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金龍(原賦能局長),這是我的第 78 篇原創分享。
在信息爆炸時代,不管你是否愿意,每天涌向你的各種信息會非常多。
打開微信,你被動接收的私聊消息,群聊記錄,每天都不一樣。
你所關注的公眾號,每天會發來各種各樣的文章。
當你打開其它一些 App 或網站,文章,新聞,課程,書,專欄,以各種形式呈現在你面前,文字、圖片、音頻、視頻。
更別說你會主動創造信息,記錄提醒事項,記筆記,寫文章,拍照,錄音,錄視頻。
我們每天要創造和接收很多的信息,每天要處理和使用很多的信息,我們很容易進入一種混亂的狀態。
我們需要信息管理的工具。
然后,我們會嘗試各種各樣的筆記軟件,清單 App,我們會使用備忘錄,便簽,收藏夾,來試圖管理好一切的信息。
可是,貪心和好奇很容易讓我們被工具綁架了。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一個工具用了一段時間,朋友推薦另一個工具,你覺得可能另一個工具會更好,于是你去下載試用,一次次的推推薦,一次次的試用,最后,你耗費了很多時間在新工具的使用上。
更糟糕的是,你試用的工具越來越多,你的信息存放也變得越來越混亂。
突然有一天,你可能頓悟了,你想要做到專一,你只選定少數幾個信息管理工具。
比如,你選定了印象筆記這個筆記工具,拋棄了其它筆記工具。
但是,一段時間之后,你發現印象筆記變成了你的信息回收站,你不斷往里邊收集東西,可是平時打開使用的次數卻很少。
最后,對你來說,印象筆記變成了一個雞肋般的工具,用之無味,棄之可惜。
用之無味,是因為你沒有體驗到它的好處。
棄之可惜,畢竟你已經買了幾年的高級會員。
印象筆記是一個功能相當強大的工具,為什么會變成用之無味了呢?
你可能會反駁我,功能強大又能怎樣呢?Photoshop、Word、Excel、PowerPoint 這些軟件的功能也很強大呀,很多人還是用不好。
不錯,你的反駁指出了一個真相:工具只是一個工具,對于我們來說,更重要的是工具上面的使用方法。
很多朋友并沒有去學習和研究印象筆記上面科學可行的使用方法,用得很別扭,感受不到它的好處。
不對,有些朋友有學習它的使用方法,況且網絡上已經有很多人分享過自己的使用方法,看起來都不錯的。
沒錯!有些朋友確實知道了一些使用方法,但最終還是沒有把印象筆記用起來,還是沒有做好信息管理。
原因是什么?
知道并不代表就是你的。
印象筆記是一個很重要的工具,但更重要的是它的使用方法,而最重要的是應用一套方法,在這個工具上面養成一種良好的使用習慣。
人跟人最大的差別,就是良好的習慣。
而習慣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不是你今天下載了印象筆記,順便學習了一些使用方法,明天就可以把印象筆記變成自己的得力小助手。
想要養成一種良好的使用習慣,除了使用方法,你還得先了解方法背后的原理。
今天我想分享的是:基于印象筆記的一套使用方法,方法背后的原理,以及怎么樣在短期內養成良好的使用習慣,讓你蛻變成為印象筆記高手。
一、印象筆記可以用來干嘛?
這個問題好像問得挺傻,可是很多朋友卻說不出本質答案。
我認為印象筆記是一個功能強大的工具,它可以幫助我們管理絕大部分的信息。
換句話說,印象筆記是一個信息管理工具。
在印象筆記里,你可能會存放各種各樣的信息進去,這些所有的信息,不管是筆記、文章、電子書、網頁、聊天記錄、文檔、圖片,音頻還是視頻,都可以看作是碎片化的。
你需要把它們分門別類。
為什么要分門別類呢?
因為在你這里,當你要解決某個相對復雜一點的問題時,你需要借助一些相關信息作為參考,這些相關信息是碎片化的狀態,你需要把它們變成有體系的,有序的狀態,才有可能比較好地解決復雜的問題。
這個體系化,有序化的過程,就是分門別類。
分門別類是信息管理很重要的一步,我們可以把它叫做:整理信息。
但是,整理信息,只是其中一個步驟。
更全面的信息管理,應該是三個步驟:
第一步:收集信息
第二步:整理信息
第三步:應用信息
這三個步驟看起來好像挺簡單的,但真要展開來講,又包含了很多東西。
比如,很多朋友實際上只做到了第一步:收集信息。
他們會利用印象筆記的各種收集功能,不斷往里邊收藏東西。
微信公眾號的文章,可以在綁定帳戶之后,一鍵保存到印象筆記里。
瀏覽器打開的網頁內容,圖片,文件,視頻鏈接,也可以使用剪藏插件一鍵保存到印象筆記里。
微信里的聊天記錄,各種文件,手機里的照片,短視頻,備忘錄的信息,統統都可以在10幾秒鐘之內保存到印象筆記里。
當收集功能做到如此輕松便捷時,印象筆記就順理成章成為了很多朋友的信息收藏箱。
如果你家里有雜物房,你會有這樣的體驗:隨著堆放的東西越來越多,越來越亂,你是沒有什么動力去整理它們的。
同樣的,如果你在印象筆記里收集的東西全部堆放在一個地方,雜亂無章,你也會沒有動力去整理。
這就是為什么很多朋友只停留在第一步:收集信息。
凡事都有例外,有些朋友會走到第二步:整理信息。
通常他們有整理東西的愛好,經常性忍不住想要去整理,他們可以整天整夜地去整理。
他們很容易陷入一個怪圈,為了整理而整理,不斷整理,試圖整理出來一個穩定的,以后都不用改動的分類系統。
他們會認為,等到一切都整理完美之后,就可以很容易地應用信息了。
可真相往往是:他們只會整理,應用信息做得很少。
實際上,我們使用印象筆記,只有一個終極目標:把有用的信息為我們高效使用。
對于使用的信息,我們可以初步劃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用來提醒自己的信息。
比如,平時我們會有很多的待辦事項,想法或者靈感,想要把它們先記錄下來,以防忘記,這樣記錄下來之后,這些信息的作用就是提醒自己了。
第二類:用來參考解決問題的信息。
這一類信息就比較多了,我們可以進一步劃分為三種類別:
1、學習類筆記和資料,包括了各種大小主題的信息,比如英語,投資,寫作,閱讀 ,演講等這樣的大主題,也可以是某個課程,某本書,某個公司,某個人等這樣的小主題。
2、工作類筆記和資料,包括了工作上涉及到的不同項目的相關資料,日常文件等。
3、生活類筆記和資料,包括了家里衣食住行各種事項的參考資料,親戚朋友同學的人脈信息等。
不管這些信息有多少,在使用印象筆記管理它們時,我們都可以采用前面講到的三個步驟:
1、收集信息
2、整理信息
3、應用信息
而這三個步驟如果做得好,會達到下面這樣的理想狀態:
1、快速低成本的收集
2、科學可行的整理
3、高效低門檻的應用
為了實現這樣的理想狀態,實際上我們只需要做好兩件事:
1、在印象筆記里構建一套科學可行的信息管理系統;
2、持續地訓練自己使用這套系統,以養成良好的習慣。
做好這兩件事,你就是印象筆記高手,也是一個高效能人士。
接下來,我將分享我是如何做好這兩件事的。
二、構建一套科學可行的信息管理系統
首先,我們要再次明確這套系統運行時的效果,它需要幫助我們實現:
1、對于任何信息可以做到快速低成本的收集;
2、對于任何信息可以做到科學可行的整理;
3、對于任何信息可以實現高效低門檻的調取使用。
這套系統的構建, 我們還是按照信息管理那三個步驟來規劃。
第一步:任何信息要做到快速低成本的收集。
怎樣可以做到呢?
可以聯想到生活里的一個例子:倒垃圾。
試想一下,如果你家門口有一個大大的垃圾箱,不管你平時生產的垃圾有多少,有多雜,當你不需要做垃圾分類時,你都可以很輕松地完成倒垃圾這個動作,它操作起來是最省事的。
對啦,這樣倒垃圾的方式,就是快速低門檻的一件事。
對照回我們的信息收集,想要做到快速低成本,你也需要一個收集箱。
平時你需要收集的任何信息,先不用考慮分類,全部都存放到這個收集箱里就 OK 了。
這樣想通之后,我們就知道要在印象筆記里設置一個固定的收集箱,專門用來存放每天收集過來的任何信息,這些信息在收集階段不需要分類。
這個時候,我們再回到倒垃圾這個事。
如果垃圾箱里的東西不作定期清理,會怎么樣?會發臭。
而且這些垃圾如果不再進一步分類,也會失去再利用的價值。
同樣,你收集回來的所有信息躺在收集箱里,如果不作定期清理,不作進一步的整理分類,也會失去使用價值。
所以,我們很自然就需要進入第二步。
第二步:任何信息可以做到科學可行的整理。
前面提到了,我們不能為了整理而整理,整理是為了第三步:任何信息可以實現高效低門檻的調取使用。
怎么樣做到科學可行的整理呢?
在印象筆記里,根據它提供的核心功能,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完成信息的整理:
第一層:筆記本
第二層:標簽
第三層:筆記標題
首先是第一層整理面:筆記本。
在印象筆記里,筆記本的數量最多可以是 200 個/帳戶,但是,我們建立使用的筆記本數量要做到克制,因為筆記本越多,使用起來要層層打開,很不方便。
前面提到,我們需要在印象筆記里面建立一套信息處理流程,所以我借鑒的是 GTD (Getting Things Done)這一套信息處理流程。
當把 GTD 流程里的核心分類部署到印象筆記里之后,筆記本(組)總共有 6 個:
這 6 個筆記本是一直固定不變的,其中【每日收集箱】這個筆記本組可以根據信息來源有所擴展,【執行項目】這個筆記本組里邊的筆記本,也可以根據當時需要執行的項目,作出調整,但總體上還是可以保持一定數量的克制。
有了這 6 個筆記本之后,我們存放在印象筆記里的所有信息,都可以從【每日收集箱】開始,流動到其它筆記本當中,最后大部分筆記會流到【歸檔資料】這個筆記本。
這個時候, 我們會遇到一個問題:【歸檔資料】是一個筆記本,里邊各種各樣的筆記怎么區分呢?
答案就是第二層整理面:標簽。
在印象筆記里,標簽的數量最多是 10 萬條/帳戶,所以標簽可以覆蓋的分類更多。
在標簽的建立上,我有一個原則:以問題出發來建立標簽。
也就是說,當我要建立一條標簽時,我會明確出來這條標簽要幫助我歸納某一類信息,這一類信息可以給到我比較好的參考,幫助我高效和有創造性的解決某個或某類問題,這就是標簽存在的意義。
所以,我的標簽會先劃分出來幾個大類:學習、工作、生活。
根據不同類別的問題(需求),我還擴展了:專屬標簽,日期標簽,GTD 標簽。
每一類標簽會有層級結構,在分類維度上,每一層都要盡量保持一致,做到不重復,后續使用過程還可以擴展類別。
關于標簽的命名,我采用了創新性的信息組塊方法,大小類別名字組合在一塊,形成一條標簽。
所有標簽都有層級結構,有命名標準,這樣標簽可擴展,可修改,也不需要靠大腦來記憶。
但是,使用標簽這一層面的分類,也不適宜做得太細,因為標簽過多也會導致調取不方便。
這個時候,我們再使用第三層面的分類:筆記標題。
筆記標題可以幫助我們完成更精細化的信息分類。
每一條筆記的標題,都可以寫上一些關鍵詞,可以放置在標題的前輟,保證從視覺上能快速識別。
同時也可以使用搜索高級語法 【intitle:關鍵詞】來快速調取到精準的某條或某類筆記。
這樣做之后,從筆記本、標簽和筆記標題三個層面,我們可以構建出來一個立體的分類系統,把所有筆記都實現有序存放,隨時隨地可以調取出來使用。
需要注意的是,這一套分類系統在構建過程當中,千萬不要追求完美,你要認識到:整套系統是需要持續更新優化的。
當下最重要的是:你把基本的筆記本和標簽構建好之后,馬上用起來,也就是進入訓練階段。
三、持續訓練整套系統,養成良好使用習慣
關于訓練,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事情先開始。
1、收集日常提醒信息,訓練 GTD 流程。
比如,你的一些待辦事項,靈感或者想法,及時記錄在印象筆記里,它們會先去到【每日收集箱】,然后你可以安排另外時間去清空這個收集箱,把里面的各種各樣的筆記移動到其它幾個筆記本里。
當你這樣做的時候,實際上就是在走 GTD 信息處理流程,讓這些信息變得有序起來。
你可以定期打開這些筆記本,來回顧里面你所記錄的筆記,及時提醒到自己,作好具體事情的規劃和執行。
當你在做收集信息,清空收集箱,你會給這些筆記打上標簽,移動到另外筆記本,回顧時你也會搜索標簽調取相應筆記來查看,這個過程,你就是在訓練自己使用整套系統。
2、寫晨晚間日記。
寫日記時,你可能會用到模板,然后會打上標簽,你還會使用到印象筆記本身編輯器的一些功能,你也會搜索標簽來調取日記,進行回顧。這個過程,你也是在訓練自己使用整套系統。
3、做主題研究。
你可以使用印象筆記來學習某個課程,讀某本書,研究某個人物,研究某個技能,研究某個產品,研究某家公司等等。
當你做這些主題研究時,你可以走下面這個流程:
1、明確目標
2、收集資料
3、整理資料
4、輸出作品
當你走這些流程,實際上也是在訓練自己使用整套系統。
總結
印象筆記是一個信息管理工具, 我們可以在它上面建立一套信息管理方法,并且持續訓練自己使用這套方法。
信息管理方法最核心的三個步驟是: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應用信息。
為了做好這三個步驟,我們只需要做好兩件事:
1、在印象筆記里構建一套科學可行的信息管理系統;
2、持續地訓練自己使用這套系統,以養成良好的習慣。
做好這兩件事,印象筆記會變成你的一個外掛大腦,所有信息會在你構建好的管理系統里邊有序地流動,你的大腦會得到大幅度清空。
當你的大腦清空了,你的注意力可以更集中,更長久。
你做事情會變得更專注,更高效,你可以掌握到全局的信息,大幅度減少混亂和焦慮。
你更容易做到深入思考,你的創造力也會得到提升,你可以把很多事情執行到位并且做得漂亮。
你可以大聲說:我是印象筆記高手。
非常感謝你的耐心閱讀,希望今天的分享對你有所啟發。
我是金龍,知識管理教練。
曾經我是典型打工族,淪為重度知識付費用戶,學過很多課程,卻無法用起來,長期注意力低下,對生活極度焦慮和迷茫。
后來我研究使用印象筆記等工具做好知識管理,成功擺脫混亂的信息存放和分類,跨界構建了多個主題領域的知識體系,并做到應用自如,零基礎全新領域寫作 30 天粉絲 8000+,零基礎 60 天做出 5 星好評課程,4 個月精通幻燈片制作和財報解讀,2 個月學會音視頻錄制和剪輯大型軟件等。
我將自己擺脫知識焦慮狀態,蛻變成為跨界學習高手的經驗,總結成了威力巨大且可快速復制的方法。
現在關注公眾號【龍門學堂】,即可獲取價值199元《印象筆記高手標配》手冊,幫你構建有序知識體系并應用自如,2個月成為所在領域專業高手。手冊內容寶貴,每天僅限前5位朋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