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傳奇色彩,沒有艱苦卓絕,也沒有生離死別
平平淡淡的度過一天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這才是真正的生活。”
——《一個人的好天氣》
《一個人的好天氣》是日本小說家青山七惠的作品,在2007年獲得了136屆芥川獎,銷量突破15萬冊,是2007年日本最暢銷的小說之一。這部作品講述的是一個二十歲的姑娘知壽遠離家鄉來到東京追求獨立生活的故事。
故事沒有波瀾起伏的情節,通篇都是來自對生活細枝末節的描寫以及主人公面對愛情、生活和未來的迷茫和思索。
七十多歲的獨居“舅奶奶”吟子,死去貓咪的照片,聚合離散的站臺,野草恣意的院落,燉煮的咖喱和飯后甜點…
故事以日本時下很多年輕人不愿投入全職工作而選擇四處打短工的現象為創作背景,揭示了這部分年輕人無法獨立,缺少責任感,因恐懼而無法融入社會的心理,同時指出只要肯邁出第一步,自然會有出路,進入社會并不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知壽在春天里的一個雨天來到東京,媽媽提前為她找好了落腳的地方。七十歲的舅奶奶吟子獨居二十多年,正好可以相互作伴,還可以省下高昂的房租。
面對生活、愛情和未來,知壽顯得茫然、焦急、沒有方向感,她甚至有時竟會嫉妒吟子。吟子的生活和作息似乎總是有條不紊,煮飯、戀愛、跳舞、穿漂亮的套裝出門…
“在活到了這個歲數的人面前,恍惚覺得對方不會再繼續老化,只有自己朝著前方的蒼老飛速墜落”。
為什么年紀輕輕正是青春好年華的知壽,會羨慕一個七十歲的老太太呢,她似乎絲毫沒有意識到自己擁有吟子這般年紀的人最羨慕的東西,那就是青春。
至于原因,或許可以從她的家庭和戀愛經歷中可窺視一二。知壽生長在單親家庭,媽媽作為她唯一的親人也即將遠嫁中國,而接連兩次的戀愛都因對方的移情別戀而告終。
人對現實的觀念就好比是一張地圖,上面布滿人生的地形、地質和地貌,我們通過參照、修正和比對不斷地判別自己的位置,明確要走的方向。如果地圖漏洞百出,人就容易迷失方向。
知壽就是處于這種迷失的狀態。
她無法從家人那里獲得穩定親密的關系和愛來建立起自己對于家庭的基本認知,尤其當媽媽選擇遠嫁,又要重新面對一個新的家庭時,知壽覺得自己和媽媽之間原本就脆弱的感情線“噗啪”一聲斷了。
媽媽的注意力和負擔會逐漸轉向新的家庭,自己所占的分量只會越來越輕,直至消失不見。
另外,愛情也沒能給予知壽想要的心動、甜蜜、愉快和親密的感覺。戀愛期間和交往的對象之間,彼此的存在好比空氣,均視對方是可有可無的人,每一段戀情也都無疾而終。
而當親眼見到男友移情別戀時,知壽形容自己的心情好比期末考試結束后往家走的感覺,既沒有悲傷,也沒有憎恨,一切都在預料之內,結束只是早晚的事。
當一個人在一份戀情里沒有輕松愉悅和幸福美好的體驗,這本身就勝過任何形式的感情危機。
最終要么自己親手來終結要么由別人來終結,即便是口頭上說著順其自然之類的話,其實內心里早就預見到了彼此的結局。
知壽從小就有“偷物癖”,從嚴格意義上說只是一種收集別人物品的習慣,而并非是“偷東西”。
她撿拾周圍人的小玩意兒來豐富自己的收藏,這個習慣一度帶給小小年紀的她最大的快感。她用空鞋盒來存放的破爛,都是些橡皮、鉛筆和小夾子之類的微不足道的小物件,后來有了男友的鑰匙扣,粗糙的戒指甚至吟子的小木偶…
每每獨自翻看這些物件,想象著自己和物件主人的關系,知壽總是陷入美美的回憶中去。
如影隨形的癖好其實是孤獨的表象,知壽從收藏別人的小物件的過程中,折射出其內心想要同周圍的人建立起親密關系的需求在現實當中無法實現,只能寄托于通過這種表面的關聯尋求一種小小的寄托和滿足感,以此慰藉自己孤獨的心。
劉同在《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里寫道,“孤獨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很多人離開另外一個人,就沒有自己,而你卻一個人,度過了所有。”
每個人都有過也不斷會經歷過孤獨的時刻,每個人也應該學會一個人走路,一個人成長。相信也只有當知壽在勇敢地開始一個人的新生活之后,才會逐漸舍棄來自別人物件的陪伴。
“我不斷地更換認識的人,也不斷地使自己進入不認識的人們之中去。我既不悲觀,也不樂觀,只是每天早上睜開眼睛迎接新的一天,一個人努力地過下去。”
故事的最后,又一個春天到來之際,知壽結束了四處打短工的生活,入職某公司成為正式員工,搬離了吟子的家,住進員工宿舍,每天化了妝,踩著高跟鞋,進出寫字樓,成為自己想象中的“OL”,開啟了社會白領標準化的新生活…
而對于將來的夢想,以及刻骨銘心的戀愛,知壽雖然描繪不出來,但依然懷有朦朦朧朧的期待。
小說通篇沒有熱血激昂的勵志口號,也沒有向讀者開展說教式的指導建議,而僅僅是對生活的真實寫照。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再多的想法缺少實際嘗試都只能算是空想,再多的畏懼和迷茫,只要勇敢踏出第一步,就都有出路可走。
自己給自己一點希望,過每一天的生活。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