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說話要看場合",關于場合,我們較多關注人、地點和情境等,但很多時候忽視了對方的情緒。
1
記得好多年前去一個國企面試,當人事引導我進去的時候,老總還在很生氣地批評這個人事,當時我都有點猶豫要不要進去,不過還是被人事叫進去了。坐下后,這個老總雖然問我話中語氣平靜了一點點,但能感覺到他還是有點在情緒中。我自己都在想,以他那樣的情緒,即使是比較比較不錯的人,他應該也很難去感受到和感到滿意吧!當然,我后來也沒有接到后續通知。
一個朋友聽到后說在那樣的情景下,我應該給那個老總說"改天再來"…讓對方感受到我的"得體"!因為那樣的情況不適合面試,面了也不會有好結果。
2
最近讀到一本書——《說服》,書中說:情緒會影響人們的行為,我們要注意勿讓情緒波動影響決策。
因為有研究發現,悲傷的經歷會改變人們的心境,進而會改變他們的情緒,進而造成不同的影響:悲傷的買家可能會比情緒平靜的買家支付更高的費用(在實驗中,悲傷的買家給出的價格要比無情緒買家高出30%;而悲傷的賣家可能會比情緒平靜的賣家提供更低的價格(實驗中,悲傷的賣家給出的價格要比無情緒的賣家低33%)。
因此,書中建議說:如果我們希望影響別人的決策,那么也要注意別人的情緒。
如果有人剛剛獲知悲傷的消息,那么這時去說服別人不但不明智,而且不道德,更不要說故意提起一些悲傷的話題。
如果你的談判對手正在經歷負面情緒,那么主動延后你們的談判,這會更有利于你們的關系,因為這展現出你的慷慨、體貼、明智,這些都是增強說服力過程中最為寶貴的品質。
所以在我上面講到的面試中,我應該主動“延后我的面試”的原因,既是得體,也對結果好。
3
還想起之前馮侖在《歲月兇猛》就提到,一次他急病住院,他沒想到的是這時還有陌生人去醫院找他談合作,他說他肯定不談了,之后也不會去和他合作!因為當時他正為身體狀況焦慮呢,而你心里只有自己的那點事!不過他又說,但如果這個人來醫院只是看看他,關心下他的狀況,不談合作的事,之后再找第三個人來提一下,說不定之后還會合作。
很多時候,我們太注重自己的"事",但沒顧及到"別人"和"別人的情緒"。
4
我想,這不僅在銷售、合作中,在工作匯報時,在感情中表白時等等,我們都需要關注對方的情緒,避免在對方不良情緒的時候說,這樣才更有可能達到我們想要的效果!
回想起兩個我有明顯感觸的例子。
之前有一天晚上和一個男生聊天,我能感受到他要對我說點什么,但是當時實在有點晚了(我開始說聊到11點睡覺,但后來我們聊到11點20),對方說了句“…準備升級下關系”,我想著如果我回應,那那天晚上可能不要睡覺了,但我當時真的有點困想睡覺,期待他有事第二天再說,于是說了句“我準備睡了”。不知道是因為我的那句“我準備睡了”對方誤認為是“拒絕”還是其實本來也不誠心,后來第二天沒有說話,后來也不了了之。
如果假定對方是誠心想要“告白”但認為“被拒”,那我覺得其中“時間?沒選好”是一個原因,因為那時情緒和狀態不是很好。當然最終的不成功我覺得和誠心更有關系,因為當時沒有得到明確答案,那第二天可以再問問。
這也讓我意識到最近一次我約人不成功的原因。前幾天要約一個人,但是沒有成功。后朋友幫我分析,和我發的內容太多了有關系。當我讀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想和我沒有考慮到對方的狀態也應該有關系。當時我自己都有點感覺那種“狀態”不是很合適,但我還發了很多……于是不成功的概率就很大了。當然應該還有其他原因,但是確實那個狀態不適合說那么話。
在工作中,我們和領導匯報工作,特別是需要領導做決策時,你如果想他做積極的決策,那么就不要找Ta特別煩躁、不高興的時候說。生活中其他事情其實也一樣。
說話看場合——看人、看地方、看情緒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