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617一號根據地評吳軍硅谷來信。 吳軍老師提的意見主要是為了讓高中生在脫離高考這個龍門淘沙的局后以一種什么方式為下一個局做鋪墊。從男女朋友的情感上,父母家人的情感上。還有對未來自我方向的把握上。并且一樣最好能有一份實習工作,提前體會社會常態。這讓我聯想到以前羅胖有說大學畢業后他是聯系家庭條件寬裕的學子不要急于工作,可以先旅游一段時間,然后選擇自己的價值觀和發展方向。
一個是高中一個是大學,不知有什么具體區別,也希望觀者具體考慮。
20170617KOBE評硅谷來信,今天在留言區看到了一則留言大致是:像高考這樣的大考完之后,狀態特別好而是還會保持很長一段時間,做事效率也會高很多。
這不禁讓我想起了剛上大學那回,思維敏捷、辦事效率特別高。完全不是現在這種臨近畢業老奸巨猾、能懶則懶,能拖一天的絕不馬上干。當時上高中的時候覺得學校就是個監獄(河北省有個著名的衡水中學,我們學校就是模仿他們),不僅對學習對上課卡的嚴,而且平時的生活作息也要求是軍事化的風格。早上5點多起床,然后用最短的時間洗漱完跑到教室上早自習,遲到的話輕則罰站重則停課,一天下來都是如此。一天當中最清閑的時光可能是中午午休的那二十分鐘和凌晨到五點的那段時間。三年下來,真的很苦,無數次想離開那個地方,不想再過壓抑的生活。我很感激當時的自己,堅持到了最后。嚴格的要求,讓我養成了自律的習慣不斷的磨練讓我有了不怕苦的精神,在高中畢業后的那段時間里,絕對是心比天高。
我們能承受住多大的磨礪,我們就能展現出多大的能力。真的,我愿意過那種嚴格要求自己并且充滿挑戰的生活。因為,它能帶給我們充實的體會和發自內心的喜悅。
我愿一直做一個自律的人。
20170617KOBE評馬徐駿《訓練大腦成為更好的決策者》。在上高中的時候我是一個沒有決策力的人,但是當我慢慢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通過強迫自己去決策和思考,慢慢有了進步,變得像一個決策者了。
馬徐駿在這篇文章里提到了一對概念:大腦的低區路和高區路。做決策的時侯,低區路像戰術,追求立竿見影。高區路像戰略,追求從長遠和全局的角度來謀劃。
人類天生對長遠的規劃無感。相比將來能拿到的收益,人們更喜歡現在就能兌現的東西,所以我們習慣用低區路做決策。
但是我們要想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就必須要遠視而不是短視。通過今天的文章我知道了,做的不同的決策原來是大腦不同的區域里做出來的,就好像我們的力量是從我們身上的肌肉里發出來的一樣。既然肌肉可以通過不斷的鍛煉來調節它的特性(力量、柔韌、協調度)那么大腦也是可以通過刻意的鍛煉,來讓其做出決策為我們服務的。
既然人的天性就是喜歡用低區路來做決策,那么我們可以通過可以通過刻意練習來增強我們利用高區路做長遠決策的人。我在這里給出的一個方法就是推遲滿足,(有一點感覺自己得出的觀點不能和前面的邏輯相一致)。另一個方法是養成讓自己長期規劃的習慣。
有時候我們的成長就是在不斷和自己的天性做斗爭而得來的。
20140617丹丹丹評吳軍
高中畢業生暑期可以做什么?
告別過去,1.感恩。2.處理好如果存在的感情問題。
重要的是現在,1打工了解社會2做家務培養獨立生活能力3游玩了解不同地方風土人情4讀書5抓一下英語學習6家長做的,不要再把他們當孩子。
回答問題,我高中畢業后那個夏天主要做的事就是干家務。雖然八O年代高考也很緊張了,但考完后吳軍老師說的幾點我們是沒辦法做到,沒有合適的書看更不可能去打工和旅游。也沒把自己當作一個成年人,離開了父母,如何去和別人打交道,這個本事根本沒有。前途感到困惑,失去了生活的目標,現在才知道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不了解社會。
【201706017 王雅克評郝廣才——狼群野放計劃】這是一則關于大自然造物玄妙的故事。我看過一套關于修仙的文學作品,虛構的部分姑且不論,但是其中提及的一個道理我是深以為然的,并奉為我價值觀體系中的重要支柱,這個道理概括起來就一句話——勿以己心擬天心。
解釋一下,這句話屬于道家的體系,不把小我的揣測與度量,當成世界運行的規律。
這句話幫助我在很多情況下,不需要過多的分析,就能給很多事物的認知,下一個方向性的判斷——包括今天這個狼的故事,嘖嘖,人類之所以犯錯,不就是因為沒有遵循這句話嗎?
20170617-唐小糖評萬維鋼《蜘蛛俠套裝》
成功是什么?這是一個很難成功回答的問題。萬老師通過系列解讀埃里克·巴克爾的《 破除成功學的迷信 》后認為,成功是在一系列矛盾中做出艱難的選擇,在這個選擇中,最關鍵的原則,是掌握主動權。
巴克爾說,你的工作就是你的“共生體套裝”,它讓你以為自己獲得了強大的力量,但其實你變成了這個力量的奴隸。因為并不是拼命工作就能取得成功,也有可能碌碌無為。有研究者通過對特別成功的人進行訪問后,大致得出成功人生的四個維度:幸福(享受)、成就(取勝)、意義(可依靠)、遺產(延伸)。即使是特別成功的人,也不可能在這四個維度得到滿分,必須做出選擇。
心理學家巴里·施瓦茨把人分為“挑選者 ”和“選擇者 ”,前者被動,后者主動。后者會先問問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分析當前選項是否適合自己,如果不適合,他可以做出改變,甚至主動增加新的選項。面對人生的選擇,可以是“最大化”,也可以是“滿足”?;氐匠晒Φ乃膫€維度,最好的辦法是做個積極主動的“選擇者”,以自己為主體調整選項,對某些選項采取“滿足”策略。
所以,成功不在于你手里“有”什么,而在于你愿意“付出”什么,或者說是“放棄”什么,在以上的四個維度中,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想要什么樣的成功,而選擇的關鍵在于要主動。
【201706017 王雅克評郝廣才——狼群野放計劃】這是一則關于大自然造物玄妙的故事。我看過一套關于修仙的文學作品,虛構的部分姑且不論,但是其中提及的一個道理我是深以為然的,并奉為我價值觀體系中的重要支柱,這個道理概括起來就一句話——勿以己心擬天心。
解釋一下,這句話屬于道家的體系,不把小我的揣測與度量,當成世界運行的規律。
這句話幫助我在很多情況下,不需要過多的分析,就能給很多事物的認知,下一個方向性的判斷——包括今天這個狼的故事,嘖嘖,人類之所以犯錯,不就是因為沒有遵循這句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