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體的分析》T版精講P170—185備忘

時間:2016年1月6日

地點:東方水印

主講:T

? ? 最近常常覺得自己正在經歷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記得說到新年愿景的時候我說的是:“一天一天的過......”因為我會常常在一些精微的點上,看到自己曾經的思維、情感定勢、行為方式的對自己生命軌跡的影響力。漸漸的發現生命的空間開始大起來,雖然這僅僅是個開始,雖然很多的點還沒有連接起來,還不是那么的清晰。但在我的心中仍會有一種穩穩的、小小的幸福感,仿佛此刻我才真正得到了幸運之神的青睞。

一、我的元旦印象——家庭與家族

不同的生命階段,進入自己的視線的東西就會不一樣。就像這次課的開場,我們聊到的元旦印象一樣。當時當T問到我的時候,因為沒有提煉和組織,所以我留流水賬似的講了三天的大概行程。想表達的一個意思就是——忙!過后再一尋思,我想關鍵詞應該是:家庭事務。1月1號的回老爸那里和表哥一行相聚,看老爸。2號的帶兒子出游,順便看剛出院的嫂子。3號本打算休整休整,寫個閱讀報告、打掃衛生、洗衣服,帶兒子看書、主持婚禮。結果又因為一個素未謀面的親戚去世,帶著家族責任,第一次到了殯儀館,提回來生命結束與一體告別……差點趕不上晚飯的婚宴。婚宴結束天已經黑了,趕緊吃點東西就帶著兒子看書去了……咋一看比較忙碌和瑣碎,但是讓我不得不反思,我曾經最不愿意“費神”的各種家庭、家族事務。之所以之前不愿插手這些事物,甚至一碰到就會有莫名的憤怒,可能再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自己有被家庭拋棄的陰影,以及不被父母愛的“心理事實”,于是怨恨父母、泛化到了家族中。覺得自己是沒人看重和愛的,所以最好也就大家井水不犯河水。否則我就覺得你就是為了占我便宜。你就是圖我的錢。(雖然理智上我也知道這個太以偏概全,但是我還是習慣性抱著你要占我便宜的心思,發泄自己的憤怒。)因為對親情的不信任和憤怒,所以在我的意識里,關系都是互相利用的。是一個給和還的過程。那些偶爾柔軟的語言背后,其實是一顆冷酷、痛苦的心......

最近我在想,關于家庭或者家族事務的承擔。開始反觀和調整自己的言行和心態。我開始嘗試盡量去心平氣和的處理一些家族事務,少一些計較。而不是把心思和精力全部用在自己身上。覺得除此之外就是浪費我的時間。元旦小有成就的就是自己在陪著兒子去書店的過程中,自己的調整,不再像曾經的看自己的書,兒子多問兩個問題就嫌他影響自己看書。在這個階段,他還沒有辦法獨立看書。所以我完全放下自己的書本,就是陪著兒子讀書。我看到了兒子對讀書的變化,不再是又愛又怕。而是全身心的融入其中了。以后每個周的周一和周二作業后。就是我們兩個的閱讀時間。我希望以此來塑造孩子閱讀的節奏、興趣和習慣。

二、大家的元旦印象

XGC:找到了一個可以求教的師友,每天畫一幅漫畫。

CY:陽光燦爛。

ZLJ:忙碌。

ZXL:與WJ和YY在麗江的聚會。聊生活、看星星。

ZJ:和媽媽的跨年餐。

LJ:轎子雪山的快樂。

MZT:駕車與LJ一路相隨的過程中,走了很多小時候記憶深刻的地方。

YL:搶紅包。

QX:爽!霧里穿行、晚上泡溫泉的爽快和愜意。

XP:晉寧——古滇國

CJ:古滇國寧靜的傍晚、夕陽

T:看書、看老人,喝酒、陪岳母看《羋月傳》,以及看《春秋戰國》到凌晨3點,內心的激情澎湃。

在用關鍵詞寫出每一個人的元旦印象時,我仿佛也隨著他們過了一次元旦。

從XGC的每日一幅漫畫,讓我想到了自己曾經熱衷于漫畫以及畫漫畫的時光。那種廢寢忘食的喜歡。但是我那時只能是模仿。畫下自己喜歡的漫畫角色、裝束或者場景。我在想XGC的漫畫應該是開始加入創作了。于是又想到了最近我正在進行的荷花主題丙烯畫,能體會繪畫給自己帶來的那種身心的寧靜和專注。

CY說到元旦以及陽光燦爛。大家差異那天不是一天的陰雨嗎?大家各種“幫”,有的說可能各地氣溫不一樣,有的說可能她說的是元旦的后一天。有的說陽光燦爛可能是她的心里的陽光與現實無關....... ? ? 除陽光燦爛之外還講了什么嗎?我到是給忘了。總體印象,還是有點小夢幻。

PP的關于跨年看新年日出的儀式感,讓我印象深刻。這個一有時間就到處旅行的姑娘。常常會讓偏愛穩穩的節奏的我有些無法理解。如何在旅行的一路上還能有質有量的閱讀、寫報告?也許是單身和有家室的區別吧!如果我一出門,吃喝拉撒、陪兒子“看世界”等事宜。完全把我綁架了。說到這里可能思維轉換、調頻方面也是問題。

沒想到ZJ的元旦會是那么的“生活化”,還以為她在寫報告或者閱讀呢。但也恰恰是這種魚媽媽的相伴和用餐,讓我有種溫暖、感動和回歸感。與母親一起共進晚餐,然后跨年挺好!

L J的轎子雪山之行,能感受到她出行的快樂和細膩的對于旅行的感受和體會。祝愿她越來越好,以后常出去走走。

MZT說自己做了車夫與L J一起游了很多小時候印象深刻的地方。和姐妹相約出游,已經很久沒有在我的思維格式里了。跟哪個女人出去玩幾天,乍一聽好像有點不可思議。仔細想想好像頁沒那么難。

YL的搶紅包,呵呵!咋個有點生活平淡的趕腳呢?

QX和小伙伴們的任性,夜晚穿行于大霧中大冒險,迎來的愜意的溫泉之夜。想來也是充滿著探尋的勇氣和樂趣。

XP和CJ的晉寧古滇國之旅。恰好碰上大波游客涌出后的安靜與傍晚的夕陽。能想象出那種靜謐與溫暖之美是多么的滋養身心……

T的分享,讓我們看到了生活中的T。回歸到家族中的安然和自在。以及在閱讀再胸中激蕩的澎湃之情。是的,很多時候生活化也是一種安穩和滋養。

三、踩點

1、P170 ? ?點112

?“(a)統整的自戀結構是可分析的,因為它們能在臨床情境中形成一種移情,和(b)自體性欲的結構是不可分析的,因為灌注并不在統整的自戀結構(夸大自體;理想化的雙親影像)上,而是灌注(力比多)在隔離的身體或心智功能上。”

在這個點上T引入了邊緣性人格障礙的X案例,并在對ZJ的督導中,提醒她不要在X身上投注任何的幻想。因為X的無法分析在于它不能形成效率。

(1) 統整的自戀結構——人格的效率。比如H案例中H再T身上移情的聚焦,理想化形象的親近和接納。T在與H的關系層面通過距離的恒定、節奏的控制來給對方一種安全感

(2) 自體性欲:是一種未分化成自體和客體,還是處于自體—客體的狀態。

(a) 自體性欲狀態體現在遇到困境時的外在表現比如:情緒不好時,會自然對象到通過購物、逛街、大吃一頓、煲電話粥等等。但是另一種人,他可能會下不動,讓子靜下來,不見任何人,給自己一個獨立的空間。也許會找個熱聊聊,轉換一下腦筋。但他不會輕易的對著誰掏空自己。他有主體感和邊界。

(b) 自體性欲的又一特征:意淫能力強,關閉的幻想特別多的人。

2、P172 ? 點113

“然而,我要再次強調,我自己的觀察讓給我相信它是豐富且與實證資料一致的,它主張兩條分離且大部分獨立的發展線路:一條由自體性欲經自戀到客體愛;另一條由自體性欲經自戀到自戀的更高形式與轉化。”

“我自己的傾向讓我對古典的綜合論述維持忠心——我傾向于相信,他們將甚至是始基形式的客體愛(當然這不可與客體關系混淆)的能力歸于兒童,是基于神入方面的回溯曲解和成人形態的錯誤。”

關于這里說到的兩條線,T個人認為它就是一個序列里的一條線。由的人發展到客體愛就OK了、成熟了。但如果在客體愛上再上一層就更棒了!到了“子聯動更高形式”你將再由自己獨有的私密空間和花園,你將成為你有你的內心王國。

事件1分享:50多歲男的妻子因急性白血病去世,關于他有了新的女友。同事間的議論中看到不同人不同的內心體驗的折射。關于:婚姻中感情的永恒和專一

事件2分享:送別友人的孩子(孩子即將出國留學)送與不送背后,看到客體愛的分化和邊界。 ?更高形式的自戀水平,讓你不會被情緒泛化掉,從而才能夠再人與人的關系中找到邊界。(而不是把很多的磕碰與細節攪到其中。) ? 我的體會是,關系中的磕磕碰碰所攪起的情緒情感的波動很正常。但是我們是否能再這些紛擾中仍然能找到這段關系中的初心和彼此的誠意。把它們與正常波動區分開以后,你會少了很多的情緒負擔。讓關系多一些穩定和明朗的東西。

分享3:T對于客體愛的更深體會,源于自己受傷前后。體會到人情冷暖與人的凝聚與力量。我想到的是:當一個人處在生死邊緣時,會渴望從那些生命中重要的人身上找到安撫與力量。但當在這種渴望中,你看到的會有堅決的支撐、有默默的支持、也會有恐懼、害怕、擔心……經歷這么一趟下來,會發現原來一切的核心還是,自己本身的主心骨的力量。你盯著客體,你會被局限、被鎖定、會出不去的。T說,那一次經歷后,他看到了自己曾經的想要的把人帶出來的意志,以及由此而來的拖泥帶水。我想于T來說這就是一次客體愛的分化的過程。

3、P174 ?點114

? “有些分析師據說對自戀人格障礙的分析特別有天分,而且關于他們的治療活動的奇聞軼事再分析領域里廣為人知。但如同外殼醫生再外科的英雄時代里是有治病驅魔天分的人,他表現了個人的勇氣和英雄技巧的偉大技藝,而現代的外科醫生則傾向與成為一個平靜的、訓練良好的工匠,分析師也是如此。當我們對于自戀異常的知識逐漸增加時,過去如此個人化要求的治療步驟,將逐漸成為富于洞見與理解的分析師的一種熟練的工作,這些分析師并不使用他們人格的任何特殊非凡魅力,而是限制自己使用可提供合理成功的僅有工具:詮釋和重構。”

由此我想到的幾個點是:(1)分析師的理論積淀與咨詢技能——詮釋和重構;(2)分析師的個性特質;(3)咨客的個性與個體化差異。(需要精微的心靈去捕捉它。)

Z案例分享:Z在學習的跟進上面的屢破節奏,進入黑夜森林后,看到自己古老結構,對自己的厭惡與怨棄。T:有的節奏不能破,破了就沒有基礎進行有效的建構了。黑森林是一個試金石。我想它能試出一個人生命的堅韌、可塑造性、成長的決心、以及必要的行動力。

關于“詮釋”“重構”T覺得在治療中,這更像是一種咨詢師向咨客提出的一個誠摯的邀請,治療的關鍵在于咨詢師與咨客的共同的合作、嘗試、探索性的工作。

4、P174 ?點115

“對于個案的自戀固著的癖性所暗示的反移情,分析師傾向與以惱怒不耐煩來回應。這種反移情的暗示始終是如此的敏感,這將在第十一章里討論。在此我只重復我先前(1966a)的陳述,換句話說,是西方文明的利他價值系統的不當入侵,而不是發展成熟或適應的有用性的客觀考慮,容易導致一種希望,希望分析師這邊能夠用客體愛去取代個案的自戀狀況。”

“癖性”——習性

“自戀固著的癖性所暗示的反移情”——自戀性的嬰兒式要求,讓咨詢師像對待嬰兒一樣對待自己。矮化了咨詢師。

這讓我突然想到了,我最近的一段關系。對方攻擊又依賴。他渴望維持一種親密的溫暖的關系,但又因為敏感和脆弱而出現怒不可歇的狀況,導致破壞了關系。一段時間后,又想要繼續維持關系。我在這段關系中的感受是:從對這個人的才華和不一樣的生命狀態和歷程充滿好奇,到看到了他的情緒情感狀況,到不想與他相處,覺得太費精力。

5、P176 ?點116

? “1、夸大的行為可能是精神(見第七章,個案J和圖3的討論)的垂直分裂區段的一個顯現。我已明白它對于精神分析的進展是無傳導力的,亦即要通過改變結構以獲得健康,或要以教育說服、告誡等等類似的現實形式,來面質垂直分裂區段無偽裝下的自戀顯現,是無效的。根本的分析工作應在嘈雜的分裂區段和安靜的中心坐落的現實自我間的邊境來進行,借此,基本的自戀移情就被調和了。然而,在這邊境的阻抗不會被對分裂的傲慢施加打擊所克服,而會被借由將它解釋給(通過動力的一起源的重構)人格的中新坐落區段,以說服后者接受前者進入其領域里所克服。這努力的漸增成功導致了兩個結果:(a)中心自我的道德的、美學的和現實適應的力量本身將開始轉化原始的自戀主張,并使它們更可以為社會所接受,精神經濟上更有用。而且,更重要的是(b)原始的自戀灌注(力比多)由垂直分裂區段往中央區段的一種移動發生了,這增加了朝向建立(自戀的)移情的傾向。”

在這里不能理解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之于人,是怎樣對接的。

我看到的點是:(1)說服、告誡、改變結構等的現實形式來面質垂直分裂區段的無偽裝下的自戀顯現是無效的。(2)分裂區段與現實自我。(3)精神經濟;(4)“由垂直分裂區段往中央區段的一種移動發生了,這增加了朝向建立(自戀的)移情的傾向。”

在這個點上T講到了Z案例,Z的擔當力的缺乏,以及近況中因為得不到長輩的肯定進而形成:瓦解自尊——瓦解動力——動彈不了、難以自拔的局面。

6、P179 ?點117

“如果自我首先學會接納激活的自戀結構的存在,它將能逐漸整合這些自戀結構進入自己的領域,而分析師將見證在人格的自戀區段里的自我掌控及自我自主的建立。”

T在這個點上提到了,邊緣性人格障礙“玻璃人”的一碰就碎。以及“排他”——開放性和關閉性。

我覺得這是一個進程的描述與看到一個自戀成長的過程。

7、P179 ?點118

“因為精神的基本中和結構在大多數帶由自戀人格障礙的個案里發展不足,這些個案不只易于將他們的需要和沖突性欲化,而且也顯現許多其他功能上的缺陷。他們易于受傷和被冒犯,很快變得過度激動,他們的恐懼和擔憂傾向于蔓延且變得沒界限。”

“因而在分析過程里(也在他們的日常生活里),尤其是在治療階段的早期,這些個案常處于一種反復的創傷狀態,這并不令人意外。在這些時間里,分析的焦點暫時移到精神過度負面的近乎排他的考慮上,亦即考慮精神經濟不平衡的存在。”

“排他”:因自體不足的排他性,相對著的是開放性。這種排他將擠兌你旋轉的空間。

“因為它將困擾過度和體驗的心理味道描繪得很好:即失態。個案多次(尤其在自戀人格分析的早期)在到達會談室時,因自以為犯了失態行為而滿懷羞恥與焦慮。”

失態如:暴怒。這是一個結構性、序列性的問題而且有常發現象。這種失態對自體的消耗負荷都太高。

在生活中,在自己的身上和周圍人的身上,都不難看到這種失態。我自己的體會就是自體的脆弱與內心的憤怒與攻擊。自我防御太強,常常加劇了創傷狀態。失態后,又再一次傷害到自己的。

7、P180 ?點119

?“自戀的個案傾向于對失態的記憶有過度的羞恥和自體拒絕。”

這是一個惡性循環。自戀的修復與成長,促成自我的接納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8、P184 ?點120

? “一旦有人開始了解哈姆萊特的自我相對的暫時失衡,是因為被一內在適應和改變的龐大任務所淹沒。”

“所獲得的洞見讓個案可維持對自戀張力的覺察,因而疏通它們進入種種的理想背景。”

我想到了,自體成長與現實之間的交織與邊界。以及T提到的自我的澄清與洞見。

我的總結:在垂直分裂和水平分裂這個點上,我有點不明白。下來看書后感覺更暈。可能是沒有完成正本書的閱讀,對整本書也沒有框架式的理解。但在梳理的過程中,在很多細節的地方,有了空間的擴展和細致的體會。比如:失態、性欲化、詮釋與重構等等……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