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參加雙證班之前,其實我一直有些疑惑,對于人的判斷工具有很多,DISC、MBTI、九型人格、生命零數、星座、血型林林總總,它們的區別究竟何在?培訓也好、測評也好、分析問題也好,我都會習慣性的應用DISC,就像有錘子的人看哪里都像釘子一樣,但如果回歸到學科本身的角度,DISC和其他的工具究竟有何不同?在雙證班上,我找到了答案。
對于人的判斷,最經典的模型無疑是冰山模型。看一個人就好像是一座懸浮在海中的冰山。海面上的部分,也就是我們肉眼可見的部分,是可以觀察到的行為。而海面下不能觀測的部分,往往是深層次的動機或需求。
想要改變海面上的行為,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而海面下的需求和動機則相對比較穩定,甚至有一些深層次的動機我們自己都無法覺察,更加難以改變。用冰山模型來看各種測評工具,就能看到其中的差別。
五百強企業最常用的兩個測評工具分別是MBTI和DISC。首先看MBTI,它指的是思維的先天傾向性,包括直覺和感覺等,更加強調的是先天,這是海面下的部分,很難去改變;與之類似的還有九型人格,強調人的動機:你是幾號人,會有不同的動機,很難去改變,甚至往往無法單純通過題目測評,而是要由專業的導師來識別和判斷,它強調的是不能改變。其他包括用生日推算的生命零數,還有血型、星座等針對的都是冰山下面很難去改變的部分。而DISC則強調行為風格的傾向性,強調每個人身上都會有D、I、S、C四種特質,表現出不同的行為風格,而行為是可以有意識的調整的,所以它強調掉的是冰山的上面。
冰山下面的工具側重于對人的內在進行深度探索,解決的是“我是誰”的問題,傳統心理學在這里發力更多,很多做職業生涯規劃公司往往會用MBTI,他要看到你的過去,從而判斷什么適合你。冰山上面的工具則側重人的行為,指向的不是過去,而是未來,他不會去看你是誰,他回答的是你要成為誰?
舉一個例子:如果我每到陰天的時候,心情就很不好。很顯然,追其根源,問題一定出在冰山下。這時候如果用冰山下面的工具,它就會帶你回歸過去,去找到根源。也許你會想起來:小的時候自己是獨生子女,每到陰天的時候媽媽就把你關在家里不讓你出去跟小朋友玩,這時候你就會感到很孤獨,也許現在你已經忘記了這件事情,但當時孤獨的感覺還在身體中存在,所以就會覺得很不開心。
而如果應用DISC工具,它會強調說,我接受我的情緒,但我可以控制自己的行為,陰天不高興對不對?我可以用D的方式來應對,比如努力工作忘掉煩惱,可以用I的方式來應對,比如去酒吧浪一浪,可以用S的方式來應對,為家人做一些事情來找到自己的價值,可以用C的方式來應對,判斷一下天氣的陰沉程度、連接一下自己的心情糟糕指數、研究下二者的關聯給自己做個個案等等。總而言之,你總是有辦法照顧好自己。
所以DISC強調任何事情必然有四種解決方案,而生活中大部分困境都源于我們不會轉換模式:該用S的時候我們用D,當然找不到結果了;一直用C的方式解決不了問題,我用I的方式放飛自我沖一下也許就可以了。DISC四種性格特質,其實就是四種應對方式,而且絕對符合MECE原則,所以學過DISC的人會知道,永遠不要說我沒有辦法,任何時候你都有四種選擇。
一般學習DISC都會經歷三個階段:
1、貼標簽。對什么人都分成DISC四種,做什么事情都要想一想,我這是用D、用I、用C、還是用S。
2、撕名牌。我們懂得了,沒有人是單一的DISC,任何時候都不能用單一的方式去對待。
3、變形記。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情景、隨時切換和調用不同的行為模式,總是有選擇,這就具備了讓自己幸福快樂的全部資源。
所以DISC和其他測評工具的區別何在?前者側重未來,后者側重過去;前者側重可以改變,后者側重不能改變。前者可以稱之為評測、看一個人不同的行為模式,在什么情境下應用什么,后者可以稱之為評估,對人行或者不行做定性判斷。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近幾年來DISC如此流行。
我們可以想一想企業和人才的關系。過去的人才往往是依賴于企業的,而現在的人才和企業往往是互相依賴的關系,也就是所謂的超級個體:沒有你也能活,但我們合作就能活的更好。在這種情況下,公司自然會更加關注高潛人才,所以培訓也好、測評也好,有更多的公司愿意付出成本去了解我團隊中的這些高潛力人才到底是什么風格,我該如何支持他們。
而從人才自己的角度來看,他們是喜歡被評估還是評測?我想還是評測多一些,人們總是希望得到一種信息:不是我不合格,而是我的做法和當前的情景不合適。他想學可以改變還是不能改變的?我想可能還是想學如何改變的多一些。所以DISC培訓和測評市場越來越大,也就不足為奇了。
以上是針對內容篇的第一篇復盤,聽起來輕輕松松,寫起來還挺費力氣的。
8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