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父母,你是否對自己的孩子百依百順,寵愛有佳?你是否為了要彌補當年自己身上的遺憾,對孩子過分溺愛?你是否會經常跟孩子說“一切都是為了你好”,控制孩子的行為,讓孩子對父母言聽計從?這些情況都是人之常情,父母不肯放手,也是想給孩子一個最好的未來。可是要想養出有出息的孩子,父母一定要學會放手。
1.要學會放手,給孩子試錯的機會,孩子成長更快
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話“這個小朋友好乖呀,特別的聽話”。我的觀念中,“聽話”這個詞是一個貶義詞,太順從的孩子缺乏個性和主見。過于權威的父母有著“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還多”的思想,讓孩子盲目的言聽計從,這樣的孩子缺乏主見和創造力。
女兒小時候特別喜歡幫我收拾衛生,但每次她的幫忙可能會給我帶來更大的麻煩,水灑了,碗砸了,洗完的襪子,我還要重新再洗一遍。當我沒有足夠的耐心,就會抱怨嘮叨:告訴你不要這樣做,你非要這樣做,怎么就不能聽別人的勸呢?時間一久,女兒再也不愿意搶著幫我干活了。這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是我剝奪了孩子試錯的機會。
直到有一次看到網上一段視頻:一位爸爸讓一歲寶寶幫他倒水喝,孩子在灑了一大半水的情況下,終于成功倒了僅剩的一點點水在杯子里,爸爸不僅沒有責怪,反而表示感謝。接下來的幾個視頻都是如此,嘗試幾次后,孩子終于能夠分毫不灑的將水倒入杯中。
我改變了思路,鼓勵女兒大膽試錯,在不斷的嘗試中成長,更加堅定的走正確的路。
試錯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父母過度參與孩子的學習,孩子的能力自然無法得到鍛煉。父母只需要做一名合格的觀眾,鼓勵孩子大膽的嘗試,讓孩子形成獨立思考的思維,孩子的能力才會越來越強。
2.要學會放手,給孩子界限感,孩子更加自律
有界限并非不管,而是掌握一個度,給孩子空間和時間,他有自己的節奏,我們要學會尊重孩子。在孩子的能力范圍內,讓他去做想做的事情。
有個朋友和我聊起孩子,平時對孩子嚴格管控,可是孩子依然趁家里沒人,玩iPad玩手機,父母一回來才開始裝樣子看書,父母無論是講道理還是發脾氣,都沒有用。在咨詢后得知,應該和孩子做好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給予適當的空間,在規則的基礎上實現自律。
作為父母,應該要正確引導孩子學會掌控時間,什么時候該做什么,提前做好計劃,在界限的范圍內,充分地信任和支持孩子,漸漸培養孩子自我約束的能力,讓孩子體會自我管理帶來的成就感,久而久之,養成習慣,這樣才能擁有自律的內驅力。
3.要學會放手,培養孩子責任感,孩子更自立
? ?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父母認為孩子只需要學習,其他的事情么都不用做。然而,一味的包辦只會讓孩子變得冷漠,缺乏責任感。
幾年前,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兒令我印象深刻。當時我陪著女兒在小區散步,突然,一個足球徑直飛向女兒的腿,女兒疼得哇哇大哭,那個踢球的小男孩,著急的跑上來道歉,還不停的問小妹妹,你傷到哪里了?還疼嗎?真的很對不起。看著小男孩著急的樣子,誠懇的道歉,我也沒有責備那個孩子,可女兒的哭泣還沒有停下來的意思。小男孩繼續安慰道我們一起來玩個游戲,怎么樣?于是,他集合周圍所有的小朋友,帶著女兒一起玩起了木頭人的游戲,而且全程對這個小妹妹是照顧有加。這個僅僅七八歲大的小男孩兒,會對自己的行為負責,真是個男子漢,他所有的舉動令我刮目相看,事后我了解到,當時男孩的媽媽就坐到遠遠的地方,看著孩子怎么處理解決問題,正是因為媽媽的放手,孩子才能在困難面前,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一種責任心。
? 托爾斯泰說過:“一個人若是沒有熱情,他將一事無成,而熱情的基點正是責任心。”父母萬事具細的承包孩子所有的事,永遠無法讓孩子學會擔當。只有大膽放手,才能培養起孩子的責任感。
? 父母總會老去,孩子終究要離開獨自遠行。應該給孩子插上能飛的翅膀,不是使它的翅膀退化。我們給孩子的成長中適當的留白,孩子才能走得更好,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