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 紅:一部熱鬧的世俗生活史

一個龐大的愛“紅”詞族,恰如一部市井生活發展史


人類“尚紅”之始

法國人類學家列維 · 布留爾認為,人類尚“紅”源于由紅而聯想到太陽、火、血液與生命的這種“原始思維”。

德國藝術史家格羅塞在《藝術的起源》中說:“紅色——尤其是橙紅色——是一切民族都喜歡的,原始民族也同樣喜歡它。”

歌德在《色彩論》中提出,橙紅色是最有氣力的顏色,它能激發無比的情感力量。這或許是因為在遠古的狩獵生活中,“人們總是在狩獵或戰爭的熱潮中,或者說是在他們感情最為興奮的時候看見紅的血的顏色”。

據考古發現,在我國山頂洞人遺址中,尸體周圍撒有赭石這種紅色顏料,在河南安陽的殷墟小屯墓葬中,還發現了人骨涂朱的現象。考古學家賈蘭坡說:“中國山頂洞人的人體裝飾中所有裝飾品的穿孔,幾乎都是紅色,好像是他們的穿戴都用赤鐵礦染過。”李澤厚則認為,山頂洞人的撒紅粉活動,源于一種原始的巫術禮儀。

撒紅粉、涂朱、用赤鐵礦染色,在死去的人身上,留下血一樣的紅顏色,如果是一種巫術禮儀,那么,它大概是先民們為死去的人祈福,祈求氣血衰亡的人,重獲生命,生生不息。據研究,世界范圍內的70%原始先民們,選擇紅色作為部落圖騰色。


紅與赤

在漢字世界里,原始部落時期表紅色義的最常用漢字,是“赤”字。

漢字“紅”,甲骨文時期,尚未出現,金文時期或已出現,“紅”在戰國時期的江陵竹簡中,見圖1,在睡虎地秦中,見圖2,小篆,見圖3。

《說文·糸部》收“紅”字,“從糸,工聲”,紅,是一個形聲字,形符“糸”楷化后,簡化了字形,變成了今天的“纟”旁兒,而聲符“工”卻是一直未變的,直到現代漢語中的“女紅”,紅還念作“工”。

圖1:江陵竹簡中的漢字“紅”
圖2:睡虎地秦墓竹簡中的漢字“紅
圖3:漢字“紅”的小篆字形

在古代漢語中,紅,讀作 gōng 時,可與“工”相通。例如《漢書·酈食其傳》中的“農夫釋耒、紅女下機”,《漢書·景帝紀》中的“農事傷,則饑之本也,女紅害,則寒之厚也”,“紅女、女紅”中的紅,指的是女子所做的紡織、刺繡、縫紉等工作;還可與“功”相通,如《漢書·文帝紀》中“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顏師古認為,此處,大紅為大功,小紅為小功,都是古代的喪服名。

紅,讀作 hóng 時是常見的讀音,最常用的詞義是表示顏色義。

通過檢索漢代以前的文獻,我們發現,漢字“紅”用于顏色義時,出現的頻率遠遠低于甲骨文時期就出現的顏色字“赤”。

先秦文獻中,有零星散見于《論語》的“君子不以紺緅飾,紅、紫不以為褻服”中的“紅”,以及《楚辭》的“紅壁沙版,玄玉梁些”中的“紅”。

《說文》說:“紅,帛赤白色”,赤白色,指赤色中有白色,因此《論語》和《楚辭》中的“紅”都是指一種比赤色淺的顏色。赤色是南方的正色,紅則屬于間色,因而孔子認為,間色紅和紫都不能作為君子所穿常服的顏色。

作為正色的“赤”,象征著南方的炎火之勢,“赤”字也常用于與上古神話傳說、帝王權貴權勢相關的語境。

學者認為,“赤”字在漢代以前,已經引申出9個義項,為了消弭“赤”字多義性所帶來的表達不便,在表達紅色義的詞義場里,用當時義項還不多的“紅”來代替“赤”,是可以減輕“赤”的表義壓力的。

漢代以后,漢字“紅”逐漸代替“赤”,可表達赤色義。

據學者研究,唐代時,“紅”的適用對象逐漸擴大,搭配組合漸漸增多,已經成為紅色語義場的主導詞位,以唐詩為例,“王維詩”紅與赤的用字比例,大概為3:1;到中晚唐,“李賀詩”紅與赤的用字比例,已達到9:1。

傳統五色觀里,作為間色的“紅”,是五種基本色調之外新產生的顏色,它得益于紡織技術的發展,代表了染色工藝的精進,“紅”是由正色赤與正色白所配合而得到的一種更為鮮艷的顏色。

在廟堂之外的更為廣闊的日常生活里,紅,扎根于民間。尤其是鮮艷而溫暖的紅色,因為象征了蓬勃的生命力,延續了原始人類尚“紅”的傳統而備受喜愛。

從漢語詞匯里找尋人們所喜愛的“紅”,恰恰可以發現漢字“紅”寓意生命力的一面。崇尚血一樣有生命力的紅色,于自然萬物,或是花開之紅;于人類自身,或是氣血之紅;于人工事物,或是妝飾之“摹”紅;至于“抽象”到經濟生活,則是紅塵世界里的紅紅火火。一個龐大的愛“紅”詞族,恰如一部熱鬧的市井生活發展史。


絲帛之紅

據《說文》所釋,漢字“紅”本用于絲帛之色。

較早出現的如“紅羅”,《孔雀東南飛》里劉蘭芝自陳“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紅羅復斗帳,四角垂香囊”,《羽林郎》里胡姬自陳“貽我青銅鏡,結我紅羅裾,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軀”,如同屈原以香草作為配飾來譬喻追求高潔的品質一樣,傳統詩詞塑造人物形象時,往往以人物的衣飾穿著來作譬喻,劉蘭芝和胡姬的“紅羅”,也就不僅僅是一種紅色的輕軟絲織品,它常用來制作女性的衣裙,展現的是年輕的生命力和女性的柔美氣質。

在漢代以降的詩賦中,也不乏“紅羅”的身影,白居易《雜曲歌辭》:“正抽碧線繡紅羅,忽聽黃鶯斂翠蛾”,毛滂《小重山》:“紅羅先繡踏青鞋”,徐熥《去婦詞》:“憶昔當年初嫁君,明珰翠袖紅羅裙”,鄭琰《半生行》:“秋荷捧朝露,難將紉作明月珠。秋林落晚霞,難將剪作紅羅襦”。

除了紅羅,還有紅裙、紅袖、紅巾、紅裳等,也都是常見的絲帛之紅。

由“茜茜紅裙好女兒,相偎相倚看人時”(李郢詩),到“卻憶金明池上路,紅裙爭看綠衣郎”(王安石詩);

從“愛將紅袖遮嬌笑,往往偷開水上蓮”(施肩吾詩),到“江上翠娥遺佩去,岸邊紅袖采蓮歸”(徐夤詩);

從“摘盡庭蘭不見君,紅巾拭淚生氤氳”(李白詩),到“莫怪紅巾遮面笑,春風吹綻牡丹花”(白居易詩);

從“頭變云鬟面變妝,大尾曳作長紅裳”(白居易詩),到“昨日紅裳伴燕游,渚花爭好草爭柔”(陸佃詩);

紅裙、紅袖、紅巾、紅裳,唐代以后都引申出可以指代美女。以絲帛之紅譬喻佳人,也是漢語世界里尚“紅”的一種體現。


紅花
榴花

花開之紅

絲帛如何染上人們所喜愛的紅色呢?

最常見的植物性染料,即“花開之紅”,如紅花,便含有天然的紅色色素。

白居易在《紅線毯》中寫道:“紅線毯,擇繭繰絲清水煮。揀絲練線紅藍染,染為紅線紅于藍。”其中的“紅藍染”,紅藍指紅藍花,葉子長得像蓼藍,夏季開紅黃色花,又稱紅花。

《天工開物》“紅花”條:“紅花入夏即放綻,花下作梂匯多,刺花出球上。采花者必侵晨帶露摘取。……若入染家用者,必以法成餅然后用”。

宋應星介紹的制作紅花餅的方法是,將摘下來的紅花搗爛,用清水漂洗,用布袋網住絞干去除黃色的汁水,加酸粟或米泔水再搗爛后,又淘洗一遍,并絞干去汁,然后用青蒿覆蓋一晚,將它捏成薄餅狀,于陰干處收貯。

這種方法制成的紅花餅,可以染出猩紅色等深淺不同的紅色。這種猩紅,描摹石榴花的紅,“柳絲曳綠,正豆雨初晴,水天朱夏,石榴綻也,看猩紅萬點,倚亭敧榭”(張半湖詞);也描繪海棠花的紅,“猩紅帶露海棠濕,鴨綠平堤湖水明”(陸游詩)。

唐人李中的《紅花》詩中說:“紅花顏色掩千花,任是猩猩血未加。染出輕羅莫相貴,古人崇儉誡奢華。”可見,紅花染色工藝的繁復和精貴。


1991年上映的日本電影《歲月的童話》,高畑勛導演就描述了妙子在山形縣參與紅花染制作的過程。
《歲月的童話》截圖
《歲月的童話》截圖
《歲月的童話》截圖


胭脂紅

紅藍花不僅可以用來制作染絲帛色的紅花餅,它的花汁經過精煉提純之后,還可以用來制作胭脂。

胭脂,在古代又稱燕脂、燕支、焉支等。五代馬縞在《中華古今注》中解釋了“燕脂”一詞的來由:

“蓋起白紂,以紅藍花汁凝作燕脂,以燕國所生,故曰燕脂,涂之作桃花妝”。“燕脂”,燕,為產地,脂指護膚油脂。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了四種制作燕脂的方法:

“一種以紅藍花汁染胡粉而成,……以染粉為婦人面色者也。

一種以山燕脂花汁染粉而成,……土人采含苞者為燕脂粉,亦可染帛,如紅藍者也。

一種以山榴花汁作成者……。

一種以紫礦染綿而成者,……今南人多用紫礦燕脂,俗呼紫梗是也。”

晉代崔豹《古今注》中說:“燕支,……出西方,土人以染,名為燕支,中國人謂之紅藍。”可見,燕支,是當地人(中原以西)對紅藍花的音譯。

《玉臺新詠》中說;“北地燕支,偏開兩靨”,也可見燕支并非中原產物。

“亡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婦女無顏色”“北方有焉支山上紅藍,北人采其花染緋,取其鮮者作胭脂,婦人妝時用此顏色,殊鮮明可愛”,可見,焉支為地名。

胭脂是古代最為重要的一種化妝品,它凸顯了女性面色的紅潤,使表情靈動,富有生氣,因而備受歷代女性的喜愛。

據考古發現,早期漢墓已出土胭脂類化妝品,女性的胭脂妝容應不晚于秦漢,漢代以后,女性愛紅妝日益顯盛。《木蘭辭》中“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從軍行》中征人歸來,“小婦趙人能鼓瑟,侍婢初笄解鄭聲,庭前柳絮飛已合,必應紅妝起見迎”,迎接歸來之人,婦人必整飭盛妝——紅妝。

尚“紅”的審美觀,使得不少胭脂品種以“紅”命名。

如點唇用的胭脂,有大紅春、小紅春(《清異錄》);

如唐代臘日宮廷賜物中的紅雪(王建《宮詞》:“黃金合里盛紅雪,重結香羅四出花”),就是一種珍貴的化妝品,劉禹錫說“澤可飾容,頓光于蒲柳”(蒲柳比喻未老先衰,此處指“紅雪”可延緩衰老)。

與紅雪相類的面脂還有紫雪,有學者認為,唐時出現的彩色面脂,加入紅或紫的色素,使得面脂在滋潤肌膚的同時,還可以修飾不同的膚色。

另如“樓中女兒十五六,紅膏畫眉雙鬢綠”(歐陽修詩)、“新安野婦雙鬢垂,紅膏涂靨深畫眉”(周紫芝詩)中的紅膏,也是一種胭脂名。


胭脂蟲紅

繪畫用的胭脂,成分不只紅藍花一種,還有茜草根、紫礦。于非闇認為,茜草根染出來的顏色,比紅藍花更紅。李時珍《本草綱目》“紫礦”條說:“紫礦出南番。乃細蟲如蟻、虱,緣樹枝造成,正如今之冬青樹上小蟲造白蠟一般,故人多插枝造之。今吳人用造胭脂。”紫礦是一種天然的蟲膠,不溶于水,可以制成紫紅色的顏料。這種胭脂還不夠亮,不夠厚重。

人類尚紅的審美觀,促使著大自然的顏料盤不斷進化,一種安全無毒由自然界能制造出來的最紅的顏料——胭脂蟲紅(cochineal),十六世紀時,開始從神秘的美洲運抵世界各地。

由于西班牙殖民者掌控了它的生產和銷售,使得胭脂蟲紅一度身價數倍于黃金。這也促使胭脂蟲紅一度成為時尚界里最昂貴的服飾顏色,也成為了象征權貴地位的一種顏色。

對于中國人來說,這種更亮、更厚重的紅色顏料,或許來自于“馬尼拉大帆船貿易”。

1580年,“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開通了澳門-馬尼拉航線,按照“馬尼拉大帆船貿易”整個航程需要2年的時間來計算,大約在1582年的時候,澳門-馬尼拉航線的回程貨物中,就裝載了這種來自美洲墨西哥的紅色顏料。如果這個推測成立,或許可以解釋為什么在《中國畫顏色的研究》里,于非闇會有“胭脂蟲紅1582年傳入中國”的說法。

胭脂蟲紅,是一種動物質的沉淀色料,它是由熱帶胭脂蟲粉末加工而成的,也稱為西洋紅、洋紅。

洋紅“呈色溫暖、艷耀非常”,做成水性顏料,光穩定性極佳,可以保存數百年仍舊艷麗如新。尤其在花卉畫中,洋紅可以反復涂染而顏色厚重且鮮艷,遠勝于傳統胭脂。因此,即便到了民國時期,天然胭脂蟲紅染料已被人工合成的色素代替,洋紅大部分變成了人工合成品,真正的胭脂蟲紅顏料難以買到,它仍就是不少大畫家的寵兒。


吳昌碩,《紅衣達摩》

在近代海派畫家里,吳昌碩是最會用西洋紅的一位。有評論稱“吳昌碩喜用西洋紅,能得奇艷而又沉著的效果,這可說是對中國畫用色的拓展”,西洋紅,在吳昌碩的畫里,變成了古艷風格的點睛之筆。

深受吳昌碩影響的國畫大師——齊白石,也是善用西洋紅的高手,他首創了“紅花墨葉”畫法,用鮮艷的西洋紅畫花朵,用濃墨繪花葉,形成鮮明對比。

齊白石,《扇面牡丹》
齊白石,《扇面牡丹》

艾青在《憶白石老人》里提到,他在倫池齋看到一張齊白石畫的櫻桃,立刻去齊白石家求畫,齊白石畫完后,艾青覺得顏色沒有倫池齋看到的好,白石先生答道:“西洋紅沒有了。”

艾青又折回到倫池齋,最終還是花了高價買下用西洋紅畫的櫻桃。艾青先生還補充道,他將畫作拿給吳作人看,吳作人先生表示曾在某個展覽會看到過,整個展覽里就屬這張畫最突出。

齊白石先生不是吝惜使用西洋紅的畫家,相反,他的弟子呂宜園描述齊白石所贈畫作《扇面牡丹》時,描述道:“牡丹的花頭幾占扇面的三分之一,紅艷照人”,并引用王雪濤的評價:“這得多少西洋紅啊!他真舍得用西洋紅!”呂宜園文中還提到,加一筆西洋紅,整幅畫的價格就要上漲10%~20%,可見,西洋紅身價之高。

胭脂蟲紅在西方畫家的顏料盤里,就顯得非常脆弱了。

英國國寶級畫師透納(Turner)用胭脂蟲紅在油畫《劈風之浪》(Waves Breaking against the Wind)里畫了一抹紅寶石般的落日晚霞,然而用胭脂蟲紅調制成油性顏料,僅僅數月就會嚴重褪色,即便如此,像透納這樣的大師,卻仍舊偏愛這種無法持久,卻最為耀眼的紅色。

Turner,Waves Breaking against the Wind
Turner,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up

透納的另一幅:The Fighting Temeraire tugged to her last berth to be broken up(1839),霞光倒是很是耀眼……


其他

在愛“紅”這個詞語族群里,絲帛之紅、花開之紅,展現了對于生命和青春的贊美,“紅”還派生出與生命延續相關的詞。

例如,在象征姻緣的語境里,“紅”是一個常見的符號,如唐代的“紅葉”是傳情的媒介,唐代的“紅葉題詩”故事,結局都是結成良緣,而撮合了鶯鶯和張生的婢女“紅娘”也成了后世所謂“媒人”的同義詞;在與喜事相關的語境里,也有紅紙、紅包、紅蓋頭、紅嫁衣、女兒紅、紅蛋……等一系列的“紅”。

紅在世俗世界里,也是熱鬧而富有生機的,車水馬龍叫紅塵紫陌,生意興隆盼著紅紅火火,紅利多多。

紅,還象征了有情有義的女性形象。

早在唐傳奇里,就有不少女俠以“紅”冠名,諸如:英勇救主的盜盒“紅線女”,慧眼識英雄、義氣相挺的夜奔“紅拂”,和勇敢追求幸福的紅綃等,更別提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紅樓夢》了,作為中國古代小說的集大成者,《紅樓夢》可謂是一部贊“紅”的代表作,曹雪芹認為這些紅樓中的大家閨秀們,“行止見識皆出于我之上”,此書可“使閨閣昭傳,復可悅世之目,破人愁悶”,然而,在顯現傾頹之勢的華屋下,這些天資優異、至情至性的紅樓女性們,卻最終是“千紅一窟(哭),萬艷同悲”,令人扼腕嘆息。

任率英,紅線盜盒
張大千,《紅拂圖》

-End-



感謝學者們對古今中外的“紅”色所做的研究,未能一一署名,謹致敬意。

寫作中參考的工具書和論著有如下一些,掛一漏萬還請諒解:

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徐中舒主編,漢語大字典,四川出版集團,湖北長江出版集團,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

許慎著,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于非闇著,中國畫顏色的研究,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維多利亞·芬利著, 姚蕓竹譯,顏色的故事 : 調色板的自然史,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汪濤著,郅曉娜譯,顏色與祭祀 : 中國古代文化中顏色涵義探幽,上海古籍出版社;

張清常,漢語的顏色詞(大綱),《語言教學與研究》;

許嘉璐,說“正色”——《說文》顏色詞考察;

姚小平,基本顏色詞理論述評——兼論漢語基本顏色詞的演變史;

趙豐,紅花在古代中國的傳播、栽培和應用——中國古代染料植物研究之一;

周裕鍇,說“燕支”,《古典文學知識》;

李英,古代顏色觀的發展《說文》——糸部顏色字考,《南華大學學報》;

趙紅梅、程志兵,“紅”對“赤”的替換及其原因,《云夢學刊》;

陳建初,試論漢語顏色詞(赤義類)的同源分化,《古漢語研究》;

肖世孟,先秦色彩研究,武漢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

版權說明:未經作者授權,本文不得以任何形式轉載、改編。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剝皮案震驚了整個濱河市,隨后出現的幾起案子,更是在濱河造成了極大的恐慌,老刑警劉巖,帶你破解...
    沈念sama閱讀 228,936評論 6 535
  • 序言:濱河連續發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現場離奇詭異,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過查閱死者的電腦和手機,發現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閱讀 98,744評論 3 421
  • 文/潘曉璐 我一進店門,熙熙樓的掌柜王于貴愁眉苦臉地迎上來,“玉大人,你說我怎么就攤上這事。” “怎么了?”我有些...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176,879評論 0 381
  • 文/不壞的土叔 我叫張陵,是天一觀的道長。 經常有香客問我,道長,這世上最難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63,181評論 1 315
  • 正文 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辦了婚禮,結果婚禮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還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們只是感情好,可當我...
    茶點故事閱讀 71,935評論 6 41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開白布。 她就那樣靜靜地躺著,像睡著了一般。 火紅的嫁衣襯著肌膚如雪。 梳的紋絲不亂的頭發上,一...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55,325評論 1 324
  • 那天,我揣著相機與錄音,去河邊找鬼。 笑死,一個胖子當著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內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決...
    沈念sama閱讀 43,384評論 3 443
  • 文/蒼蘭香墨 我猛地睜開眼,長吁一口氣:“原來是場噩夢啊……” “哼!你這毒婦竟也來了?” 一聲冷哼從身側響起,我...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42,534評論 0 289
  • 序言:老撾萬榮一對情侶失蹤,失蹤者是張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劉穎,沒想到半個月后,有當地人在樹林里發現了一具尸體,經...
    沈念sama閱讀 49,084評論 1 335
  • 正文 獨居荒郊野嶺守林人離奇死亡,尸身上長有42處帶血的膿包…… 初始之章·張勛 以下內容為張勛視角 年9月15日...
    茶點故事閱讀 40,892評論 3 356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戀三年,在試婚紗的時候發現自己被綠了。 大學時的朋友給我發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飯的照片。...
    茶點故事閱讀 43,067評論 1 371
  • 序言:一個原本活蹦亂跳的男人離奇死亡,死狀恐怖,靈堂內的尸體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詐尸還是另有隱情,我是刑警寧澤,帶...
    沈念sama閱讀 38,623評論 5 36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島的核電站,受9級特大地震影響,放射性物質發生泄漏。R本人自食惡果不足惜,卻給世界環境...
    茶點故事閱讀 44,322評論 3 347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處隱蔽的房頂上張望。 院中可真熱鬧,春花似錦、人聲如沸。這莊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4,735評論 0 27
  • 文/蒼蘭香墨 我抬頭看了看天上的太陽。三九已至,卻和暖如春,著一層夾襖步出監牢的瞬間,已是汗流浹背。 一陣腳步聲響...
    開封第一講書人閱讀 35,990評論 1 289
  • 我被黑心中介騙來泰國打工, 沒想到剛下飛機就差點兒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東北人。 一個月前我還...
    沈念sama閱讀 51,800評論 3 395
  • 正文 我出身青樓,卻偏偏與公主長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敵國和親。 傳聞我的和親對象是個殘疾皇子,可洞房花燭夜當晚...
    茶點故事閱讀 48,084評論 2 375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