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 抉擇東西
2016年7月17日,傍晚。
向東,《吳漢三殺》;向西,《銅雀臺》。
一邊是從未聽過的揚劇,一邊是正宗鄉音的越劇;
一邊是知之甚少的新漢,一邊是打小熟讀的三國;
一邊是滄滄推薦政王子,一邊是嫡親老鄉方女王。
是不是兩難的抉擇?并、沒、有!
感謝滄滄的牽線,感謝劇團小湯哥的贈票,加之那驚鴻一瞥——
一路向東,就這么簡單。
而對于吳漢來說,他的抉擇,會這么簡單么?
第二場 印象揚州
揚州于我,從未親見,只是聽說。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不要欺負我沒文化,我讀過小學的哦!
本應傷感的離愁別緒,卻因為揚州而攏過一縷溫暖與浪漫。
而記憶中,最早聽到揚州話,應該是收音機里上海電臺的《滑稽王小毛》,這個吳地方言輕喜劇系列節目,很大程度上緩和了上海人對于蘇北人的偏見,盡管揚州其實屬于蘇中。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而全國人民更熟悉的,應該是韋小寶這個無賴吧!除了對七美和四院的幻想外,印象最深的莫過于他的“辣塊媽媽”和“乖乖隆地冬”,盡管前者是不是揚州話還有待商榷。
第三場 愛恨情仇
然而,揚州并不只有浪漫的兒女情長。
如果你還有印象,你可能會隱約記得,李白的那首詩,題為《送孟浩然之廣陵》。廣陵,即今揚州。
有一首琴曲,曰《廣陵散》。嵇康善彈此曲,秘不授人。后遭讒被害,臨刑索琴彈之,曰:“《廣陵散》於今絕矣!”——《晉書·嵇康傳》
再來看看,此曲所托何事——聶政刺韓王以報父仇!
揚州十日,無論對于其細節真偽還有多少爭論,戰亂帶來的創痛和悲傷何忍卒想!
揚州,“煙花三月”與“兩分明月”之下,隱隱帶血的家仇國恨,能與誰道?
揚州揚劇,《吳漢三殺》,正是激蕩于家仇國恨和兒女情長之間的一出悲劇!
第四場 難問因果
如果說,家仇國恨和兒女情長,是《吳漢三殺》的大因果,那么,作為導火索出現的新主劉秀即為小因果。
看上去,沒有劉秀的“馳關”(第一場),也就不會有吳漢的“反關”(第九場);而男主角吳漢作為武生,真正的對手武戲恰在終場“反關”。
“馳關”,“反關”,仿佛斷斷不可少。
許我武斷一把!我斗膽建議,“馳關”,“反關”皆可刪。
“馳關”可于前情概要處簡要交代;而觀眾中不止我一個,看到第八場“三殺”,以為劇終,情緒滿滿中,戛然而止,帶來的卻是余音繞梁,回味不止。同時,以“三殺”止,正切劇名《吳漢三殺》;否則,就還是叫《潼關恨》(此劇另一名)好了。
九場縮減為七場,情節更緊湊,矛盾更集中,演員和觀眾也會更投入劇中。
武戲文演,東邊母親西邊妻,母親苦諫妻苦泣;武生文唱,身上甲胄手上劍,甲胄難解劍難閑。文更勝武!
自古愛恨情仇,從來難問因果。
楔子 倚天屠龍
今天,充當一回六神磊磊,除了《鹿鼎記》,再來說說《倚天屠龍記》。
要問《吳漢三殺》到底講的什么故事,這么說吧,如果你讀過《倚天屠龍記》,我來幫你簡單捋一下人物關系:
張無忌,十歲父母被逼雙亡,身負家仇;為張三豐徒孫,后任明教教主,不管愿意不愿意,都要反元,可謂國恨;愛人趙敏,大元郡主。
吳漢,七歲父親被王莽所害,身負家仇;其父遇害,皆因力挺漢室,怒斥王莽篡位,堅決反新,可謂國恨;妻子蘭英,大新公主。
本人沒有深入研究過心理學,不敢斷言童年失去至親甚至雙親,會對其以后性格養成有何深刻影響;不過,在上述兩位男主的人物設定中,除了幾乎相同的外設,內在性格也非常接近——外強中干,優柔寡斷。
還好,外設里,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因素有分別,那就是,張無忌的母親殷素素并未忍辱負重的活下來。
依照素素年輕時的作風,并不會理會世俗綱常,但,難保不會像蓉兒那樣,長著長著,心思就完全不一樣了。到那時,素素說,無忌,你殺了趙敏,不然,為娘死給你看!無忌:……
“倘使素素尚健在,無忌難不為吳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