幾里外三姑家的杏樹下。
三姑家的杏樹長得高大,得要三姑父攀著梯子爬上去摘,我就負責站在樹下接應他,每次接住他遞下來的沉甸甸的布兜兜,他都慢慢說著“慢著……慢著……”,每次我也總在想,三姑父是說我呢?還是說他自己呢?每次把杏往大籃子里周轉,都是我最興奮的時候,我會趁機挑出最大最軟的一個來把它吃掉。
記得有一次,我在樹下仰頭給三姑父指點著樹枝兒上的幾個“漏摘之杏”,突然一個杏兒從空而降,仿佛電影中的快鏡頭,我來不及閃避,熟透的杏兒正中我的嘴巴,甘甜的杏汁流了我一臉……
后來,在許多地方我曾無數次抬頭仰望滿樹的杏兒,在杏樹下胡思亂想,這樣的巧合卻再沒出現過。后來,聽老師講故事《守株待兔》,那一幕浮現眼前,我和同學們一起笑,但同學們不知道我心里藏著一個小秘密!
每年去三姑家吃杏,總是滿載而歸。我已記不起當年我們是怎么把那么重的一籃子杏帶回家的,只記得三姑父總是送我們過了村子外面那條沒有橋的河才看著我們離開……
后來有了自行車,杏熟了,三姑就讓表哥用自行車給我們送杏。表哥來了后,總是急急慌慌要走,也不坐下歇會兒,說要趕緊回去割麥子。爹也就不留他,往他手里塞個饃就揮手送他。
接下來當然就是我們大飽口福的時候,盡管每年吃杏媽都要反復說“桃吃飽,杏傷人”,可她總也禁不住我們討好的請求,總也瞪不過我們放光的眼睛,總也按不住我們貪吃的欲望,總也擋不回我們伸出的小手……
后來,我們家窯院崖邊上那棵杏樹漸漸葉茂果繁了,爹從三姑家剪回了“雞蛋杏”的接穗,嫁接了之后,我們也有自家的杏吃了。爹便不讓表哥再送杏來,說讓三姑家來年再多載點杏樹,等結了果賣了錢攢著給表哥說媳婦。
我家的杏樹,長的太靠崖邊。爹怕我們上樹掉下崖去,就在樹上綁了棗刺。每次嘴饞了,我就到樹下看杏兒。每每仰望著杏兒,我就開始胡思亂想,我想象著我家的杏兒變成了錢,我拿錢買回了作業本,我就有用不完的本子,就不用老是用完了正面再用反面了;我想象著三姑家的杏兒變成了錢,三姑拿錢買回了新衣服,三姑就不用老是穿那件我不喜歡的舊衣服了……
但杏兒并沒有換回錢,三姑照舊每年堅持讓表哥送杏來。
后來,每到杏黃麥熟,我不再只關心吃杏,而是默默跟在大人們后面去地里,學著像爹媽一樣在麥垅間彎下腰去揮舞鐮刀。每晌去地里割麥,我盡享“遲到早退”的特殊照顧,每次他倆都能攬起兩耬麥子,而我只攬一耬,還遠遠攆不上他倆。眼看著我被甩在了后面,他倆總偷偷把鐮刀伸過我這邊來替我割上一段,讓我能追上他們,不至于灰心喪氣。看著在麥田里“揮汗如雨”的爹媽,我開始從生活中讀懂了“粒粒皆辛苦”,也漸漸能讀懂一些麥收時爹的暴躁脾氣。
永遠難忘那次拉麥,我牽著牛,爹駕著車,媽在車后面彎著腰推,妹妹提著拾麥的小籃子,滿滿一車沒太干透的麥子,壓得車轱轆陷入土中吱吱響,出地塊是一段很陡的上坡路,老牛無論如何不肯走,爹讓我使勁拉牛韁繩,我使出渾身的勁兒用力拉,牛還是一動不動。爹就用鞭子打牛,我看到老牛眼里流出一串長長的淚,就忍不住大聲地哭了,爹大聲吆喝我沒出息。吵鬧的聲音驚動了不遠處地里的割麥人,他們家就牽來自家的牛并排套到我家麥車上,這才把一車麥子拉到了平地的大路上。那次回家,爹摸著我家老牛的頭多往牛槽里倒了一碗料。從那以后,我對拉麥心有余悸,立志好好學習,再不過割麥的生活。
爹也不希望我們姊妹幾個過割麥的生活,就省下錢來供我們上學。可爹種的麥子年年都得要人割。
于是每每學校里放了麥假,我就回家割麥子。媽說:“閨女長大了,有了‘這塊地割不完咱就不回家’的心勁兒了!”媽又說:“你看你現在割得多快,都快趕上我了。小時候還老得我們偷偷幫著你,你才趕得上我倆。”我知道媽是在夸我,可我卻感到很羞愧,羞愧我沒有能耐,還得讓爹媽在家種地割麥子。
后來,村里有了打麥機,全村人排著號等打麥,有時候估計要輪到后半夜,爹就先讓我們回家睡,他給別人家幫忙,輪到我家了他再把我們叫去。不用再在麥場里一次次攤開了碾,碾好了挑,挑好了掃,掃好了曬,曬好了再碾,再挑,再掃,再揚……省去了反反復復的折騰,收麥的效率大大提高了,我們也減少了坐在場邊樹蔭下邊寫作業邊看場的煩惱與快樂。村里那些比我們小的孩子也就沒有了在攤開的麥場里滾來滾去翻跟斗的快樂。
收麥天最怕下雨,那些天爹總要聽天氣預報,媽總要看天上的云彩。天一下雨,不管是白天在地里,還是晚上在床上,全家頂頂重要的事就是趕快去麥場里蓋麥子。塑料布沒有那么大,就一綹一綹地壓住拼接起來,完了還要用大大小小的棍子從上面和前后左右把塑料布牢牢壓住頂住絆住,再用繩子圈圈捆住,防止風把它吹開。每次去蓋麥子,我們全家都要齊上陣,完成了任務,回到家里,我們基本上都會被灰塵泥土雨水弄成個大花臉。有時候蓋著蓋著,大雨就澆下來了,我們就成了落湯雞。有時候虛驚一場,我們就會覺得自己上當受騙吃了虧,一路走一路大聲嚷嚷。
麥子曬干拉回家之前,人們怕下雨淋壞了麥子。麥子拉回家了,人們就又盼著趕快下場雨,趁墑播種秋莊稼。我總在想,有的人家麥子收回家早,有的人家晚,天是下雨好呢,還是不下好呢。看來想讓誰都滿意,老天也有為難的時候。
后來,我上了大學,學校里不放麥假。那年暑假回家,媽給我說,杏黃了,麥也熟了,我們家接到三姑家的電話,三姑父和表哥在拉麥回家的路上翻了農用車,兩個人都沒有被搶救回來,一天之內兩個家里的頂梁柱幾乎同時撒手而去……
后來,三姑幾乎哭瞎了眼睛,表嫂受了刺激,到現在還癡癡呆呆,時好時壞。
那年,三姑家的杏爛在了樹上,麥子掉到了地里……
后來,大妹因為我上大學花費多,家里同時供四個學生負擔不起,輟學回家,用稚嫩的肩膀和爹媽一起擔起了家里的重擔。
后來,我從學校畢業當了老師。爹讓村里的學生給我捎來我家樹上的杏兒吃。爹終于驕傲我不用再過割麥子的生活了,我卻年年牽掛起爹種的麥子。
后來,每每給學生講《觀刈麥》,說到“力盡不知熱”時,我就想起家里最艱難的那年,爹終于把一車車的麥子拉到麥場里時說的那句話,“要是地里還有,誰不愿意再割它個十天半個月?”
后來,村里又有了割麥機,爹也買回了農用車。
后來,爹又賣了牛,置辦了一整套的“現代化農業設備”。
后來,我結婚了。
后來,我有了女兒。
后來隊里又有了聯合收割機,人們往地頭一坐,十幾分鐘就可拉著干凈的麥籽回家。日子一天天好起來,莊稼人再也不用在麥田里拼死拼活。小孩子們吃的喝的用的,五花八門,還天天鬧騰著挑食不開心。各種水果滿街都是,一顆小小的杏兒再也不能勾起孩子們的艷羨。爹也終于能在杏黃麥熟時候,悠閑地立立轉轉,看著地上成堆的金燦燦的麥子,看著樹上一串串金黃的杏兒,他有時也會高興地哼幾句跑調的戲詞。有一次我回家媽偷偷對我說,有了聯合收割機,再也不用跟著我爹到場里揚麥,聽他不避人的吆喝了。
“布谷布谷,杏黃麥熟”,年年布谷催促,年年杏黃麥熟,年少時經常在布谷聲聲中,憧憬不用收割麥子的城里生活。長大后卻在人聲的喧囂中,懷念起家鄉的布谷,牽掛起家鄉的麥子。于是我在杏黃麥熟時,就帶女兒回家,看爹媽,吃杏兒,讓女兒聽布谷鳥叫,給她講“布谷布谷,杏黃麥熟”的諺語,教她認識杏兒,認識麥子,給她講故事,講有關杏黃麥熟的往事。我們坐在麥堆旁,手抓著金燦燦的麥子,我給她講割麥的往事,給她講《憫農》。我們坐在杏樹下,抬頭仰望滿樹的杏兒,我給她講我去三姑家吃杏的事情,講我恰巧被落下的杏兒砸了的狼狽和開心,給她講我從三姑家回來后聽老師講《守株待兔》的故事,全班同學哈哈大笑,而我自己比他們笑得更開心的小秘密!她急著要我給她講《守株待兔》,講完之后她笑得直不起腰,說她也要在外爺家的樹下等等看。
“布谷布谷,杏黃麥熟”,日子一天天好了,爹卻沒留下一句話突然去了另一個世界,長眠于他生前勞作的麥田。布谷聲聲,再也不能喚爹到地邊看麥子;布谷聲聲,再也不能和爹一起分享我買回的美食、他嫁接的杏兒。布谷布谷,你年年唱著杏黃麥熟,可也知道人間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
“布谷布谷,杏黃麥熟”,布谷聲聲,一年年催黃了樹上的杏兒,一年年催熟了地里的麥子,一年年催老了我的青春年華。如今,我敦厚可親的三姑父不在了,我剛強正直的父親也不在了,我很想念他們,很想念過去的時光。
“布谷布谷,杏黃麥熟”,布谷聲聲中,我命途多舛的三姑如今已白發滿頭,腰身佝僂,一步一寸,艱難地挪著行走。布谷聲聲中,我的媽媽如今獨自一人,守著偌大的院子,守著我們的家。我很牽掛她們,希望她們能平安健康,安度晚年。
“布谷布谷,杏黃麥熟”,麥子年年黃,杏兒依舊熟,物質越來越豐裕,精神越來越貧乏。現在的我們每天不必為吃穿憂慮,外界的誘惑讓我們眼花繚亂,一不小心,我們的欲望就會像漁夫的老太婆那樣日益膨脹。我真擔心,當我們這山看著那山高,對自己擁有的東西像下山的小猴子那樣不懂珍惜,我們終將一無所獲!
“布谷布谷,杏黃麥熟”,小時候日子那么長,盼著長也長不大;長大后日子那么短,使勁拉也拉不住。小時候快樂那么多,一顆杏兒就愉快了整個夏天;長大后無奈那么多,許多遺憾足以冰冷你所有的溫暖。無論是記憶里青澀的快樂,還是記憶里蒼黃的悲涼,都是我此生最寶貴的財富。寫這篇文章,翻撿起這些零星的寶貝,給懂我的人看。
作者簡介:
辛麗紅,洛寧縣第一高級中學語文教師,河南省骨干教師。生活中有點粗心大意,對朋友始終誠心誠意,從事教學一心一意,嘗試寫作全心全意,從來不三心二意,偶爾也灰心失望 。
滿坡都是“金太陽”
李紅都(一等獎)
去洛寧,是為了參加一個愛心采摘活動,幫助貧困的良泉溝村民及時銷售已成熟掛果的太陽杏。那天,我們10名洛軸文友、攝友,和三十多位志愿者與熱心網友坐上大巴車開往洛寧景陽鎮。
當我們走進這個名叫良泉溝的小山村時,盡管來前已有心理準備,但眼前仿佛光陰倒退了四五十年的景象還是超出了我的想象:土砌的平房,坑坑洼洼的山道,低矮破舊的教學樓,拿著半塊燒餅當零食吃的小女孩兒,穿著早已過時“的確良”上衣的老嫗,還有布鞋已磨破,腳趾隱約可見的老年男人……他們貧寒的外表、謙卑的笑容,讓我看得心都隱隱作疼。
不,這不是洛寧應該有的面貌,和我想象得完全不一樣!洛寧在我心中的形象是溢滿書卷氣息的文化之鄉,隨便一陣風吹過,都能嗅到空氣里彌漫著的倉頡造字與河圖洛書的芳香,隨便踏進一方竹林,都能聽見伶倫用管樂奏響的悠揚之律,隨便走近一條河流,都能尋覓到洛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美麗身影,那些厚重的洛寧歷史文化,讓洛寧的各個村莊在我心里的形象都如同一位飽讀詩書的村姑,即便荊釵布裙,也難掩珠玉光芒……
沿著蜿蜒曲折的山路向前走,迎面有位老人拉著一個四五歲的小女孩慢慢走過來。陪同的朋友告訴我,這個村的年輕人大部分都去城里打工了,只留下老人和兒童守候門戶。除了在外打工的兒女不定時寄回家的一些生活費之外,家里種植的那些莊稼和果樹就是老人和孩子一年四季豐衣足食的期盼。當老人和小女孩兒與我擦身而過的時候,我注意到了小姑娘眼里那種留守兒童特有的神情,那是一種因自幼缺少父母陪伴和關愛而流露出的與年齡不相符的落寞神情,綴滿了身在家鄉,心卻思念到外地打工父母的哀愁,那何嘗不是另一種意義的“鄉愁”?
到了村小學門口的廣場,其他一同來參加這個采摘節開幕活動的愛心志愿者也陸續趕來了。那天臨近六一,參加活動的愛心人士專門給村中的留守兒童帶來了奶油蛋糕和圖書、作業本等節日禮物,提前祝福孩子們六一快樂、生活幸福。
一位留守小男孩,小心翼翼地捧著一塊蛋糕,香甜地吃了兩口,然后懂事地托起蛋糕,讓身邊的爺爺也嘗嘗,爺爺輕輕地抿了一口,又推回去讓他自己吃。還有位留守小女孩兒,怯怯地站在其他孩子后面,不好意思上前領蛋糕,有位志愿者看到了,專門切了一塊蛋糕遞給她,小女孩兒羞怯地接過來,卻不好意思吃,直到身邊提著竹籃的奶奶滿臉感激地給志愿者遞上一大把金杏,她才甜甜地吃起蛋糕。
何止這一把杏肉表白的恩情,為了回報千里迢迢送愛心的城里人,村民們趕早已在良泉溝小學操場上支起了煮有羊肉和羊骨的大鍋。中午,喝著村民們免費向大家提供的香噴噴的羊肉泡饃,我心里感慨萬千,這哪里是我們單方面的送愛心啊,分明是體驗樸實熱情的良泉溝人送上的愛!單憑他們懂感恩、講回報這一點我就能看出,他們只不過是物質上的暫時貧乏,他們的精神世界絕對不會與“窮”字沾邊!
下午跟著果農杏林里摘采鮮果的情景,再一次讓我對良泉溝人肅然起敬。
美麗的杏樹林中,一串串金黃色的杏果,像一個個袖珍的小太陽吸引住了我們的目光。這里的杏與常見的那類果實通體橙黃的杏樹品種不同,金黃中帶有紅暈,就像有一抹霞光映照在果實上似的,難怪這種杏樹名叫“金太陽”。隨手掰開一顆太陽杏,果肉松軟香甜,肉質鮮嫩多汁,獨特的口感讓我和同伴四目相對,頻頻點頭,連呼“好吃”,大家相視而笑,加快了各自采摘的速度。
因為來前我們就已明確此行目的:這是一次幫扶貧困山區的愛心活動,要使辛苦了一年的洛寧果農在金杏豐收的季節里賣上一個好價錢,讓全家衣食無憂,讓老人老有所養,讓孩子有學可上,所以那天,我們10名洛軸人都是做好了“吃小虧獻愛心”的準備的。甚至我們在采摘的過程中,還在談論怎么給果農付款的話題,是按市價兩元一斤過秤呢,還是按稍高于市價的三元一斤,抑或是對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的特困戶,可以按五元一斤去付款……
當我們每人提著沉甸甸的杏果請果農過秤付款的時候,樸實的果農報出的價格低得讓我們吃驚——“1塊錢1斤。這袋6斤多點,收6塊,這袋10斤出頭,收10塊……”
柔和的陽光透過杏林樹枝的間隙,映照在蹲坐磅秤旁抑頭看著我們笑的果農們臉上,笑容舒展了他們臉上刻滿光陰留痕和勞作艱辛的皺紋。那些樸實溫和的笑臉,連同他們身后那片坡地上結滿金燦燦杏果的“太陽牌”杏樹林,都成了這個初夏留在我心中的動人風景。
貧而不遺禮節,困而不失風骨。有這樣樸實厚道的品質和勤勞樂觀的精神,相信良泉溝的村民們通過自己的精心種植和社會的愛心幫扶打開銷路,一定能在不久的將來脫貧致富、實現小康夢!到那時,坡地上的“金太陽”一定會更多、更甜、更美!
良泉采杏
周翠國(一等獎)
一路青山一路歌
暖意柔情溢滿車
問君此行何處去
洛寧良泉釆杏果;
? 四十多人歡聲笑語同車相伴,順水輕舟暢行一小時,便到達了洛寧縣景陽鎮的良泉溝村。
此時的小山村,已經是愛心志愿釆杏游客成群結隊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了。上午十時,在景陽鎮政府鎮長贠邦柱主持下,洛寧縣景陽鎮第三屆金太陽杏采摘節隆重開幕。洛陽扶仁協會負責人洛寧縣領導景陽鎮領導良泉溝村支部,相繼發表簡潔而又熱情楊溢的祝賀詞。之后便是羅鼓喧天歡聲雷動,來自各各地方的愛心志愿者,紛紛登場激情獻藝。
? 儀式圓滿結束,大家可以上山觀光采杏啦!沿著村里的一條小山路漫步觀賞,路邊田角坡沿和農家小院的房前屋后,此一處那一片面積大小不等的杏林比比皆是。遠望綠秀成堆紅星點點,近看金杏滿樹果壓枝垂。那景致真是綠秀悅目鮮果勾魂啊!嘗新品鮮一飽口福,眾八已是急不可待了,于是大家三五合伙七八結隊分散行動各投佳處……
? 憧憬滿懷輕叩園門,滿面憨厚樸實而又欣喜笑容的果農熱情相迎。進入園內滿眼都是金色杏子掛滿枝頭,含羞待釆。在果農的引導下,先摘幾個熟透綿軟杏子品嘗,酸甜妙適滿口生香。這一時間仿佛是孫大圣進了蟠桃園,樂樂悠悠喜不自禁。如果自己能有孫大圣的七十二變那該多好呀,那樣俺就變成一只小松鼠,臥在仙果最佳最多的枝頭抱著果兒隨意福口啦。吃飽以后俺再變成一只金甲蟲,伏在一片綠葉之上睡他一覺…….
? 結伴同行的老楊似乎沒有俺那孫大圣的頑皮想法,老楊吃了兩個仙果之后,便拿著手機滿園子轉悠醉心拍照,那笑笑瞇瞇的神態,正象是劉姥姥進了大觀園處處驚奇,小蜜蜂飛進上林苑忙不可止。眾人都在喜摘樂采仙果,這老頭卻是忘乎所以,唯迷釆風啦!沒辦法,還是讓俺代勞幫這太白金星老頭兒摘它一筐仙果吧!
? 時近正午,眾人紛紛攜果過稱付款出園,唯是不見太白金星蹤影。這老頭兒去哪了?還是讓俺尋他一番最好。東找西尋,一棵杏樹之下,老頭兒手提竹籃,正在撿拾樹下落果。老頭兒笑呵呵呵起身說:“這些落果本是熟透之物,口味正佳。空空棄之實在可惜,今天我就把這些全買啦……”將釆摘拾取的仙果過稱付款之后,先存放在果園,我們相約到山村的四處去走一走,領略一下山野風光。$ \& ?% a) y6 c0 C" O7 F
? 這個小山村所處的地方是兩道山梁合夾一溝的半坡之上,住戶比較分散,通常是三戶五戶一片,一戶兩戶一點零散分布錯落成局,古樸恬淡別有趣味。在我中華退耕還林還草,村村通路兩項偉大政策指引扶持和督促之下,良泉溝無疑是得到了基本落實,其福其惠目觀可知。良泉溝兩岸山梁叢林茂盛碧山青翠生機勃勃。一條水泥村路蜿蜒曲折高低起伏貫穿幽谷四連八村暢行無礙。尤其是村子對面那道山梁,滿山蒼翠了無人跡,清凈無擾似如仙境。佇立遠望慷慨欲嘯思緒萬千,象這樣的原始初景末遭人損的地方,走遍東西南北還有幾處善存呢?留下這一片碧山凈土吧!但愿此后沒人忍心去踐踏傷害,就讓她寧心度日笑看紅塵,直到天老地荒吧!
? 盡情乎吸了山野的清新空氣, 看過了山村的林林樹樹花花草草和金色麥田,看過了再也不必從事生產勞動閑臥在樹蔭下的老牛和從來就沒有參加過生產勞動自由散漫悠然覓食的土雞之后,我們選幾個農家小院去走訪一下吧!
? 大多數幾乎是沒有院墻,上世紀八十年代泥灰混水紅磚屋壁,木梁木椽青瓦屋脊結構,一正廳兩偏室外附一間廚房的情況布局十有八九,簡陋甚而至于破敗顯而易見。山里人依然還是十分貧困啊!入得室內觀看,幾乎沒有一件象樣的家俱陳設。農家質樸純真憨厚熱情的笑客卻是滿臉流溢,眼目之間的欣喜羞澀與熱切期盼也是讓人觸目傷懷心生愧疚。自己此來能夠與他們說一些什么,又能做一些什么呢……
? 經過幾家農戶走訪,了解到一些情況。良泉村貧困的主要原因乃是缺水,一年四季谷物種植,如果遇到風調雨順的好年景,吃飯問題甚本可以解決,甚至還有余糧。如果遇到干旱少雨的年景,顆粒微收之事不言而喻,若無國家扶貧救濟所賴,裹腹充饑實屬在難。另外,因為缺水原因,村子里根本沒有種植疏菜的條件。家家戶戶的唯一補貼收入,就靠每年杏樹結出的那些果子了。
? 一頭大蒜一碗面,幾滴香油幾滴醋,酸酸辣辣一午餐。正午時分走訪到一家較為貧困的農戶,一位村姑正坐在核桃樹下搗蒜,細問才知,她家今日的午餐,就是大蒜撈面幾滴香油幾滴酸醋安排了。
? 下山來到村頭己過正午,上山入村時看到的那個擺攤賣杏的老漢,依然還末回家
杏兒出嫁
王振周(二等獎)
冬的蓄積待發
春的萌芽開花青澀含羞
在丘陵溝壑間
在天然氧吧里
在艷艷的陽光下
你終于出落成山村里的美嬌娘
初夏五月
是你出嫁的好日子
彩旗飄飄樂聲陣陣
喧鬧了僻靜的小山村
迎親的車輛堵滿了村道巷口
攝像機的鏡頭
留下了你嬌羞的容顏
書記來了鎮長來了
媒體記者來了
你成了名人紅人
轟動了景陽川
沸騰了良泉溝
淳樸的民眾從四面八方涌來
一睹你嫵媚成熟的笑靨
為你贊美為你送行
你落落大方
下嶺頭穿小徑款款而行
在布谷鳥的歡唱聲中
在鄉親們留戀的目光里
登上婚車走向遠方
嫁進心儀你的婆家
愿心愛你的人用心呵護你
含你在嘴里
融化在心間
作者:王振周,洛寧作協景陽鎮分會主席,天涯知已文學平臺主編。
一路風塵“杏”好有你
靳志芳
沿著洛水逆流而上,如同循著時光長河上溯至遠古,這里既是“洛出書處”,又是“洛神之源”,“倉頡造字”“伶倫制管”的美麗傳說至今仍在流傳,這里就是位于洛河中上游的古稱崤地的大美洛寧。
人生的相遇相知真的是妙不可言,因緣巧合下,終讓我們這群久困于鋼筋水泥的城中之人,有幸來到這中華文明之源的靈山秀水之地,來到洛寧杏鄉景陽鎮良泉溝村的金杏采摘節,親身采摘品食這黃澄澄的“金太陽”杏果,零距離親近山村留守老人和兒童,又結識了快樂同行的公益組織扶人協會(扶仁社)的朋友們,并與他們一起為留守老人和兒童送去了棉被等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品,送去了微薄的一份溫暖和愛心。
杏鄉良泉溝村今年已是第三屆舉辦金杏采摘節了。村中杏樹種植面積達655畝,皮薄肉多、口感香甜的“金太陽”杏果個頭大,色澤誘人,矮化后的果樹,杏果舉手可得。我們一群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的市井俗人置身杏林中,采摘的樂趣自不待言,金燦燦的杏果如同小太陽般掛在枝頭,看看這顆也好,瞅瞅那枚也妙,眼前這個杏兒黃中微紅,嬌嫩喜人,遠處那串兒三五依偎著也更為可愛。這里民風淳厚,滿滿的摘了一袋子也花不了幾元錢。和質樸的村民坐在林中聊著家常,眼前麥浪陣陣,鼻間縈繞著杏的酸甜清香,漸漸的放下瑣事紛擾,靜下心來,讓山鄉的純凈平和蕩滌了我們一路的風塵和內心的浮躁。
大山深處交通不便,青壯年大都外出打工,村中只剩下老人和兒童留守,往年杏兒成熟時,村民只能白白地看著滯銷的果兒爛掉。自從有了政府主辦,扶人協會(扶仁社)等組織協辦的金杏采摘節,徹底改變了良泉溝村多年以來金杏價格低、銷路窄、增收難的困境。這種特色旅游扶貧形式既滿足了游人假日放松休閑的鄉村體驗,又讓村民的脫貧之路更快捷順暢也更有尊嚴。
我第一次去洛寧參加愛心采摘節,也是第一次接觸到洛陽扶人協會(扶仁社)這個公益組織,這個初衷為“讓摔倒者不再無助,讓幫扶者不再孤單,倡導公益人人參與,呼喚道德回歸本心”的民間公益組織,從“扶人”繼而發展為“扶仁”,他們通過義賣、愛心采摘、扶弱助殘、公益講談等多種形式,傳播真情,傳播正能量。仁心宅厚組織參與愛心采摘的他們不僅幫扶村民脫貧,為村民謀求發展,還把目光投向了留守老人和兒童,更關注他們的生存和生活,為他們送去了溫暖和愛心。很慶幸一路與他們同行,讓我醒悟自己也該做些什么了,讓我明白了哪怕自己只能發出微小的光,也要努力地去照亮別人。
濤濤洛水里,神龜負書托出宇宙智慧的神奇密碼;日月山林間,史官倉頡締造了中華文明的象形符號;悠悠洛水畔,顧盼生輝的洛神翩若驚鴻,婉若游龍;茂林深篁中,風兒颯颯,觸發了伶倫造律的靈感。這鐘靈毓秀、人杰地靈,集聚了智慧與美的大洛寧,如今以杏為媒,以仁會友,以善行世,有了社會各界愛心人士的參與,眾人攜手努力營造幸福安定的和諧家園,不正是對中華文明的又一次傳播和延續嗎!
“杏”好有你,才讓成熟的果實有了收獲,果農們不再哭泣;
幸好有你,山鄉留守老人和兒童的心不再孤寂;
幸好有你,摔倒的老人不再無助,幫扶者不再畏懼;
幸好有你,讓許許多多有愛心樂于奉獻的志同道合的人們匯集在了一起。
感恩感謝,我們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感恩感謝,我們接受或付出的每一個善舉,感恩!一路風塵,幸好有你!
良泉溝——記憶中的故鄉
? 追夢(二等獎)
2018年5月27日,我第三踏上了這條路,這條通往良泉溝的山里路。帶著愛,帶著期待,帶著美好的祝愿,帶著莫名的迷茫,走向了她……那記憶中回不去的故鄉。
下了洛寧西口的高速,向左拐,不到兩里地樣子,就看到了新樹立的良泉溝的牌子,讓我小村莊熱情給力,順著牌子開始了彎彎曲曲通向村子的山路。一路兩側樹木排列整齊,樹下草木葳蕤,一個大型的曲徑通幽感展現在眼前,越往里走,越有種想停下腳步一站的感覺。聽一路的有人議論“來這里拍婚紗照是個好地方……”“來這里野營燒烤肯定舒服……”聽他們議論感慨著,我也跟著議論如這般想象著場面,若在這靜謐的小路上行走,這樣滿眼溫潤綠色中,怎能不讓人思緒連篇!特別是我們這種來自市區,鋼筋混凝土里呆夠的人,這好像就是那記憶中,心中那方安靜的地方……
很快,汽車的剎車拉回了我飄飛的思緒,到村里了。
離會場還有一段路,所以要步行。當然,摩托車小汽車也是可行的,但小路彎彎,大車就只能駐足了,不過也達成了我想走走的想法。不過一行人多,只管埋頭走路了,少了遐想。今年的會場還是很熱鬧,也許有他們過年的味道吧。不過,我更喜歡去村里到處走走。
? 這里的杏園,她錯落在房前屋后,生長在路邊溝溝坎坎,少了人工的規劃,多了天生的任性,像鄉野的山里姑娘,野性里夾著羞澀,黃橙橙的杏,像她遮蓋不住的豐滿,不時吐露著誘人的信號。
? 我循著熟悉的路,走到了路邊一戶籬笆墻人家,喊開門,老奶奶已經拄上拐杖了,身邊的小黃狗也變成了大黃狗,只是叫嚷勁沒有那么大了。這時節這里除了摘杏,挖野菜,也沒有什么可帶的,看著滿山撒野亂跑的雞,有提議帶點雞蛋,就喊開門第一次和她說話,也許見的人少吧,老人家張合著嘴發不了幾聲出來,少了生意人的熱情,卻讓人感受到了多年未見的質樸和踏實。
? 都市生活幾十年,偶爾的煩躁,我需要逃離到一個偏遠的村莊,再偏遠一些;需要一條小路,安靜一些,再安靜一些。在這里沒有目的的前行,無論走多少步數,也不會感覺累,想必這樣行走朋友圈曬步數我定是第一。行走在小路上,望著遠方的山脈,發了黃的麥田在小路兩側隨風起伏著,如湖面風吹起伏的波浪,感覺甚好。微微的風也輕輕的飄過來,如母親溫柔的手撫摸著我,不由的讓人忘掉煩惱,安靜下來……這樣的山路上行走著,不定就激發了你心靈的某一塊,也許那一刻還會思緒爆發,文如泉涌。剛好良泉溝這里就能給這種感覺, 我喜歡。
? 我喜歡這一切,但不知道該怎么喜歡她。良泉溝村轄八個村民小組,265戶96人,耕地1780畝,低保29戶37人,五保12戶12人,建檔立卡貧困戶127戶496人,這是個國家級深度貧困村。650畝的杏是這村莊老人們的主要經濟來源。我不知道我是喜歡她現在還生活是30年前的樣子?還是她保留了30年前的樣子?還是那么想讓更多人看到,看到記憶中回不去的故鄉。
? ……
她是那么古樸,那么親切,在蒼翠濃蔭深處,一個滄桑的村莊,仿佛年老安靜的母親,在一聲接一聲的布谷鳥的叫聲中,安靜的她仿佛又年輕了起來……
一個電話,拉回我所有的想象,時間不早,催我回程,短暫的時光啊! 別了,我那記憶中回不去的故鄉……
品味良泉溝? ? ? ? ? ? ? ?
趙拓方(三等獎)
良泉溝離我們不遠
坐落在景陽鎮北面
良泉溝未見良泉
只有紅杏滿山
小村正披紅掛綠的打扮
紅杏的采摘節就在后天
新修的水泥路在山下環繞
杏園里的小道正整修鋪墊
徜徉杏園遇到一位果農
大把的紅杏讓我們嘗鮮酸酸甜甜
果然可口“金太陽”品質名不虛傳
放眼滿山紅杏累累
綠葉簇擁蓋不住張張笑臉
喬裝打扮如待嫁的新娘
美味良泉在心頭儲滿
向陽坡上杏園相連采摘時節
處處是紅杏的營盤
網絡上傳遞著紅杏成熟的訊息
良泉溝走進了千萬人的視線
展板上書寫著扶貧攻堅的成果
紅杏枝頭鬧翻了一個夏天
歸途中回味不盡紅杏的美味
眼前閃過良泉溝迷人的山水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