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花種了一個月,我又回來當碼字工了。
其實,盤里躺著十幾篇空有標題待完成的文檔,但我還是重起了一篇 ——《你爸媽逼你學習了嗎?我告訴你:逼得漂亮》
寫這篇文章的源頭,是今早刷朋友圈時看見的一篇分享,名為《當年被媽媽逼哭彈鋼琴的小男孩長大了,且畢業俄羅斯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文章附了當時小男孩彈琴被逼哭的視頻。以及一張類似于“苦盡甘來”的對比照片。
不得不說,確實被逼得很慘。甚至,被逼得讓我非常羨慕。
說羨慕,是有原因的。因為,小時候,我就缺少一個能逼我的粑粑&麻麻。
正式入學前(入小學前),我是毫無知識儲備的。我的父母并沒有非常有目的性地給我灌輸任何知識性的東西,那個時候,我是純“野生”的。用現代父母家庭教育理念來解釋,可能就是:在正式入學前,讓孩子快樂成長,不要給他過多的學業壓力。于是,我讀小學前,是在外面瘋玩著長的。
后來,這種行為產生的不良影響,在讀書階段直至之后的很多年,都有著深遠的影響。
剛開始,輕微體現在幼兒園時期。有一次,我和幼兒園的同班同學去信件處半日游,信件處的叔叔閑來無事,就指著信件上字,問我們讀什么。我一個都回答不上來,反倒是邊上的同伴回答地又快又準。叔叔問我:你看,她都知道的,你怎么都不認識。當時,幼小的我只感覺有點不服氣,卻沒有思考這是為什么。
再后來,就是上小學。
入學第一年第一個學期第一個月,我便跟著同班男同學去爬了學校的水泥墻,沿著墻面,貼身走。墻沿大概10厘米左右的寬度,距離地面高度1-1.5米。那是我第一次被老師訓。記得老師張口就罵,那邊一排的男生,就你一個女生在里面......雖然老師這么說,但當時我是沒有一絲性別概念的,因為,在我身邊一起野大的,都是男孩子,所以覺得,大家都在玩,為什么罵我罵地特別兇。第二次挨罵,則是被同學打了小報告,原因是,我在大家都不在教室的情況,在班級的桌子上跨來跨去,從第一大組一直跳到第四大組,并帶動后來進來的幾個男孩子,跟著我一起踩桌子。等等。反正為了這些懵懂的行為,吃了不少苦。這是在行為習慣方面。
在學業上,其實也很坑。那時我一年級的班主任,是位語文老師,她第一次上課提問問題,沒什么同學舉手,應該說,沒有人知道怎么樣才算表示要回答問題,而我,更多地則是----答不上來。而就在這個時候,班級里最后排的一個高個子女生舉手了并給出了老師認可的答復。記得當時,她背著一個很可愛的小挎包。老師讓我們給她鼓掌,我一邊鼓掌,一邊嘀咕:這個背小挎包的,有什么了不起。
結果,后來,人家蟬聯了六年的班長,直到我小學畢業。(真是呵呵噠)
當然,這個例子寫得比較搞笑。嚴肅一點說,因為知識的未鋪墊,也就是沒有相關舊知經驗,讓我在學習過程中產生了一定的障礙。對于當時同期的別人來說,學習可能只是知識在舊知模塊的基礎上面,進行重組融合,變更完善。而對于我來說,則基本是模塊新建。因此,在接受新知方面,便顯得非常困難,往往要比別的孩子慢很多。記憶猶新的是:有一天,放學回家,我興高采烈地對著在廚房的媽媽說:媽媽,我發現,我這些題目(數學方面)一開始會錯很多,但是,到了后面,我就能運用地比他們都好了。結果,母上大人對我說:因為,你笨。本想“騙”得一個表揚,結果,卻被潑了一盆冷水。(我說的也是有依據的,和鄰居小伙伴一起做應用題,我的解題方法和速度,都要比他好一丟丟。結果,后來,這家伙跑去當博士了,當然,是文科的。)
當然,這樣的“純野生”有沒有好處?肯定是有的。比如,我的身體協調能力以及體能在幼兒園時期,就比其他同學出色許多。這些條件讓我在二年級的時候成功地被選拔進校運動隊,并代表學校參加了多次區市比賽。而后遺癥就是,我的腿,比一般的姑娘要粗很多。
學業上,我其實是非常吊兒郎的。包括在興趣愛好上也是,小學的時候,學習了國畫,蠟筆畫,水粉畫,聲樂,劍橋少兒英語等等,然而,沒有一樣是堅持下來的,每次逃避學習的理由,都是覺得好麻煩。而每次都能夠得逞的原因,是因為,家里沒有一個能夠堅持不懈地有效地、有技巧性地“逼”我的爸媽。
于是,便早就我現在的一種想法:如果當時,我能(此處省略一萬字),我應該遠遠不是現在的樣子了吧。
就像《當年被媽媽逼哭彈鋼琴的小男孩長大了,且畢業俄羅斯柴可夫斯基音樂學院》這篇文章中所說的那樣,孩子都會選擇輕松的生活方式,包括我們大人也一樣。而學習,對于絕大部分孩子來說,是苦的,是逃避的,沒有玩樂來得簡單與開心。
大人眼中的快樂和孩子眼中的快樂,卻似乎是不一樣的,而大人與大人之間對于快樂的定義,也是千差萬別的。
很多父母,都不愿意在學前,就“逼”孩子“學習”。于是,便導致了這樣的現象,孩子在剛入學的時候,就被老師列為了“問題學生”“后進生”,成了被“幫扶”的對象。就像我小時候那樣,學業跟不上,反應總比別人遲,行為習慣很差。而,成績的弱勢,逐漸打消我的學習的積極性,老師的責罵偏見,父母的失望,同學的排擠,鄰里間閑言碎語,讓我對整個小學的階段的學習非常厭惡,無限次數的惡性循環。我相信,這是所有差生都需要經歷的流程。而這些經歷,最終會導致一個致命的產物——缺乏自信。自信這種東西,對人整個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是根生蒂固的。而這長達6年的痛苦,卻是來自于,學前,沒有人“逼”我“學習”。要知道,太小的孩子,沒有他人的引導,自身是沒有太多學習意識的。
也許現在,你順應孩子玩樂的天性,讓他們“快樂”了,而后期,你孩子經歷的痛苦,也許,是你這輩子都沒有辦法替他們承受的。
那么,“逼”孩子“學習”的意義,究竟有哪些;為何要“逼”孩子“學習”,以及如何在合理性的范圍內,科學有效地,潛移默化地“逼”孩子學習。會在之后的更新中,進行贅述。
<寫完這篇文章(其實,還有好多),深深覺得自己當上小學教師,是一種“報應”,曾經給老師添的堵,現在,都堵給自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