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選繪本的時候,遇到很多“說教型”的繪本。這些繪本看似是“講故事給孩子聽”,內核多是用“講故事的方式”來教給孩子們生活常識、禮儀、道德、人文和科學等方方面面。當然,并不說這樣的“說教”全不好,有很多優秀的繪本,雖然帶著教的色彩,也都很有趣,受到孩子們的喜歡。
但也有一類繪本,它們只字不提“孩子,你該怎么做”,也不絞盡腦汁變著花樣地“教知識”,只是單純地講故事,有時候故事顯得很平常、有時候天馬行空、有時候看起來是平常的,但又有意想不到的結局。
故事是孩子喜歡的,隨著閱讀次數的增加,連大人們都會覺得故事里充滿智慧,能給成人和孩子予成長之力量。這類繪本常常也被稱贊成為童書世界里“大師級”的作品。
譬如,擅長搭建成人與孩子溝通橋梁的繪本大家約翰·伯寧罕的作品。
約翰·伯寧罕
約翰·伯寧罕于1936年生于英國薩里郡。12歲進入夏山學校就讀,在校時大部分時間用來作畫。1959年畢業于倫敦中央藝術學院。
1963年,他的第一本圖畫書《寶兒》出版,即獲得英國最高圖畫書獎項凱特?格林納威大獎。1970年,他以《和甘伯伯去游河》再度獲得凱特?格林納威大獎及其它無數獎項的肯定。這個故事,采用童話的形式。故事中的角色不完全是人,也有動物,使剛度過“人和動物不分”階段的幼兒,感到分外親切。
不僅教會小朋友學會“接納”和“寬容”,還是一本很好的親子游戲書。
雖然約翰?伯寧罕的作品目前只有二十多本,但幾乎每本的銷售量都超過百萬,并被翻譯成多種語言,暢銷全世界。
夏山學校
《和甘伯伯去游河》這本繪本,是糯米在兩歲左右我們開始共讀的。起初我覺得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了,故事里,無論是成人、孩子還是動物,他們所表現出來的樣子,幾乎和現實無異,我甚至都不知道這個故事到底想說點什么?
當時還是小小孩的糯米和我,喜歡這本書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繪本讀起來陰陽頓挫的感覺(每次有新成員要求上船,甘伯伯總會不急不緩地以“好是好,但是......”作為應答),反復共讀以后,我卻漸漸感受到了另一種意味。
伯寧罕不偏不倚地站在成人和孩子的立場之間,鼓勵大家“不計后果”地沉浸在“大混亂”的游戲中,他時而不茍言笑,時而幽默,他讓人出乎意料、樂觀、從未把問題看得太嚴重,不回避問題的解決。正如故事里想表達的,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無法逃避不斷滋生的各種困惑與環境所帶來的各種挑戰。與其小心翼翼地避讓,不如帶著豁達的心境投入其中,不帶遺憾地盡情體驗。
直到現在,縱使這本繪本已不再被我和孩子翻起,我們依舊記得那個溫暖的、讓我們開懷大笑的結局:所有的人一起享受豐盛的下午茶,以及甘伯伯對下次聚會的真誠邀請。
同樣來自伯寧罕還有另一個故事《秘密動物園》。塞爾維是一個喜歡幻想的孩子,在她的想象世界里,她的臥床邊有個小門……門后面是一個動物園。塞爾維決定把小動物帶回家,夜里和她一起入睡。沒多久,她就把小熊、考拉、企鵝甚至是大動物們都紛紛帶回了家。一次,她還把猴子帶回了臥室,不過這些猴子把屋子弄得一團糟。每次,塞爾維都不忘記把小門關上,直到有一天,她真的忘了關門,動物園里所有的動物都跑出來了,把家里弄得亂糟糟的。賽爾維氣壞了,所有的動物都走了。
塞維爾趕在媽媽回來之前把屋子打掃干凈,但是客廳還是沒有辦法一塵不染。媽媽回來了。對賽爾維說“看看客廳的樣子,就好像你把整個動物園都搬來了!”那以后,塞維爾還是會邀請動物到她的房間,只是,她總是要先確保關好通往動物園的通道(雖然闖了禍,但還是會想著下一次,這就是孩子們才會有的樣子呀)。
與“看到孩子即將搗亂就大喊暫停”和“見不得孩子搗亂”的大人不同,伯寧罕始終堅守“孩子本無惡”的信念,懷著理解和包容之心,用故事撫慰孩子,用這樣的方式與不斷遇挫的心靈作伴并鼓勵他們成長。
一直聲稱自己“心理年齡只有五歲”的伯寧罕提起孩子和父母的相處之道,還說:“父母與孩子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盡管父母或許不喜歡(孩子氣的東西),你必須容忍。要是你容忍他、幫助他,反而有可能讓他表現得與有理智的大人一樣。”
在搜索資料時,我無意中還看到了一段伯寧罕先生小時候的軼事,在夏山學校就讀時,出于孩童的頑皮天性,他曾伙同幾位同學偷了學校食品儲藏室的鑰匙,以便隨時去享用點心。夏山尼爾校長太了解他們了,他沒有說破,只是公開邀請鑰匙的“借用者”物歸原位。當然,小小伯寧罕也悄悄地這么做了。
正如夏山學校的尼爾校長所做的,正如伯寧罕在《秘密動物園》(以及他其他繪本作品)里所表達的那樣:成人多用正面的語言和行為,去影響孩子,而不是用焦慮時的“負面的猜測”來破壞孩子的情緒,將他們引向成人所不期望的那個樣子。當孩子被溫和地對待,他們“理智”也會慢慢建立起來,隨著孩子理解能力的增進,他們也將變得更加“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