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來訪者找到我。第一句直奔主題,『你是做職業指導規劃的嗎?』沒等我回復完全,又發來一則信息,『我現在面臨著職業選擇的困惑。』
先從他的問題開始吧。
一個「闖入者」
這是一位不到30歲的男性,原來在山東工作,最近剛剛辭職,準備在西安找工作。用他的話說,『來到西安沒信心啊,不知道做什么行業和工作。』
這個問題太過模糊,需要補充背景信息。于是,我請他提供了一份簡歷。
簡歷是這樣的:
出生日期:198*年*月*日
教育及培訓經歷:1、2006年9月—2010年6月24日 **大學? **專業 ;2、2010年7月-2010年11月 參加清華大學經管學院經理發展課程培訓;3、2015年6月—2016年7月參加中歐商學院網上mini—MBA的學習。
工作經歷:2010年6月-2016年7月在**一家企業上班,任職董事長助理。
離職原因:離開**的原因主要在于離家太遠不能照顧父母,公司的規模和環境的限制,不能讓自己在溫水的環境中老去,想在大的壓力下激發更大的潛能。
不知道選擇什么工作?
交談中,我了解到,畢業以后他進入這家企業工作,在生產部門工作半年之后,被調任到董事長助理一職。如果不離開的話,目前會擔任一家分公司的副總經理。(勝任管理類的工作,職業能力得到了肯定)
看到他過去接受了管理相關的培訓,也在做管理類的工作,我問他,『對過去工作的評價如何?』他的回答是肯定的。(與個人價值觀不沖突)
我又問,『你會不會選擇管理崗位,作為未來的職業呢?』他的回答是肯定的,『肯定也會進入管理崗位。』(職業興趣得到了肯定)
不知道選擇什么行業?
我問他,對行業是否有期望,或者是否有禁忌。他說并沒有。
那么,從這兩個方面來看,我得出了這樣的判斷:
職業呢,你的方向是管理方向;行業呢,你并沒有禁忌,是開放選擇的。所以,這兩個方面,其實都沒有什么問題。
他同意這樣的分析。接著他說:『有時候回想一下自己啥特長也沒有,心里就發慌。』
真正的問題隱藏在這里
嗯。這才是問題的根本。讓我們回顧一下他起初帶來的問題:
我現在面臨著職業選擇的困惑。我原來在山東工作,現在辭職準備在西安找工作,來到西安沒信心啊,不知道做什么行業和工作。
如果你注意到我標注的部分,可能就會理解他的問題所在。就是說,他目前的困惑,并非對職業和行業的迷茫,而是對新環境的陌生,以及對未知的信心不足。簡單的說,就是,「我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可是我心里沒譜啊!」
一個年輕人,離開熟悉的工作地,要在一個陌生的城市,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有這點小困惑小擔憂,實在是再正常不過了。
那么,就這么忐忑下去么?當然不能。
接下來,我問他在過去的兩個月里,是否有失敗的經歷,他的回答是否定的。那么,很顯然,這個年輕人是被「假想敵」給嚇到了。我幫他分析了簡歷優勢:
年齡,正處在職場的上升期,正是年富力強的好時候;學歷,學校還不錯,也有相應的優質培訓經歷;工作,過去在一家公司,工作連貫,呈上升的趨勢,說明有較好的勝任度。
簡單的說,這是一份不錯的簡歷。
我請他整理自己過去的工作,梳理自己的特質與優勢,充分了解投遞職位信息,準備充分地去面試,等有了結果再反饋給我。我說,『別被未知的困難打倒。沒有比自信、真誠更能打動人心的了。』
他說,『我要鼓起自信,整理心情,去迎接新的生活。等找到合適的工作了,請你吃飯。你是良師......』
當然,這是一個非常有限的咨詢。僅僅圍繞來訪者最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做了一個簡單的討論。至于這份工作是否他真正喜歡的,是否符合他的個性特質,是否能充分發揮他的價值,能否為他帶來成就感和滿足感,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的咨詢中,根據他認為的次序逐步溝通。
我很期待他的反饋。
在咨詢過程中,對于來訪者的疑問,有幾點需要說明:
Q:你是做職業指導的嗎?
A:我個人不太喜歡「職業指導」這個概念,我覺得沒有人誰能「指導」誰的人生,頂多是「輔導」。
Q:那你是做什么的?
A:我更希望你把我當做一個生涯咨詢師,當做你在職場生活中的一面鏡子,當做你成長路上的一個良伴。
我相信每個來訪者都有能力,能規劃并經營自己的生活。我所能做的,就是幫你發現自己的能力,篤信并踐行。
Q:生涯咨詢是什么?
A:我們通常認為,一個理想的職業是這樣的:
個人具有的特質,比如人格、興趣、能力和價值觀;與職業所需的特質、職業的分類與內容、職業所需能力和各類職業報酬率,能得到良好的匹配。
也就是說,你所從事的職業,是你感興趣的,有能力勝任的,也符合你的個性特征與價值觀。
那么,生涯咨詢就是建立人與職業的完美鏈接。
Q:我能從咨詢中得到什么?
A:我會認真聆聽你的故事,啟發你自己思考、找到答案并做出決定。會少量的給你建議,堅決不代替你做決定(請一定監督我)。
我贊同金樹人老師的觀點,『生涯輔導的最終目標,是增加當事人的能力,使其成為生涯問題的解決者及做決定者。』
Q: 我需要做什么準備?
A:帶著你的問題,你的工作履歷,最好還有你的思考來。你對自己了解的越多,溝通就會越容易,匹配的進程也就會越順利。
如果你不了解自己,我會請你做一些測量,將測量結果作為參考。請記得一定要認真的、客觀的作答。
Q: 咨詢的時間?時長?方式?
A:一般為1個小時,最多不超過2個小時。初次訪談建議微信文字溝通,以便即時回顧和整理。目前可預約時段是晚上八點到十點,請提前預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