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丈八北路道旁,時光從法桐的斑駁疏影里悄然溜走。不知不覺間,我已在丈八溝度過了四個秋天,也踩上了第四個春天的尾巴。春天日短,秋天日長,在這四載春秋里的許多日子,我和丈八溝有了道不盡的短短長長。
丈八溝這個名字可能鮮有人知,但說起陜西賓館,一定有很多人曉得。陜西賓館坐落于丈八溝,又名“丈八溝賓館”,在它正門的門楣上,便是“丈八溝”這個醒目的名字。丈八溝的來歷,源于唐天寶年間,其時京兆尹開鑿漕渠,深一丈、闊八尺,是著名的納涼休閑勝地。隨著時代變遷,如今的丈八溝早已沒有溝渠了,成為一個純粹的名字,嵌在陜西賓館的門楣上,嵌在幾條名為“丈八”的道路中,也嵌在了那些在丈八溝駐足、生活的人們的記憶里。
四年前的夏天,我從武漢來西安參加工作,來到了丈八溝。而我對丈八的最初印象,卻是來源于一份誤會和好奇。簽約后郵寄資料,看到公司地址中的“丈八一路”,我誤以為地址寫錯了,因為武漢有一條熟悉的八一路,并且很多城市都有八一路,我下意識地以為地址錯把“八一路”寫成了“丈八一路”。而在確認地址無誤后,我便對“丈八”這個新奇的地名產生了好奇,查閱它的來歷和傳說,從杜甫《陪諸貴公子丈八溝攜妓納涼晚際遇雨》一詩中,得來“落日放船好,輕風生浪遲,竹深留客處,荷靜納涼時”的印象。
初到丈八溝,項目租住的小區驗證了我的印象。小區里綠樹成蔭,修竹成林,坐在路邊的石凳上,感受輕風微燥,蟬鳴悅耳,讓人的心靈變得靜謐。這份情景和意境,正如小區名字“城市風景·夏日景色”一般唯美。住宿舍的那段時間,我常常沉醉于,在春天聆聽幼兒園里傳來的陣陣兒歌,在秋天眼饞一樓人家柿子樹上出墻的一顆顆紅燈籠。
春天,新葉是丈八溝的主色調,同時點綴著粉蕾白蕊的桃花。我愛在路邊的林蔭道上散步或騎行,深吸綠葉吐出的新氧,細嗅風中飄來的百花溢香。秋天,黃葉是丈八溝的裝飾卡,其中潛藏著青腚紅腮的毛桃。我愛在落滿黃葉的主路上駕駛,沐浴天窗灑下的陽光,傾聽輪胎卷起的落葉低語。春暖秋涼,樹葉綠了又黃,是丈八溝多彩的模樣。
春天和秋天,是丈八溝最美的季節,也是建筑人最喜愛的季節。我喜歡清晨上班時朝陽的紅暈,也喜歡深夜下班后路燈的微光。四載春秋往復,時光步履不停,我在丈八溝落地扎根,逆風成長。每一輪清晨的朝陽,每一縷深夜的微光,都是照我前行、催我奮進的光亮。我在這里工作、生活,春天播種,秋天收獲。我親歷了竹園項目從開工到基本完工的過程,也完成了自己從零到一的跨越。
有人說:“無論走向哪里,無論走得多遠,都不要忘記出發的地方?!闭砂藴?,便是我筑夢之路出發的地方。春秋交替有序,筑夢道阻且長。倘若未來有一天再回首,還讓我念念不忘的丈八溝,大概會有那一縷秋涼,還有那一抹春光吧。
陳敏敏寫于長安
二〇二〇年四月二十二日深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