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帶兒子到交大附小,參加愛踢客與交大附小校隊的足球比賽。比賽進行到四分之三場之后,爸爸感覺兒子這場比賽沒有機會再上場啦。
這時候,同在一個球隊的朋友小李已經離開球場,去另外一個地方參加優貝組織的足球訓練。爸爸想讓兒子也離開這里,去參加優貝的訓練。兒子說不喜歡XX教練,非常不愿意去那邊。
爸爸說,小李現在比你踢得好,訓練還比你更加的努力刻苦。如果兒子不加油訓練,將很難成為球隊的主力,甚至時間長了之后連替補都不是,慢慢就被球隊淘汰啦。
爸爸希望兒子認真想一想,我們參加足球訓練的目標是什么,玩得開心只是一個小目標,提高球技、成為主力球員、贏得更大的比賽,才是我們更大的目標。
兒子說,本來就不想成為主力球員。不知道這話是賭氣,還是真實的想法。
面對兒子這種態度,爸爸認為兒子缺乏勇氣和霸氣,越發感到很惱火、沮喪、失望,覺得這樣的付出有點不值得。
如果兒子不能成為球隊主力的話,我們就不要在這方面,再下那么大功夫啦。要做就要做到最好,這應該成為我們家庭的一個重要原則。當然這和日常的自由玩耍完全不同,兒子要分清楚自由玩耍和訓練的區別。
爸爸感到生氣,不僅僅是感到兒子球技不如別人。更重要的是擔心兒子這樣的態度,會演化成對學習、做事的敷衍態度;缺乏勇氣,也是成功的大忌。
爸爸意識到自己情緒不對,不知不覺又把這些問題給擴大化啦,運用習慣性的邏輯推理,把一樁不愿踢球的小事,在腦海中演繹出來一個可怕的后果。
爸爸應該知道,培養一個孩子勇往直前永爭第一的態度,本來就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也不是一個短時間的事情。問題是爸爸以前把這個事情想簡單了,所以遇到與自己的期望不一致的事情,現實與內心的落差就比較大。看來以后要降低自己的預期,不要輕視育兒問題的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