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ouse Always Wins”: Agency and Metafiction in Journey Into Mystery and Loki: Agent of Asgard
2016年10月27日,作者:Elise Ringo
https://becomingthevillainess.wordpress.com/2016/10/27/the-house-always-wins-agency-and-metafiction-in-journey-into-mystery-and-loki-agent-of-asgard/
私譯,待授權(quán),勿轉(zhuǎn)載
探索神秘之旅:宿命,自由意志以及故事敘述
從故事的最開始,《探索神秘之旅》就定下了這樣的基調(diào):這是一部關于故事和講故事的漫畫。漫畫故事的一個敘述傳統(tǒng)是使用文字框來標明旁白敘述(或者畫面場景之外的某人發(fā)言)。在《探索神秘之旅》中,貫穿整個系列,這些文字框采用了區(qū)別于其他超英漫畫的卷軸樣式。這不僅僅是為了給漫畫帶來古風的感覺(就像在早期漫畫中阿斯加德使用“汝”和“吾”這些字眼),同時為讀者已有的漫畫閱讀體驗之上添加了一層故事書式的感受。之后的敘述中提到了“這個故事細心的讀者”,由此暗示了自身作為文本和故事而存在。
伴隨著“故事中的故事”的體驗,一些供讀者閱讀的旁白敘述文字,同時又出現(xiàn)在漫畫中的書本上供角色閱讀。
在這個超小說結(jié)構(gòu)的另一個關鍵點上,每一段故事線都開始于一段提醒讀者之前事件簡要回顧-這是系列漫畫的常見構(gòu)成。然而,與傳統(tǒng)旁白視角的敘述不同,本作的前情提要由漫畫中的各個角色面向讀者進行敘述,通過承認自身出于虛構(gòu)打破了第四面墻壁-虛構(gòu)與真實之間的界限。
洛基的首次亮相伴隨著一個問題:“為什么人們總是假設我在說謊?”這個問題針對為什么網(wǎng)上的人們總認為他的發(fā)言是在掐架,同時也點明了洛基將在整個《探索神秘之旅》中持續(xù)遇到的問題:人們對他的評判不是根據(jù)他的行動,而是根據(jù)對原先的洛基的成見。洛基有時會利用這些成見,有時也會因此受到妨礙。眾神之母(阿斯加德現(xiàn)在的統(tǒng)治者)讓洛基擔任她們的秘密特使正是出于這個理由:如果洛基在行動中被逮住,她們可以否認與他的關系,因為沒人會相信她們會與洛基合作。
洛基在第一期中面對了他過去的自我的審視,如字面意義。原先的洛基(Loki)化身成一只被他稱為“Ikol”的黑鵲,一直跟隨在洛基身邊(漫畫的手法令面對自我這個比喻十分具象化)。在對話中,洛基告訴原先的自己“我所希望的……是成為洛基。”當然,貫穿始終的問題正是那個洛基是誰;就像引言文字中指出的(“為什么洛基這么干?沒人知道”)洛基和他的動機都是謎。
《探索神秘之旅》的第一個故事與漫威同時進行的大事件《恐懼本源》緊密聯(lián)系,其中恐懼大蛇(奧丁的兄弟)覺醒并尋求毀滅世界,而托爾是唯一能戰(zhàn)勝它的人。洛基的任務是確保托爾獲勝。大蛇是無敵的,但洛基潛入恐懼大蛇的城堡,利用那里的書籍改變了這一點。他有一小群同伴,其中包括海拉(Hela)的侍女莉亞(Leah)。
在那里,洛基字面意義上改寫了大蛇的故事。
“我們無法改變歷史。但諸神沒有歷史。他們擁有的是故事。修改這些故事正是作者的特權(quán)。”
這段非凡的敘述表明,作為神明的阿薩神族并不是恒定不變的。他們可以被潤色和寫作。洛基在漫畫中站在漫畫作者的位置,通過將莉亞添加進一些場景修改了前情,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個托爾可以利用的弱點。諸神本身就是關于他們的故事。這其中的暗示對洛基意義重大,但更有趣的是洛基扮演了作者/故事講述者的角色,這個主題將在整個系列及《洛基:仙宮特使》中不斷再現(xiàn)。洛基即寫作也被寫作,兩者間的張力不斷持續(xù)。
在之后的故事中,一個咒語導致一些阿斯加德人(包括托爾、海拉、洛基和莉亞)忘記了自己的身份,成了閑散鄉(xiāng)間的“普通”人。畫面展示了洛基,現(xiàn)在被叫做“洛克(Luc)”,用具有他們神明形態(tài)的人偶表演想象中的情節(jié),以此為游戲(或許暗示著作者在與角色們一同“游戲、表演”)。
只有新變種人們記得真正發(fā)生了什么。在于他們的對峙中,洛基假設對方在玩一個游戲并且從容做出應對-又一次在參與塑造故事的同時扮演故事中角色。洛基如往常一般對自己作為角色或演員的狀態(tài)有明確的意識。然而在這里,他掌控著敘述-與其說掌控不如說表面上是由他創(chuàng)作了故事。他總能以行動影響故事整體的發(fā)展。在末尾洛基的游戲結(jié)束,而故事的主線恢復。
在《探索未來之旅》的最后一個故事中,洛基之前扮演作者角色犯下的失誤以莉亞的形態(tài)出現(xiàn)了-但不是他認識的那個莉亞。這個莉亞是被他寫進大蛇的故事(或者叫歷史)中的那個版本。
她生他的氣。“你把我寫成了一個小角色,”她指責道,“你沒給我留出成長的空間。寫作是撒謊。你撒的謊剛剛夠達成你的目的,除此之外就沒了。”『譯者注:洛基給大蛇添了一個曾在困境中對他溫柔照顧的女孩名叫莉亞,然后就沒下文了。』
這句話中的自我意識多么令人驚嘆。莉亞是那些反抗自身局限的角色的實體化-洛基在《探索神秘之旅》中用筆創(chuàng)造了她-不過當然,是Kieron Gillon在他創(chuàng)作這部漫畫時創(chuàng)造了所有的角色。莉亞的發(fā)言指出了這關系中的裂痕,指明角色的邊界-他們只能成為他們被寫成的那樣,寫得很差的角色被局限在狹窄的邊界之中無處延伸。在另一個層面上,莉亞的反抗作為女性角色更具有針對性:僅僅將女性角色作為劇情工具使用是包括漫畫在內(nèi)所有作品形式的常見問題。(參考性感臺燈測試:將作品中的女性人物換成一盞造型性感的臺燈,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不受影響,說明該作品中的女性角色塑造有問題。)
當然,作為莉亞的原作者,洛基可以通過再次重寫她的故事修正這個問題。“他盡自己所能撒了這個謊。因為歸根結(jié)底,是你選擇的謊言定義了你。”
Gillion在這里做了很多有趣的事。他將故事敘述,特別是寫作,與撒謊聯(lián)系在一起:“寫作是撒謊。”擔任作者的洛基,同時也是嫻熟的騙子洛基-以此便可推出嫻熟的故事敘述者洛基(這點我們后面會再提)。同時,定義一個人的不是故事,而是“你所選擇的謊言”。這里的“你”指代模糊-謊言所定義的是由它們創(chuàng)造的莉亞,還是在講述謊言的洛基呢?
此外,莉亞的故事能夠被重寫的事實強調(diào)了可變性的概念,即事實并非一成不變,人物在故事的里里外外不斷地被創(chuàng)作和再創(chuàng)作。作為作者的Gillen與作為作者的洛基相呼應,不過洛基無法逃出包圍他自己的陷阱,這使得自我創(chuàng)作的概念帶上了令人心痛的諷刺意味。
講故事之外還有一層與其不可分割的主題,那就是洛基對于未來早已注定的恐懼,對于成為反面人物不可避免的恐懼。自第一期開始,其他人要么坐等洛基回到他變壞的老路上,要么試圖欺騙阿斯加德再次信任他-沒有人真的認為他會改變。很快便可以清楚地見到,洛基一再被其他阿斯加德人威脅,并意識到其他人恨他,懷疑他會背叛,自己的處境岌岌可危。在稍后的一話中某格中洛基說:“我是光明使者!以及類似這般撒旦似的感嘆。”『譯者注:Light-bringer指路西法,墮落前是光明使者。』神話中的洛基常常被認為與圣經(jīng)中的撒旦/路西法所對應,在漫畫中,也可以認為他作為托爾“墮落”的兄弟扮演著類似的角色。通過援引撒旦的意象,洛基表明了他對自身地位,或者可能獲得的地位的認知。
洛基的自我意識,包括他對自己過去的意識和他人看待自己的方式,在這個系列中由不同的形式展現(xiàn)。有時他借惡名演戲-例如他使用詭計進入地獄并與梅菲斯托(漫威的惡魔之一)進行討價還價。在另一些時候,他反抗這個名聲。故事早期,洛基將一窩狗崽帶回家,它們是守衛(wèi)諾爾斯死地(Hel)的地獄獵犬Garm的幼崽。眾神之母催促他將一只找不到人收養(yǎng)的最殘暴難馴的狗崽處理掉。
弗蕾雅(Freyja)的話或許對洛基本人也完全適用-至少洛基是真的對于他自己以及別人對他的議論心懷恐懼。自然而然,他決定自己收養(yǎng)這只狗崽-這一決定在后面得到了悲劇性的回應。這只被他起名做托利(Thori)的狗背叛了他,印證了弗蕾雅的話是對的。如果托利身上確有這種所謂自然天性的東西,那么同樣的東西是不是也存在于洛基身上,并無可避免地將會顯現(xiàn)出來呢?
未完待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