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這片土地上,有著五千年的久遠歷史,其中的重要人物也不少,就例如商鞅、吳起等這樣的變法者。歷史上的變法諸多,或成或敗,可是一將功成萬骨枯,因為變法改革,一定會侵犯他人的利益。可是他們用盡一生籌劃的變法,為什么商鞅在秦國的變法,在他死之后卻流傳千年,甚至在現在的中國,也仍然可以看到商鞅的痕跡。而在楚國變法的吳起卻人死政廢呢?
首先先了解一下當時的局勢
首先我們要知道,商鞅與吳起處于同一時期,春秋戰國時期,而當時的周朝又是個什么模樣?
度娘:周發展于他的先祖后稷,是一個農業之國。在他統領了全國之后,就把土地利用分封制分封給了同姓諸侯(即周天子的兄弟)和異姓諸侯(在戰場上立有大功的人,例如姜子牙等)。這就是所謂的分封制。而分封制之后,又有了“世襲制”。也就是說,一個諸侯王的兒子可以繼承諸侯的爵位以及諸侯的領土。在這領土上,宗族為了更好的使自己獲得利益,就頒發了“井田制”給農民。
“井田制”,顧名思義,就是把一塊土地分為九份,八個農民各自種一份土地,而中間的那一塊土地為宗族所有。可以說,土地是全體人民的。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諸侯國一天比一天的多,而周天子所分封出的土地是固定的,他就只有那么多,越分越少,可他還必須去分封。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很好玩的現象:周所獲得的天下被割據成無數塊大大小小的領土。不斷分分分,而越是這樣分封下去,集中在周天子手中的權力就會越來越少。而每個諸侯國都想要自己強大起來。再加上分封制的問題,周天子把土地分給諸侯,諸侯又把土地分給自己的兒子,這樣一代一代的分下來,權力就更加的分散了。
在諸侯們的眼中,周天子也不過就是一個小小的傀儡,只能用于發號施令挾天子以令諸侯。
因此,如果想要讓變法得以成功的話,就必須要廢除井田制。
那么吳起變法和商鞅變法的區別到底在哪里呢?為什么他們都是變法后被人殺死,而商鞅卻能將自己的政策流傳于千古呢?
1.變法目的不同
“使封君子孫三世而收爵祿” (《韓非子·和氏》) ,? “廢公族疏遠者以撫養戰斗之士” (《史記·吳起列傳》) 。吳起之所以這么做,就是想要解決權力分散的問題,諸侯王手下的宗族人數過于壯大,權力也十分雄厚。并且為了使王權更加有效,他還認為大臣的權力過于重大,于是就削弱了那些大臣的權力,進而廢除貴族世卿世祿制。
而商鞅并沒有只在政治上去實施變法,還有農業經濟上的變革。
商鞅同樣解除了舊的宗法制。同時他也廢除了分封制,而創立了郡縣制。這也就是所謂的中央集權,把這些地方的權力全部集中在諸侯王一個人的手里。這是制度上的一次大變革,秦始皇也是靠著這個而強大起來。在經濟方面,他廢除了宗世的井田制實行了開阡陌的制度,也就是說,全國的土地都歸屬百姓所有。人們可以有權利自己去開墾土地,也可以將土地買賣。同樣,商鞅也實行了重農抑商的政策,以農業為本業。
人民高興了,富強了,也就支持你了。盡管商鞅最后被諸侯車裂,但他的政策流傳至今。而吳起一上來就掌政削弱舊貴族的實力,沒有猥瑣發育,就很快被搞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