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瑯琊榜中有一段劇情我一直非常喜歡,就是蘇兄不滿于越貴妃復(fù)位而背后謀劃的朝堂論禮,為了這場論戰(zhàn)他請出了宿儒大師,最終贏得這場論辯。后來在京郊相見時蘇兄和周玄清老先生的對話也十分精彩,所以就這一段劇情我們來聊聊瑯琊榜中的儒家、道家以及隱士文化。
一、周老為何隱居
? ? ? ? 周玄清老先生作為一代鴻儒,深受儒家思想熏陶,備受天下文人朝野內(nèi)外的敬重,可他居然十分的厭惡朝堂,甚至是非常的消極避世。緣由恐怕要從他的好友黎崇黎老先生說起。
? ? 他的好友黎崇老先生當(dāng)年身居高位,是太子太傅。太傅是什么?太傅位列三公之一,是正一品,地位很高。不過太傅是一個虛銜,沒有具體的職責(zé),基本上都是負責(zé)教授太子,也就是太子的老師。當(dāng)然雖是一個虛銜,但卻非常重要,他的一言一行都將深刻的影響太子。
? ? ? ? ?而當(dāng)年的太子是誰呢?祁王。想來黎老先生當(dāng)年授課的學(xué)生都是這些核心權(quán)利集團的成員,日日聽受周老先生的教化,祁王、景琰、林殊、霓凰成長為了光明磊落,有理想有抱負的好青年;而景桓和景宣則成為了只會陰謀算計的人。果然同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xué)生也會差異很大。。。。。。
? ? ? ? ? 黎崇被貶離京是什么事情呢?赤焰一案。
? ? ? ? 我想祁王是黎老先生一生的心血,祁王和林殊二人是他最喜愛和得意的學(xué)生,受自己多年思想的熏陶教化,他親眼看著這兩個孩子成為他所期望的樣子,光明坦蕩,忠君愛國,為民所想。
? ? ? ? 這兩個人有著自己的治世理想和抱負,眼看著他們終有一天會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卻不想出了赤焰這件冤案。當(dāng)年他一定屢次上書梁帝,為赤焰多次喊冤,但結(jié)果卻是不但未能保下太子為林殊翻案,還發(fā)現(xiàn)朝堂的忠貞之士被殺了一批又一批。他該是怎樣的心痛和不滿,那不僅僅是痛失愛徒,也是自己治世理想的破滅,甚至是一生忠君報國的信仰的毀滅,所以離京時才會無限憤懣,再不愿過問朝堂事。
? ? ? 他的這份誓不回頭,是對朝堂徹底的失望,赤焰一案,傷的是天下文人士子的心。此案之后,黎老離京,周老也就隱居了起來。
? ? ? ? 其實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瑯琊榜雖是架空,可大的歷史背景差不多還是落在了魏晉南北朝時期)有著非常濃厚的隱士文化,文人墨客出于對朝堂的不滿而隱居了起來,比如非常著名的竹林七賢。而一個時代隱士太多則會被人認為是統(tǒng)治者昏庸無道,致使賢能之人沒有得到重用。荀子就曾在《荀子·正論》中說:“天子者……道德純備,知惠甚明,南面而聽天下,生民之屬,莫不振動從服,以化順之,天下無隱士,無遺善。同焉者是也,異焉者非也。”天下無隱士就說明了已經(jīng)“人盡其才”了。而隱居者較多,說明是朝堂出了問題,或者是用人機制出了問題。
二、周老出山的緣由
蘇兄為何能夠請出周老,其實憑借的是一樣信物:玉蟬。
? ? ? ? 對于蘇兄想用一枚玉蟬請出周老連他身邊的黎綱都抱著一種懷疑的態(tài)度。可蘇兄卻是非常篤定,他用了一個詞來說明自己的篤定:脾性。江山易改,本性難移,他相信周老不管過了多久都不會改變自己的本性。
? ? ? ? 玉蟬是林殊的恩師黎老和周老先生之間的信物,兩人都對對方的品性深信不疑,所以才會互贈信物,見信物如見本人,正是出于這種信任,才會對于拿著信物之人所請求的事選擇無條件相信。
? ? ? ? ?其實甚至后來周老見到蘇兄時內(nèi)心都充滿了矛盾,因為不知道自己這么做,是不是黎老所想要的。
? ? ? ? 當(dāng)然,我覺得他的內(nèi)心是有答案的,黎老最想要的是一個海清河宴的天下,拿著他的信物的人也一定也是秉承了他的思想,所以為了自己摯友的政治理想,他才會做出下山的決定。
三、京郊相見時算隱含的道家思想
? ? ? ? 周老在京郊見到了蘇兄,向他表達了心中的矛盾,不知道自己這番出山是否是黎兄所想要的。
? ? ? ? 蘇兄知道周老的矛盾和思想顧慮,并且由于黎老的遭遇,周老多少有些”出世“的道家思想。所以撇開其他,蘇兄便用道家的理論來和他交流。
世間萬物,無處不道。隱于山林為道,彰于廟堂亦為道,只要其心至純,不作違心之論,不發(fā)妄悖之言,又何必執(zhí)念,立身于何處。”——梅長蘇
? ? ? ?這句“世間萬物,無處不道”,出自道家的思想經(jīng)典《道德經(jīng)》“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說萬事萬物其真理是可以探索并道說得出來的,但這些真理并非是永恒的,天道輪轉(zhuǎn),沒有永恒不變的真理。這也是一種哲學(xué)的辯證思想,即萬事萬物皆在變化之中,所以該如何做,該做什么,并沒有固定的形式。
? ? ? 所以您就不必糾結(jié)于自己該是歸隱于山林還是彰顯于廟堂之上了,這些都不過只是形式而已。
? ? ? 只要用心純正,不違背自己的思想和本心,就不必糾結(jié)。這件事情上您不過只是真實的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言論罷了,何必在意您是在哪里發(fā)表的言論和會產(chǎn)生怎樣的結(jié)果呢?
? ? ? 另外,“道可道,非常道”的后面還有一句話,“名可名,非常名“這句話的意思是萬物是可以去命名的,但卻不是萬物永恒的名。比如一個人叫什么名字,只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他叫這個名字或是那個名字有什么區(qū)別?
? ? ? ?這里是不是有點玄?其實我覺得這里為何會用道家思想和周老交流,其實就是在向他是暗示。你雖不認得我,不過是因為我的樣貌和名字和你曾經(jīng)見過的不同罷了,但我就是我,我叫林殊或是蘇哲或是梅長蘇又有什么區(qū)別呢?何必拘于形式,你只要懂我的本心,便可明白我想做什么。
四、玉蟬的含義
蘇兄的那番道家言論很和周老意,所以他并不糾結(jié)于蘇兄是誰,只是向他發(fā)問玉蟬的含義,其實就是想看看他究竟懂不懂周老的人生理想。
蘇兄當(dāng)時說了四句話“實澹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
這四句話出自曹植的《蟬賦》,我節(jié)選了一部分
<<蟬賦>>(節(jié)選)東漢曹植
唯夫蟬之清素兮,潛厥類乎太陰。
在盛陽之仲夏兮,始游豫乎芳林。
實澹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
聲皦皦而彌厲兮,似貞士之介心。
內(nèi)含和而弗食兮,與眾物而無求。
棲高枝而仰首兮,漱朝露之清流。
隱柔桑之稠葉兮,快啁號以遁暑。
? ? ? ?“玉蟬”的寓意
? ? ? ? 玉為言行,禪為心境,原本就是古人隱喻品性高潔、君子比德之心。此外蟬在古文中也大多指品質(zhì)高潔,所謂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淡泊寡欲,堅貞持恒。不因世事變遷、個人榮辱而輕易改變自己的初心,便是這玉蟬之意。因而黎老才會如此喜愛佩戴此蟬,并把這玉蟬送給了林殊,是一種告誡,也是一種期許。
? ? ? ? 但是從《蟬賦》整篇來看,蟬雖然有著諸多美好的品質(zhì),但也是非常悲情,受盡摧殘,最終遭遇不測。蘇兄這里引用《蟬賦》表達的也是一種憤懣和對恩師的緬懷,但即使會有如此悲情的結(jié)局,自己也絕不會改變初心和品格。
? ? ? ?他是在讓周老放心。恩師有這般的品性,自己也一定會謹記。
? ? ? ? 詢問的結(jié)果令他非常滿意,他此時已經(jīng)明了,黎崇的治世理想已經(jīng)后繼有人,此人是誰他也不再糾結(jié)了,想來甚是欣慰。所以在達成了思想共識后他才會將玉蟬重新交給蘇兄。這也是一種鄭重的承諾:再有所求,還可憑借這個信物來找我。
? ? ? 這一段是我全劇最喜歡的情節(jié)之一,文中關(guān)于儒家道家思想都是自己的理解,如有不同意見歡迎討論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