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文章“什么是道?”,被很多人吐槽我讀書 太少,尤其是說我佛經讀得少,律經也沒有讀。所以說道就是“law”,就是定律定理,太武斷了。
我重新把“道德經”過了一遍,愈加覺得“道就是law”,這個直截了當的“=”號,讓道德經的81章中,可以看成是作者老子對“道”的崇拜,覺得這個自然之道,law of nature,實在偉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而且這個道是“常”,是所有人都應該遵守的,“道者,人之所共由”,翻譯過來,就是牛頓定律一旦發現,就是沒有國界,人人得以掌握,掌握了以后,就可以生一,生二,生三,生無窮......
唯一大家要注意的是,老子只是感覺到了(或者悟到)了自然規律的的牛叉,但是畢竟不是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也無法用幾何和數學直接描述出來,所以在整個道德經中,道變成神秘化了。
道,神明為本,三元之氣花為三清,以虛化為體,清靜為基,柔弱為用......
這與“道可道非常道”的神秘說法文筆一致,這個文筆加上中文的句讀歧義性,把大家的所有精力都吸引過去,去研究“道德經”本身,而不去探索具體的“道”,所以伽利略啊、牛頓啊不見于華夏,本來墨子是有可能的,可惜獨尊儒術以后,就再無可能了。
下面說說什么是德。
厚德載物,德與物的關系很清楚,道生了萬物,用什么去承載,用“德”。
這個理解是通的,但是沒有卵用。什么叫載?前面的主語是誰?
道德經里有四句話
道者,人之所共由;德者,己之所獨得。
道之哉我之謂德
道生之,德蓄之。
行事與道合,曰德
可以看出,主語是人,而載、蓄這些動詞,說的很清楚,就是得。得=德。
因此,發現了規律、掌握了規律,甚至應用規律的,就是得道者,就是有德者,這些人是誰?就是牛頓、伽利略、愛迪生.......
就像我們覺得黑洞理論的霍金才是科學家,學會牛頓力學的高中生,不能算科學家一樣,遠古時期,也有那個時期的道,以及那個時代的得道的----翻譯過來,就是那個時候有XX定律,也有馬頓之類的人,當時很尊重這些當時的科學家。
尚書里直接說:
凡有道有德者,使教焉(翻譯過來:科學家,去當教授吧)
尚有德,尊有道,任有能
如此理解,道和德,很樸素,很自然。
各位如果拋開神秘主義的崇拜,用發展的思維來看,從我們已經知道的2500年前的春秋時代看,但是的科學水平,是非常有限的,盡管當時孔子的學校里有“數”這一課,按照考證,也是加減乘除、計算“井”田面積之類的小學“算術”,至于物理、化學,連單獨的科目都無法設立,知道魏晉時候有煉丹,算是化學。
老子的年代,有什么物理、天文、化學、數學規律發現了?我想是沒有啥,或者老子是沒有捅破那一張紙,他無奈的說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
如此“道”,如此“德”,我覺得與社會科學沒啥關系,老子的道德經,應該是五四以后的德先生和賽先生的意思啊,而是中國科協、中科院的圣經,是老子在大大的贊揚大家要“尊重科學!”
那么為啥,道德變成了倫理學的概念?而且一發不可收拾了?
這個想想也是可以理解的:就是因為這個自然規律那么牛逼,掌握了的人,可以發揮很大的能量,所以掌握規律的人必須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就像愛因斯坦這幫物理學家,掌握了狹義相對論,以后,知道這個東西的厲害,所以他們在開發“原子彈”這個可怕的武器的時候,是非常糾結的,糾結的是倫理學的東西。
所以,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出了一個非常奇特的觀點,就是“不用”,如果他在二戰時期,他就是原子彈的反對者。他說:
生之蓄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為玄德。
從此,這個德開始進入倫理學的討論中,長篇大論的,全是這些上德,下德,失德,等等大量的詞匯,和氣勢宏偉的排比句,使得原本是“科學工作者”之間的討論,變成了所有社會人共同參與的事情,到了孔子的儒家這邊,又把“道”和“德”,再進一步徹底推向“倫理學”,以及“治國學”,孔子在論語中說
中庸之為德,其至矣乎?(中庸,是不是最牛逼的德啊?)
本來“有德者”,約等于“科學家”,儒家因為孔子開辦“大小六藝”的官員培訓學校,于是在這個方向又大力推進了一下,用“士大夫”來替代了“有德者”。
回到周禮里說的:
《周禮·春官·大司樂》:“凡有道者,有德者,使教焉。”
儒家的邏輯當然是遵循《周禮》,但是因為當時確實沒啥“道”的教材,只有小學算術級別的“數”,而且儒家要培養的是治理國家的人才,不是科學家和工程師,所以就擴充了“文科”教材,尚書、周禮、詩經、樂經、易經、春秋----等等。
科學家掌握科學規律,會發揮巨大威力,所以科學家要有道德----這個本來就已經不是老子本意的觀點,又一次變成了:士大夫掌握大權,會發揮巨大威力,所以士大夫要有道德!
這個“拐”,在春秋時候,估計就已經發生了,老子比孔子大30歲,而孔子把這個推向了極致。所以如果老子活到孔子的年代,他會是孔子的死對頭!
你看看老子在道德經里說的: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
依照老子看來,孔子說的要克己復禮,這個禮太表象了,即使恢復了,又咋樣?
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而且老子直接提出,天下大治的解決方法,現在看來是如此憤青:
絕圣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
好吧,還好他們相差30歲,還好一個在洛陽,一個在曲阜,否則會是啥樣?
反正本來是自然科學的事,或者是科學倫理的事,現在已經變成了“社會學、倫理學”,變成了道德哲學。這個方面,俺就少參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