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說的好:“百善孝為先”。作為一個人,既然為人子女,“孝”就是必不可少的美德了。還記得99年的春晚,一曲《常回家看看》紅遍大江南北,舒緩的曲調,樸實的歌詞,打動了無數人內心最柔軟的地方,人們流下了感動的淚水。“找點時間,找點空閑,領著孩子,陪同愛人,常回家看看”。盡孝就是這么簡單,常回家看看年邁的父母,像小時候他們給自己做飯那樣也給他們做一頓家常便飯。不需山珍海味,只要是你親手做的,那么這就是滿漢全席,就是這個世界上最好的。
在春天這般溫暖的季節,尤其是沐浴在午后的陽光下,這便是讀書的大好時光了。想起窗邊還放著一本許久未翻的雜志,封面已經積了一層薄薄的灰塵。用手輕輕地揩過灰塵,似乎撥開了云霧看到了真相一般。封面上是這樣的一幅圖畫:它描繪的是夕陽下的一對父子,父親看起來大約四十出頭,穿一身粗布衣裳,干凈而樸實,兩鬢微微露出些白發,額頭上刻滿了時光的印跡。身體有點駝背,夕陽下的父親挑著一擔水,晃晃悠悠地朝家走去,兒子則緊跟在父親的后面,蹦蹦跳跳地,盡情地笑著,像剛剛放牧歸來的牧童滿載著收獲。畫的真是好極了,父與子,圖中的父子關系充滿著愛的活力讓人好不溫馨。
春天,如詩如畫的季節里,適合讀書,也適合打盹。多年來,我一直有午睡的習慣,尤其是在吃過飯的午后,坐在小院葡萄樹的搖椅中看書看著看著就進入了夢鄉,直到忽然的一陣春風攪擾了我的好夢。接下來的這個故事就是我在夢中偶然夢到的。
這個故事只是我偶然夢到的,當然它不可能完全是我的夢境,其中也加入了很多我自己的主觀情感,記錄下來也算是一段難忘的回憶。
很多年前,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某一天,一個好消息傳遍了村子的街頭巷尾,村子里最貧窮、最淳樸忠厚的老林,他的兒子終于考上了大學,聽到村長傳來的一個消息,老林老淚縱橫,這么多年來自己一個人含辛茹苦地養大的孩子真爭氣,這么多年的辛苦是值得的。村里人都對他投來羨慕的眼光,一個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竟然培養出了一個金光閃閃的大學生哩。他獨自徘徊在院子里,用手摩挲著籬笆旁長得最挺拔的一棵樹,這是兒子出生那年他親手種下的,經過多年來盡情地吸收陽光和雨露,樹長得高大挺拔,給小院增添了幾分亮氣,兒子的確是老林心頭的一顆星星,有時他靜靜地望著天空,他覺得兒子就是天際那顆最亮、最大也最閃的星星。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剛剛實行,首先在安徽省的一個名叫小崗村的地方初顯成效,改革開放的春風徐徐地吹入了閉塞的小山村,雖然風兒來的慢,但終歸是來了,老林勤勞能干,滾燙的汗水一滴滴的落入泥土中,土地便回報給他亮晶晶的莊稼,在老林的心里,在播種的季節里辛勤地勞作,種好腳下的這幾畝良田,等到秋天能有個好收成,順順利利地給兒子攢夠學費,他就無比欣慰了。這是老林供兒子上大學時的生活。
人們常說,“三十而立”,一個人到了三十的時候,老林三十歲的時候還沒有成家,因為他的家境太貧寒了,他只是村里煤礦的一個普通煤炭工人,“煤礦工人”,但凡家里條件稍微好一點,誰會去煤礦謀生呢?頭戴貌似安全的安全帽,身穿一身黑的發亮的衣裳,腰間別著大概只有幾瓦的礦燈,一雙被洗煤水浸的快要發爛的鞋子,暗無天日的工作場地,不止老林,還有很多和他一樣的工友,一堆一堆地烏金傲慢地看著這些可憐的人們,他們一鍬一鍬地鏟著煤,上完一個班后,人們紛紛地涌向灶房,一個一個地領走他們今日的食物,只是一個如碗口般大的白饅頭,沒有美味佳肴,然而這個時候便是老林和工友最“得意”的時刻。因為又有一頓飯了。
煤礦到處都是黑乎乎的,老林的頭發絲、耳朵旁、嘴唇上,身體各處都夾雜著些煤屑子,只有下班后沖人們笑的時候露出那一排讓山泉水喂養的潔白的牙齒的時候,才發覺這的確是一個“真人”。老林的家離煤礦還不算太遠,但每次要經過很危險的羊腸小道,白天還好,到了伸手不見五指的晚上,路兩旁又長著茂密的黃蒿,陰天還潛伏著淡淡的霧靄,最是難行。說到這,似乎還真像李白的“蜀道難,難于上青天”了,老林生命中的三十歲就是在這條小道上消磨殆盡的,他賺的每一分錢都無比珍貴,即使有時候老林的錢上滿是黑黑的手印,他的錢依舊很珍貴,讓人心酸無比。因為那是一個普通人對生活滿滿的真誠。后來兒子要上學,他調不過班來就不再去煤礦了。
好人終會有好報的,值得慶幸的是老林后來有了一個好兒子,兒子的學習成績十分優異,因此高考時如愿以償地考上了全國知名大學,學了農學專業。大學畢業后,憑借著卓越的才華和難得的實踐能力,很快他就被一家中外合營企業看中負責管理農業方面的研究工作,年輕人的骨子里總是充滿著奮斗的熱情和理想的火焰,他的事業已經小有成就,通常人們在事業發展的高峰期會選擇繼續順流而上,但是最近兒子的腦海里忽然出現了這樣一個念頭,他想要回農村發展,陪在父親的身邊,盡一個兒子對父親的孝心。這個念頭出現在數月前,那天他忙里偷閑地在離工作地不遠的公園散步,當他看到一對一對的父子歡聲笑語地出現在這里,他突然十分想念父親,父親含辛茹苦地供自己上學,他怎么能忍心讓父親一個人生活,父親和土地在一起慣了,不喜歡大城市的嘈雜忙亂,最好的方式便是他回農村發展他的事業,這樣他也可以陪在父親的身邊照顧他。
考慮再三后,很快他便遞交了辭呈,公司的領導人都為這個年輕人感到惋惜,同時也為他難得的孝心感動。收拾好行李后,他乘坐了到省城的火車,后又乘坐大巴到了縣城,最后輾轉反側又步行了十五里地才回到了這個他戀戀不舍的地方。家鄉的天空依舊很藍很藍,空氣中還帶著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一切都是那么和諧。他飛一般地奔向那個有父親的家。“爹,兒子回來了!”他的面頰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孩子,你咋回來了?咋不提前告訴我,我好接你去”父親反應了很大一會兒說。“爹,真想您,好久沒回來看您了,您還好吧?這次我回來就不走了,就在家里好好地陪著您”“你這孩子,別胡說八道,我讓你讀書難道是讓你回來跟我當一輩子農民的?”“爹,農民咋了,我覺得農民是世界上最值得尊敬的人,我在大學學的就是農學,在農村我一樣可以發揮我的價值,不會讓您老失望的”。“孩子,無論你做什么,我都支持你,只要是對的,我只是不想讓你為了我這個老頭子耽誤了你的前程啊”“爹,您不要這樣說,您辛辛苦苦地把我養大,現在該是我來報答您的時候了”。
兒子緊緊地牽著父親的手,望著遠方的天空,它似一塊琉璃瓦漂亮極了。閃現出璀璨的光芒,兒子的確沒有讓父親失望,幾年后,他辦起了大棚蔬菜,任勞任怨,吃苦耐勞,他繼承了父親所有的優秀品質,大棚蔬菜的產量很高,同時也帶動了村里的經濟發展。兒子成了全村人的驕傲。
春風吹過我的面龐,我醒了,想起剛才的夢,我不禁流下了淚水,尤其是兒子對待親情的一顆赤子之心,找來紙筆記錄下這一段難得的父子之情。,試問當今社會有幾人能夠放棄優越的物質條件選擇陪伴在家人的身邊,其實回到生養自己的土地,一樣可以發揮出自己的光和熱。最近收看的董卿主持的文化綜藝節目《朗讀者》,第二期的主題是陪伴,當“童話大王”鄭淵潔年少時被學校開除,父親沒有責備他,而是對他說:“孩子,我在家教你”,無疑父親的舉動對鄭淵潔的成長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沒有父親對他的支持,那么也沒有今天的他了。
陪伴是世間最溫馨的時光,能夠陪伴在自己的家人身邊更是難得的幸福,如果有人詢問我幸福的真諦,我想一定是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