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我們到了30歲的年紀。
30歲,對于我們來說,并不是一個數字,它更成為了具有一個代表性的東西。到了這個年紀,我們過上了被催促的日子,過上了自己并不期待的生活。
你經歷過這些對話嗎?
“哎呀,找對象了嗎?” “還沒遇到合適的呢。” “趕快找吧,趁還年輕,還能挑個家庭條件不錯的。年紀再大點就不好找了。” “……”
有一天我們找到了合適對象,結了婚。
“懷孕了嗎?” “沒有呢。” “都快30了,趕緊要吧!一過30歲再生孩子就不好生了,身體吃不消的。” “嗯……” “還有,趁你爸媽、公婆還年輕,讓他們幫你帶。再過幾年他們老了,萬一生個病什么的,就沒有人幫你帶孩子了!” “哦……”
有一天,我們生了孩子。
“要二胎了嗎?” “沒有呢,不打算要呢。” “現在國家都提倡要二胎了,你也趕緊要吧,將來兩個孩子互相也有個照應。” “一個都養不起了還要兩個,還是算了吧!” “生吧,生了總有辦法養的,總不會被餓死。” “呵呵……”
于是,我們有了二胎。
但是,我們幸福嗎?捫心自問的說,我們并沒有生活在自己所希望的生活當中,而是行走在了那些家人給我們預鋪設的道路當中。嚴格來說,那不叫生活。那叫生計。
從找對象開始,我們就已經成為“家庭計劃”的執行者。家人會像操縱木偶一樣,要我們按照他們的方式去演出。很可能我們有一個戀愛很久的男朋友,感情基礎也根深蒂固。但僅僅因為對方沒有車子或者房子,沒有穩定的工作和較高的收入,這任意的一點就可以成為家人把他拒之門外的理由。而如果超過一點呢,恐怕就會被貼上門不當戶不對的標簽了吧!家人總說是為了我們好,想讓我們衣食無憂生活的更好。但是他們何嘗不知道這天底下能有多少男孩,在“應該”結婚的年紀就能夠擁有車子、房子,就能夠成為高管拿著高薪?哪一個人的成功不需要努力,不需要時間?我們的父母不是不知道,也不是不明白,而是他們總希望我們占盡先機、占盡有利條件。但是童話都告訴我們:這世界上的王子只有一個,灰姑娘卻有很多。每一個女孩,都應該去當公主嗎?
有多少人最后委曲求全選擇了一個自己并不愛,也不夠愛我們的人結了婚。他或許只能夠滿足我們的物質條件,或許,這也是互利共生的唯一條件了吧。一紙婚約無非也就是一個契約,婚姻和感情可以沒有什么聯系。我們在物質的世界里瘋狂的追求,以此來慰藉我們內心世界的空白。
現在我們國家的年輕人離婚率居高不下,跟這種契約式的婚姻不無聯系。有一句話我們都說爛了——婚姻是感情的基礎。但現在,我們似乎更相信那句“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每當說起感情,也就只能回味的苦笑一聲。看一看身邊的人,很多對感情都已經變得淡漠,直接帶著一顆結婚的心去履行家庭計劃的下一步驟了。
二十多歲的我們結了婚后,一個生命就呱呱墜地了。那一刻我們感受到了母親這個角色是有多么的光輝和驕傲。望著這個襁褓中的嬰兒,我們在心里發誓要把所有的愛都毫不保留的奉獻給這個孩子。我們,要把最好的一切都給這個孩子。
可是,我們還有愛嗎?我們有最好的一切嗎?伸開雙手,我們發現我們只有一顆充滿愛的心臟而已。
曾經,父親這兩個字,承載著多么重、多么濃厚的意義。他是一個家庭的脊梁,他的肩膀永遠沒有松弛過。他擔負著他的妻子、孩子的幸福和未來。高中時期,我們都學過朱自清的 《背影》,那篇文章賺足了我們的眼淚。望著步履蹣跚的父親,漸漸弓起的后背,我們都會想到自己的爸爸。他們為了我們的家庭付出了畢生的心血,任勞任怨,他們從來不說苦和累。他們,是真的想把一切的愛和最好的都帶給我們。
而現在的爸爸,甚至都擔不起父親這個稱呼。我一直認為父親這兩個字比爸爸更加沉重。雖然這種叫法過于老舊和正式了。但“父親”這個詞,是一個能為孩子付出一切真心、真愛,即使犧牲自己也要換來孩子的快樂、健康所凝聚成的詞匯。而“爸爸”這個詞或許就沒有那個分量了,對于現在的一些人來說,爸爸應該只能算得上是一個稱呼吧。如今,在一個孩子的童年世界,爸爸是缺席最多的一個角色。平日里是在忙著工作,閑暇的時候則是在忙著睡覺、游戲或者和朋友聚會。關于父愛,我們已經不能向孩子承諾能夠毫無保留的給他們了。
很多的女性也許都能擔得起母親的角色,畢竟孩子是自己身上掉下來的一塊肉。當我們想把一切的愛都奉獻給孩子時,卻發現我們什么都沒有。生活的壓力逼迫著我們不能夠坐吃山空,每天朝九晚五的工作為了給孩子買進口的奶粉,買不會刺激孩子皮膚的尿不濕,買沒有添加劑的食品,買純天然的洗發液……這是我們愛孩子的方式,可是我們根本沒有更多的時間和孩子相處。我們以好的物質條件滿足于孩子,但我們基本上忽略了孩子的心靈。最好的愛是陪伴,可我們卻總是無法更多的陪伴在孩子身邊。
于是,孩子的童年里,母親和父親一樣,都缺席了。我們為了孩子,一面拼命工作掙錢,一面又要給長輩委以重任。逐漸年邁的父母,辛苦了大半輩子,終于熬到該退休的年紀卻還要再去體驗一遍重新養育孫子孫女的“樂趣”。他們何時才能過上輕松的生活?我們希望給孩子的愛,竟是從父母長輩這里剝奪的,這種愛還能算母愛嗎?有多少次我們埋怨老人家沒有照顧好孩子,孩子磕了碰了生病了我們都心疼不已,可你有心疼過你的父母或者你丈夫的父母嗎?眾生皆平等,孩子是人,長輩也是人,難道不應該無差別的對待嗎?孩子是嬌貴的,父母卻是高貴的。他們為了我們,為了我們的丈夫已經奉獻了半生,他們成全著我們的幸福,憑什么還要為了我們的孩子再度去彎下那本已經佝僂的身軀?
言已至此,我們都感到了生活的無奈。曾經希望的生活,被現實敲擊成碎片。想有一個愛人,卻只能勉強得到一個配偶。想把一切的愛都給孩子,卻發現只能從最愛自己的父母那里索取。我們的生活節奏在加快,與此同時質量卻在下降。在家人布置好的“計劃”中按部就班向前進,可每一步都走的東倒西歪。我們只能渾渾噩噩的跑也好、走也好、或是匍匐前進著。
有時候不是時間過得太快,而是我們把時間看得太重。一定要在該結婚的年紀結婚,該生孩子的年紀生孩子。其實這些時間都是人為制定的。人們都說三十而立,三十歲剛好是一個人事業趨于穩定的時期。我們本該趁此機會快馬加鞭的繼續奮斗,而來自家人的壓力卻迫使我們在這個年紀不得不結婚、生子。每當父母的叮嚀和身邊人都已經“完成任務”的時候,我們都會把他們的這些話像警世鐘一樣在心里面敲擊,最后妥協。
其實最不幸的不是三十歲還沒有對象、沒有結婚、沒有孩子的人,至少他們有自由、有計劃、有追求,他們當然知道自己年紀已經不小,自是會為自己的將來有所準備。他們沒有孩子不代表沒有考慮過怎樣生育、撫育孩子。他們能在青年時期拼搏于工作,享樂于生活,按照自己的人生目標安穩度日,能在物質、精神和身體上做好充分的準備以迎接往后所要面對的。
而最不幸的就是自己親手把自己的計劃打亂、放棄,按照別人制定的路,去過自己拿捏不定的生活。他們所要承受的便是我上述的一切,他們面臨的是手足無措的凌亂生活,卻也只能強裝笑顏,人前堅強、人后感慨。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孩子,都是折磨。
人生本就是一條孤獨的長路,在你的人生道路上只有人指點,卻沒有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