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記憶錯覺
前兩天的讀書筆記因系統進入問題沒能成功提交,今天隨同一起提交。
day1
一、記憶是如何形成的
1.短期記憶與記憶群組
短期記憶是大腦在短時間內儲存少量信息的記憶系統,儲存時間非常短,差不多只有30秒左右。例如,我們會一遍一遍地重復一串電話號碼來記住它,知道把電話撥出去那一刻,這就是短期記憶的使用。尼爾森*科恩在2001年發表的論文中表示,任何情況下我們的短期記憶只能儲存非常少的信息,可能只有4個單元。
大腦主要分四個區域:頂葉,位于大腦正頂部,負責綜合護理感官信息和語言,主要是形成短期記憶;額葉,位于大腦前部額頭正后方,負責更高層的認知功能,比如思考、計劃、推理論證;前額皮質,位于額葉最前部,負責復雜的思維活動。這些區域之間的聯系越緊密,我們短期記憶儲存信息的能力就越強。
當我們運用更高層的認知過程來對外界信息進行單元組合的能力,大腦能夠積極地或被動的將分散的信息整理成組塊時,這就是“記憶群組”的產生過程。如果我們能夠把更多的概念和信息組合成塊來進行記憶,我們的工作記憶就會越來越強大。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經歷的增加、對外界理解的加深,我們會愈發善于進行“記憶群組”。
長期記憶是指任何儲存超過30秒的記憶,夜包含哪些我們至死仍然擁有的記憶。
二、童年期失憶--嬰兒的記憶
在2014年猶他州的羅斯*弗洛姆做了一組實驗:給五個月大的嬰兒展示了幾個幾何圖形,不同形狀的幾何圖形對應不同的表情,給孩子們展示。展示后緊接著測試,嬰兒們更擅長于記住“高興”對應的圖形,第二天,嬰兒們卻更容易記住“默然”展示的圖形。實驗下來,發現嬰兒至少是存在一天的記憶的。嬰兒傾向于喜歡新東西,如果他們記得一個東西,就不會盯著這個東西看太久。
雖然嬰兒存在記憶,但因為大腦的必要結構還沒有發育完全,而且,任何事物在3歲前的我們看來都是新鮮刺激又不熟悉的,我們不知道什么是重要的,能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的語言和熬不結構都不完善,不會恰當的理解辨別信息,他們無法分辨出什么是該記住的,什么該是忘掉的。所以,他們還不會“記憶群組”,即便有記憶,也不長久。
大多數研究者認為我們開始形成持續到成年的記憶年齡的是3.5歲,也有部分研究者認為2到5歲皆有可能。
三、童年期失憶--大腦發展的秘密
通過核磁共振研究發現,2至4周的嬰兒大腦體積只有承認的36%,到1歲時達到72%,2歲時增加至83%,9歲時達到95%,直到13歲時才與成年人完全相等。
嬰幼兒的神經元是最多的,同時會產生很多的神經突觸,隨著年齡的增長,神經元逐漸減少,神經突觸也會被削減。這個過程是大腦對某些信息進行的斷舍離。讓不需要的神經元和神經突觸刪除,保留自己認為重要的部分,就想人會把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不重要的不投入過多精力,這樣保證重要的事情能完成得更好。丟棄用得少的神經元和神經突觸能讓大腦運轉速度加快,這是大腦成長的必經過程。
也就是很多嬰幼兒的記憶在隨著成長的過程,很多的記憶因為他們無法辨別是否重要而被丟棄了。
day2
一、不靠譜的成長期記憶(第1章)
通過刻意給人植入虛擬信息,讓人回憶這些信息時,被植入者會認定這些虛擬信息時真的。心理學家尼古拉斯*斯巴諾和他的同事一起做了一項實驗。
當然,人也有對記憶產生懷疑的時候,這個時候就用到元認知,即對自己記憶的認知。它能幫我們判斷記憶的真實性。當然,元記憶也有疏忽的時候,虛構的信息可能會趁虛而入。
二、感知與記憶(第2章)
1.我們是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等各種感官來解讀信息,當哲學感官在同一時間對某一事物產生了不完全正確的感覺時,我們就很有可能吧錯誤信息植入到記憶中。
2.我們感知世界的時候,經常基于過往的經驗來進行有根據的推測,這是我們得以生存的必要技能。過往經歷的記憶不但影響我們對一個人行為的預估,而且會更多的影響我們隊世界如何運作的理解--中立、維度、可能性等。
3.適當的興奮能提升記憶。
羅伯特*耶克斯和約翰*多德森提出:記憶與興奮的關系圖成倒U形狀。當興奮度提升到一定理想水平,任何工作效率都會有所提高。然而超過某一水平,更高的興奮反而會對工作效率由負面影響。也就是在極端情況下,完全沒有興奮或者興奮度極高,一個人是完全無法完成某項工作的。例如,考試時昏昏欲睡或過渡興奮到大腦一片空白,都不會考出理想成績,這兩種情況就是前面的極端情況。當興奮處于理想水平,在適當的壓力下,才能考出好成績。
托馬斯*席林開展了壓力荷爾蒙皮質醇與記憶效率的研究,測試結果支持了倒U型假設,適度水平的腎上腺皮質醇是記憶力表現提升,皮質醇超過理想水平后記憶力下降。
能產生最佳記憶的是“狀態記憶”,讓自己處于與事件發生相同的心理狀態下,我們能回憶起更多東西。
壓力和興奮水平對于我們的記憶儲存能力,以及回憶能力騎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的記憶不但會收到外界環境中不可控因素的影響,同時也會收到身體內部環境中不可控因素的影響。
4.我們的記憶不可避免的會與時間發生關系。但我們對時間的感知記憶桶其他的感知一樣會存在偏差,從而歪曲記憶的原貌。時間偏差的舉例:人們往往無法準確預估自己接下來要做的事情的時間,一方面是因為我們容易把未來的自己當超人,做事做的很快,另一方面事情間的切換與銜接的時間容易被忽略。
5.大事件的記憶容易出現“前進縮減”現象。我們總是輕松記得人生中的重要時間及細節,就像最近剛發生的事情一樣。
我們不但不擅長于估算做一件事需要花多少時間,也不擅長于估算剛做完的事情花了我們多長時間,而且回憶也會將人生中重要的事情提前或延遲。
6.當我們回憶事情時,最氣你的都是最情緒化、最重要、最美或者意想不到的,也會有些記憶大量聚集在某一時間段內,如“回憶高峰”。我們的回憶高峰是青春期和二十幾歲時的記憶,這個與我們真正的意識出現的時間有關,女性在13~14歲,男性15~18歲。這個時期的記憶是能夠定義我們的重要記憶的。但這些記憶會有瑕疵,因為我們的感官容易被欺騙。
我們對顯示的錯誤感知會被植入記憶系統,并在以后被回憶起來,盡管這些回憶根本無法客觀的反應現實。
三、為什么大腦的技能會是我們誤入歧途(第3章)
1.記憶發生了混淆,產生了記憶錯誤。歐洲雄峰試驗。
2.生化干預會阻斷記憶。腕蛋白和鈣蛋白酶會增強記憶。老鼠注射茴香霉素試驗中,給老鼠注射茴香霉素蛋白質阻斷劑,記憶會消失。另外,苯二氮卓類迷藥也會一致蛋白質的產生,同時降低突觸的敏感度,導致記憶難以形成。
3.通過光遺傳術、聲遺傳術等控制海馬體形成新記憶。
4.聯想記憶,在為了幫助需要記住的部分而關聯一些其他信息,這部分就產生了虛假記憶。是誰邀請了凱文。
5.要義記憶痕跡和字面記憶痕跡被結合在一起時,會制造虛假記憶。這兩種記憶是平行處理與儲存,單獨回憶時,會因為一方記憶清晰的時候,誘發另一方產生虛假回憶。
day3
一、沒有誰的記憶是絕對可靠的(第4章)
1.超強自傳式記憶者
有一類人群對自己的自傳式記憶能力超強,對非己的信息記憶一般,被稱作HSAM人群。他們擁有像影像一樣的記憶功能,對所見的事務像拍照一樣記下來,回憶時像掃描照片一樣能記住照片上很多細節。當然,這類人也會將照片內容記錯或者記漏的情況。他們之所以擁有自傳超強記憶是因為大腦中激活擴散活動比一般人快很多。
2.自閉癥特才
擁有對外界事實過環境信息超強記憶能力,但對自己的記憶不清晰。研究發現他們的自閉癥可能與海馬體異常有關。他們因為沒有自傳式記憶功能,無法了解自我,也無法了解別人的“自我”。
3.遺忘是為了記住更重要的信息
大腦是邊記憶邊遺忘的工作。只有將不重要的信息遺忘,才能記住更重要的信息。消減不必要的神經元的連接,能讓大腦活動更高效。
二、集中注意力才能記住事情(第5章)
1.大腦記憶的形成
環境---感知----注意到的信息----感興趣的事----大腦編碼成記憶。
專注凝視不一定產生記憶,還需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想記住的信息上,辨認總結規律,同時還需要過濾掉所有不需要的信息。
注意力與一系列復雜的生理、心理過程共同作用,才能使得記憶形成。
2.變化盲視
這也就是《稀缺》那本書中的管窺效應。將注意力集中在重要緊急的事情上,管子外面的事情就容易被忽視。
3.睡眠與記憶
睡眠是在把大腦白天的活躍率降低,減少不太重要的聯系,來提高大腦工作效率。但睡眠過程中,大腦神經元的樹突會增多。樹突的增多會增強記憶力。
睡眠是我們增強記憶、充足記憶、改變記憶的方法。但至今沒有證據表明我們夠在睡眠中學習新知識。我們需要某種形式的注意力才能制造記憶,而睡眠對鞏固和增強這些記憶有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另外,我們之前的經歷會給現在或將來的經歷傳遞信息,這種潛意識也會影響我們的記憶。
三、為什么記憶中的我們是過渡自信的(第6章)
1.2011年《自然》雜志上有一句話:人類出現了很多心理偏見,其中,最強大、最普遍的是就是過渡自信。
造成這個現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優越感錯覺”,即我們都傾向于過高估計自己正面積極的品質,同時低估自己負面消極的特質。
除了優越感錯覺,我們還經常有幸存者偏差,我們更傾向于關注成功而忽略失敗,關注某個過程中幸存下來的事務。這也是為什么那么多人都熱衷于買彩票,因為他們寄希望于自己就是那個幸存者。
還有一種錯覺是了解不對稱假象,我們對自己的記憶和對自己的了解,與對別人的相比都更強大、更清晰。
2.為何我們會高估自己的記憶能力
記憶造成了過渡自信,而這又造成了記憶中的過渡自信。我們對自己的前瞻性記憶過于自信了。預測未來的回憶的前瞻性例子---我會記得做XX的;預測未來回憶的變化的例子--我會在XX時間后記XX的。人們會誤以為自己的記憶在未來仍處于穩定狀態。
3.面部識別危機
除了部分超級面部辨識者外,其他人很難準確的識別人臉,單我們會過渡自信自己的識別能力,而且在更困難的情況中,過渡自信程度會更高。
羅斯認為,我們擁有一套非常強大的面部記憶庫,因此我們能識別新的臉,通過與已有的面部數據庫相關聯來記住新的臉。
對于面部識別,我們會有種族偏向、同齡偏向和同性偏向。這些偏向會導致我們的認知偏差。
4.制造惡魔
在作者參與的犯罪案件調查的過程中,發現很多案件涉及到的人記憶出現了偏差,前后不一致,讓案件的進展更加樸素迷離。這些偏差可能是過渡自信、記憶錯覺、面部辨識相關障礙等引起的。如果司法人員也存在這些偏差,會極大的影響案件的正常處理。所以,我們需要把高度自信作為一種警告。
今日感想:
1.之前極少讀書的我,對這本書的閱讀理解有很大的難度。但盡自己努力在堅持閱讀,發現自己有收獲了。
2.記住事情時需要注意力加思考的,僅僅有注意力沒有思考無法形成真正的記憶。例如閱讀本書,僅僅認真閱讀,摘錄,沒有自己的邏輯整理,回憶復復述,知識永遠都不能成為自己的。
3.對于記憶,我確實經常出現過度自信的狀態,例如相信自己會做某件事,結果忘得一干二凈。相信自己記得某些內容,并確信自己很長時間都不會忘記,結果不出一天就想不起來。這就是真實的記憶。所以,好記憶不如爛筆頭。
4.記憶偏差--了解不對稱假象,經常會認為自己的觀點理所當然,對方向我這樣想就會理解我了,殊不知每個人都存在對自己和別人的理解和記憶存在不對秤的假象,都在試圖說服對方的時候其實是陷入這種偏差里了,唯一該跳出這種困境的就是放下對自我的關注,多站在對方的角度了解對方。
day4
一、我們對于帶有情緒的事件的記憶是有缺陷的
1.創傷行記憶
之前在學生為什么不喜歡上學這本書學到過,在記憶的過程加入情感回幫助我們記得更牢。的確有些對我們有情感沖擊的事件,我們更容易記住。但不一定能真實、全面的記住。例如布萊恩*威廉姆斯對所遭遇的美伊戰爭的記憶,被證實使虛假的。
有人認為我們大腦處理不了創傷性太大的事件,會讓這段記憶觸不可及。我們會將自己從情景中解離,導致記憶碎片化。
現在主流的觀點是,我們對創傷性記憶比其他記憶力都更好。現有的可靠性證據顯示,創行事件的記憶遠遠沒有普通的日程記憶容易被遺忘。
創傷性記憶很有可能把我們經歷的或者以為自己親身經歷過的某事件的大量錯誤信息整合在一起,即便是高度情緒化的記憶也有可能是完全錯誤的、虛假的。
2.記憶入侵
1)誘導式入侵。例如作者的記憶魔法實驗八部曲。
2)通過照片或幾個特定的問題。海軍訓練。
3)語詞遮蔽效應。把場景或照片信息轉化成文字,只會讓我們對這些記憶變得模糊不清。
3.如何走出創傷事件的陰影
1.嚴重事件應急晤談
鼓勵事件當事人談論自己的經歷,與其他有類似情況的人分享。作者認為這可能給聽者帶來二次污染,會將這些不良反應平均給每一個聽眾。同時,這種行為也會加重當事人對這些創傷事件的記憶。
2.默默的支持和幫助,幫助經歷過創傷事件的人們
二、社交媒體塑造了我們的記憶
1.弊大于利的多任務處理
米勒說:當人們認為自己正在處理多想任務時,實際上他們在迅速的從一個任務轉換到另一個任務,而且每次轉換回憶認知上的消耗。
任務轉換對我們的工作身纏效率、批判性思維、專注力都沒有益處,也會使我們更容易犯錯誤,還會對我們記憶并回憶使我們的能力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2.社交媒體讓公眾記憶影響到個人記憶
例如,我們對未參與的事件,通過網絡媒體了解,會將從網絡獲取的信息作為自己的記憶。
3.記憶竊賊
把別人的經歷永久合并入自己的自傳式記憶的欲望、暫時實行的進行一個清晰連貫火引人入勝的情景對話、單純講述別人的有趣經歷、讓自己看起來不錯等原因,會讓我們當記憶竊賊。這回導致從眾行為。
day5?
續第8章
4.群體性記憶
人們很容易出現從眾心理,也就是很容易聽信別人對事件的表述。?
在群體中,內群體的成員會保持群體一致的價值觀,也會被內群體的成員影響,但不太會對外群體的人行為保持一致。
社交媒體給社會的影響和錯誤信息來源的數量急劇增加,導致我們生活在交互記憶時代。像網上的互動一樣,是一種共同行程、共同更新、共同儲存的群體記憶。
5.數碼失憶癥
我們太過于依賴電子產品的功能,導致我們對很多事情不愿意花精力去記,因為需要的時候網上搜。但這種行為背后隱藏的是我們真正存在記憶力的信息很少。當然,這種行為也有好處,就是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認知資源以及很難再其他地方查到信息的事情上。老師在教學上可以把從網上可以搜到的信息不作為重點需要記住的知識,指導學生批判性思維,引導他們去了解事情的本質,從而改變我們記憶的質量。
6.被記憶欺騙的自相
我們往往在虛榮心的驅使下,選擇拍攝效果好的照片當做真實的自己。這種記憶會干擾我們的判斷,歪曲事實,讓自己處于被記憶欺騙的狀態。
7.合作記憶
合作記憶類似前面的群體記憶。在某些方面合作記憶會互相促進,增強合作方的記憶。但也有不好的時候,例如記憶干擾或二次污染等。房子記憶被影響或更改的最好方式是在與人分享前先記錄下來。
8.網絡記憶
網絡一方面擴大了我們獲取信息的渠道,另一方面網絡的功利性讓我們被動的趨于大流獲取信息,會扭曲我們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