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30日 星期二
從今天起,我們進入減少叛逆計劃的第4天“超越權力之爭”。首先明確,什么是權力之爭。生活中經常有這樣的情況,對某件事,父母想讓孩子這樣做,孩子卻持相反的態度,雙方各不讓步,這種“你輸我贏”的斗爭,被稱為權力之爭。引起權力之爭的原因,首先是父母無視孩子獨立自主的成長需求,大事小情都想管,都要按自己的要求控制孩子,這樣做的后果是引起孩子報復性奪權。
這幾天網上有一篇聲討父母的一萬五千字長文,作者是一名北大畢業生,文中寫道:“如果教育的目的是控制孩子,那我父母真的是出類拔萃的模范!”甚至他穿衣服這樣的事情,父母都要做主。這種權力之爭的后果是:12年前,他不再回家過春節;6年前,他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聯系方式,徹底決裂。這就是父母控制孩子的權力欲種下的惡果。
解決此類權力之爭,父母需要做到的是我們前面講過的,拔掉誤解孩子的4根毒刺,通過良好的傾聽理解孩子,賦予他應有的權力。
還有另一類權力之爭,情況比較復雜。父母努力地理解孩子,也克制了吼叫、說教等消極行為,但由于孩子認知能力和情緒控制能力較差,對父母的一些合理要求不理解、不配合,引起權力之爭。比如,某天早上,12歲的丫丫為了要穿一條牛仔褲,和媽媽抗議爭執了40分鐘,甚至喊出了:你是個壞女人,我恨你,今天不讓我穿牛仔褲,我就不上學。媽媽盡力克制以前吼叫的習慣,用低聲細語告訴丫丫:這條牛仔褲太臟了,你換一條別的。但不管如何做工作,還是說服不了情緒化的女兒。最終,丫丫還是穿著那條臟褲子上學了。
媽媽感覺很沮喪,感覺在這場權力之爭輸給女兒了,她找到作者尋求幫助。作者教她下面這段話回應女兒的無理取鬧:
丫丫,請不要用這種方式和我講話,過去,我是對你吼叫過,但現在我并沒有這么做,因為吼叫對我們誰也沒有好處,我叫你不要穿那條牛仔褲,是因為它太臟,穿上它會讓人注意不要你吸引人的地方。不過如果你一定要穿,我也不會阻攔。
一個月后,當又一次發生類似權力爭奪時,媽媽說了上面那段話。說完后,丫丫先是盯著媽媽看了好一會兒,然后哭了,她告訴媽媽,自己穿其他衣服看起來“又胖又丑”,只有這條牛仔褲好看點兒,她向媽媽道了歉,還說起了其他一些困擾她的事,比如曾經的好朋友不再和她要好,讓她很煩惱。那天晚上,媽媽和丫丫去買了新牛仔褲,她們的母女關系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這就是超越權力之爭帶來的神奇功效。那么,這里面的奧妙在哪里呢?我們明天解讀。
每天3分鐘,進步一點點,這里是梓涵爸爸之聲,我們明天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