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計劃人人都會,可是做一個好的計劃就不是那么容易。這里有一個簡單的原則,就是SMART原則。
Specific
目標要具體。“做一個勤奮學習的人”,不是一個具體的目標。“學習更多管理知識”更具體一些,但是還是不夠具體。“學習更多人力資源管理知識”又更具體了一些,但是還不夠具體。怎樣才具體,要加上第二點。
Measurable
目標要可衡量。而要可衡量,往往需要有數字,把目標定量化。“讀三本人力資源管理的經典著作”就更具體了,因為它有數字,可衡量。
Attainable
目標要化為行動。“做一個勤奮學習的人”不是行動,“讀三本人力資源管理的經典著作”是行動。但是,實際上“讀”還只能算是一個比較模糊的行動。怎樣才算讀?讀了10頁算不算讀?匆匆翻了一遍算不算讀?所以,還可以繼續細,化為更具體、更可衡量的行動,“讀三本人力資源管理的經典著作,并就收獲和體會寫出三篇讀書筆記”。
Relevant
目標要現實。如果你從來沒有讀過任何一本管理著作,或者從來沒有寫過任何一篇讀書筆記,那么上面的目標對你不現實。如果你是個IT經理,對人力資源產生了一定的興趣,上面的目標對你可能也不現實。也許對你來說,現實的目標應該是先讀三篇人力資源管理的文章。
Time-based
目標要有時間限制。多長時間內讀完三本書?對我來說,一般是三天,最多不超過三個星期。根據你的實際情況,可以是三個月,可以是六個月。因此,加上時間限制后,這個目標最后可能變成:“在未來三個月內,讀三本人力資源管理的經典著作(每月一本),并就收獲和體會寫出三篇讀書筆記(每月一篇)”。
可以對照著自己的計劃看一看,是不是符合上述五個原則。
接下來著重談談為什么要設立時間表。
進度條的設計是一個很多人都知道的故事:同樣的耗時,如果不給任何進度提示,只是在完成之后才彈出 一個完成消息,中間沒有任何動態變化,那么整個過程就會讓人等得非常焦急,導致一些人干脆把程序關了了事。
我們也要給計劃設置進度條,這樣知道我們進行到哪一步了。
如果你對整個目標的幾個重大步驟有清晰的界定, 能夠對每個步驟的耗時作出靠譜的上界估計,你就不會被不確定的未來,不確定的時間投入感到恐懼,就不會 被這種不確定感壓迫到過早退出。
有很多在迷茫期的同學,迷茫都是相似的:面前有兩條路,到底選哪一條?“轉行還是不轉行?”“學 C++還是學 Java。?“做管理還是做程序員?”有些問題 其實不是問題:比如“學 C++還是學 Java。”答案是都學而且還不僅學兩個。有些問題不是一個泛泛的答案能夠適合的,比如轉行還是不轉行,需要考慮很多自身因素。
但更重要的是,有人會因為無法作出決定就推遲決定,然而實際上推遲決定是最差的決定,在推遲決定期間,時間悄悄流逝,你卻沒有任何一條路上的積累,白白浪費了時間。
這個的啟示在于再糾結也要做出選擇,而不是踟躕不前。
列計劃時候不要期望過高,每個人都非常容易過高估計 “明天的自己”,而把現在的自己沒抓緊——很多事情就都推到了明天或者下一秒,于是拖延癥開始了。因為未來對年輕的自己看起來似乎無限長,可等你到60歲時候猛然發現,一事無成
目標提醒。 目標看似平淡無奇,但是實際上作用太大了。學習一些目標管理的方法很有用。舉一個目標管理的方法,把自己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寫下來,然后貼在顯眼的地方,比如墻上,或者作為電腦桌面,或者是屏保等等,反正目標提醒一定要顯眼,這樣可以保持自己清楚自己想做什么事情。
參考
Smart法則_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