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樂齋典故溯源】凌波香塵丶羅襪香塵
? ?
唐?劉章《詠蒲鞋》詩:“才自繡窗離玉指,便隨羅襪上香塵。” 宋?張玉娘《香閨十詠?凌波襪》詩:“一束金蓮微印月,香塵不動步凌波。” 明?湯顯祖《紫簫記》第一二出:“為轉嬌鶯出琪樹,乍教羅襪起香塵。” 清?周暟《菩薩蠻》詞:“羅襪踏香塵,燈花衛美人。” 清?邱心如《筆生花》第一三回:“但見那,一位神仙出錦屏,凌波微步動香塵。” 清?陳素《臨江仙?詠水仙》詞:“凌波羅襪動香塵,晚風吹處,清絕最宜人。” 施立松《為鶼鰈不羨作神仙》:“潘步掌中輕,十步香塵生羅襪。”
以上詩文中出現的 “凌波羅襪” “羅襪香塵” 這些字眼,我們只要避開這個 “香” 字,就知道三國?魏?曹植《洛神賦》中有句話:“凌波微步,羅襪生塵”,很明里,是根據這句話而來的。
曹植,字子建,三國魏初時人,曹操第三子,魏文帝曹丕之弟,"建安七子"、當時文壇領袖之一,少聰慧而很有才華,能在七步之內寫詩,后來著名文人謝靈運稱 “天下才共一石,子建獨得八斗”,因有 “才高八斗” “八斗之才” 以稱之。曾封為陳地之王,死后謚曰 “思”,故又稱之為陳思王,簡稱 “陳王” “陳思”或 “思王”,《洛神賦》是其代表作。
《洛神賦》是曹植有次路過洛水的時候見到出水的洛神,非常美麗,曹植遇此佳人便產生了一種愛戀之情,而洛神對此風流才子也心生愛意,于是二人相愛了。事后曹植寫了這篇《洛神賦》,一來歌頌洛神無比的美麗,二來紀念她們相愛的故事。
洛水,又名洛川,乃今陜西省渭水北岸的支流,洛神即此水中之水神。相傳上古古帝伏羲氏的女兒名叫宓妃淹死在洛水,魂靈遂為洛水之神。
“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這一句,是本賦中名句,是形容洛神在洛水之上輕盈漫步的無比妙姿。凌波,指洛神在碧波上輕盈漫步;微步,指細步、小步;羅襪,指用絲羅制成的襪子;生塵,指在水上留下的足跡。
這兩句意即:洛神踩水漫行,她那輕盈的小步在水上留下一道道足跡,就象腳兒生了塵土一樣留在水面上。此句信手拈來,輕松到位,形容得非常美妙而絕倫,是千古流傳詠寫美人之足及美襪的名句名言。
后人根據這句話,以 “凌波” 來作美女之小足或所穿之繡鞋的艷稱,以 “羅襪” 比喻美女所穿之絲襪,以 “凌波微步” 比喻美女步態輕盈而優美,以 “凌波塵” “羅襪塵” 比喻美女行走后留下的足跡、履痕,又由于洛神是洛水水中之美麗仙女,故詠寫水中之麗花諸如水仙、荷花等詩文中也為常用之典實以為狀美之詞,如此等等,在詩文中廣泛引用,試舉數例:
【凌波微步】 唐?溫庭筠《錦鞋賦》:“凌波微步瞥陳王,既蝶躞而容與。” 宋?康與之《洞歌仙令》詞:“遣踟躕,騷客意,千里綿綿,仙浪遠、何處凌波微步。” 明?沈宜修《清平樂?為侍女隨春作》詞:“凌波微步,已入陳王斌。”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蓮花公主》:“俄見數十宮女,擁公主出,以紅錦覆首,凌波微步。” 清?張梁《洞仙歌?賦荷葉》詞:“紈扇低回,橫塘外、漸引凌波微步。” 清?徐志鼎《阮郎歸?水仙》詞:“凌波微步去無塵,仙源何路通。” 清?殷如海《金縷曲?<美人雜詠/足>》詞:“綽約誰家女,正依稀、凌波微步。”
【凌波】南朝/梁?蕭紀《同蕭長吏看妓》詩:“寧殊值行雨,詎減見凌波。” 宋?賀鑄《青玉案》詞:“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宋?向子諲《鷓鴣天?郭希道送水仙索賦》詞:“湘娥化作此幽芳,凌波路,古岸云沙遺恨。” 明?煙水散人《桃花影》第一回:“試想那蟬鬢低垂,黛眉輕掃,凌波三寸,面似梨花。”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細柳》:“細柳何細哉?眉細腰細凌波細,且喜心更細。”
【羅襪塵】唐?李商隱《寄成都高苗二從事》詩:“家近紅蕖曲水濱,全家羅襪起秋塵。” 唐?趙嘏《敘事獻同侍御》詩:“青云席中羅襪塵,白首江上吟詩人。” 宋?蘇軾《洞庭春色賦》:“驚羅襪之塵飛,失舞袖之弓彎。” 清?吳泰來《臺城路/題蘭蘊軒所藏陳洪綬水仙冊子》詞:“倚袖庭空,凌波路杳,羅襪更無塵。”
【凌波塵】宋?吳文英《過秦樓/芙蓉》詞:“又過空月墮,凌波塵起,采鴛愁舞。” 清?朱祖謀《瓊花?水仙》詞:“襪羅新步,肯輕放凌波塵入。”
然而曹植賦中,只言 “生塵” 而未言 “香” 字。但這個“香”字又是怎么得來的呢? 表面上看起來用在 “塵” 字前是 “塵” 的狀語,也好象是為奏足詩詞格律中之字數而補充的。但細細一深究,卻不這么簡單,“香” “塵” 二字一組合便成 “香塵” 一詞,這樣便又牽扯出一個典故來,這個典故是有關晉代大富豪石崇 (石崇其人,已在《典故溯源?百斛鮫珠量》中有簡介,此不再解) 的故事,事見載晉?王嘉《拾遺記》。
據載:石崇窮奢極欲,揮霍無度,曾將極為貴重之沉香搗碎成粉末輔散在象牙床上,令他蓄養的美妾美女們在此粉末象牙床上翩翩起舞,如果粉末上沒留下腳印的便非常喜愛她的身段輕盈而賞賜珠寶,如留下腳印的便命令她們節食減肥以降輕重量。
《拾遺記》卷九:“又屑沉水之香如塵末,布象床上,使所愛者踐之。無跡者賜以真珠百琲,有跡者節其飲食,令身輕弱。故閨中相戲曰:‘爾非細骨輕軀,那得百琲真珠’。”
后人根據《拾遺記》這條記載,遂以 “香塵” 這一用典形式為美女所穿之花鞋香襪的美稱,但多用來借指美女行走之時腳后揚起的芳香之塵,因而也用作灰塵、腳印、履痕的美喻,也用作形容女子步履、身子之非常輕盈的典實,如此種種用義后人在詩文中廣泛運用,試舉數例:
唐?李白《感興》詩:“香塵動羅襪,綠水不沾衣。” 唐?杜牧《金谷園》詩:“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情草自生。” 宋?劉辰翁《寶鼎現/春月》詞:“望不斷,樓臺歌舞,習習香塵蓮步生。” 宋?陸游《玉胡蝶?王州忠席上作》詞:“繡簾開、香塵乍起,蓮步穩、銀燭分行。” 明?蘭陵笑笑生《金瓶梅》第八九回:“行的路謂之香徑,地下飛的土謂之香塵。” 明?王錂《春蕪記》第三出:“出香閨數重,葉欄花擁,盈盈蓮步香塵動。” 清?娥川主人《世無匹》第八回:“過眼驊騮看不足,香塵起,美人如玉。” 清?施晉《菩薩蠻?杜少寇席上贈歌兒》詩:“拗襪本來輕,香塵踏處生。”
由于曹植《洛神賦》“凌波微步,羅襪生塵” 句和石崇叫美女們踏沉香粉未這個故事是自古流傳下來的有關美女美足及身段輕盈/步履優美的兩個有名的典故,因而詩人為詩,凡詠寫這方面內容的往往同時并用,比如清?黃相南《玉樓春》詞:“裙拖細草綠迎人,襪印輕塵香引步。” 這一詞,正是將兩個典故揉合在一起用的。
這種數典同時并用的現象不足為怪,這是因為古人書讀得多了,胸中所藏的典故知識多了,往往詠寫某些事物會將所知曉的相關典故同時貫穿而并用,使所用之明典中又暗藏著另一個同類同意義之典故,這是古人說不常用卻又是常用的一種獨特的用典手法,我把它說成是 “重疊用典”,而用這種手法用典所形成的典故形式我說成是 “重疊典故”,也就是說典中有典,“凌波香塵” “羅襪香塵” 這兩個用典形式正是我所說的這種重疊典故的具體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