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有一件事一直縈繞在腦海里,占了比較大的內存。那就是一次“陪相親”的經歷。有個多年閨蜜,在長輩的穿針引線下同時去見兩個單身男性。我一聽,也是醉了。“同一場合同時見兩人”,這都是什么跟什么?閨蜜自然很惶恐,于是拉上我一起去充數,美其名曰,“四人約會”。
恰好兩位男士都姓劉,姑且稱其為BY和MY吧。我對兩位的第一印象就是外貌。沒辦法,第一個接觸是用眼睛看,所以首先以貌取人了。
BY是山西人,胖一些(呃,比較明顯的啤酒肚),事業心重,并不是很體貼,骨子里有種處于自卑而生的倔強(不知道根本原因是什么,也無意說其出身農村之類的,僅僅說我的感受),對于戀愛和婚姻,是廣撒網的形式(居然敢同時和我,閨蜜事后同時私底下聯系,估計是想,誰有意向就發展誰,若是兩個人都有意向的話,挑一個更好的。無意評價,但實在給不出點贊的態度。)
MY是北京人,與BY其實是相似的求學經歷,兩位本來也是同事。MY算不上帥,但是身材比例均勻一些,沒有特別瘦或者特別胖(據說是堅持運動的),閑聊時不聊工作,不聊房子,就說說生活日常的樂趣。在第一次見面的時候,有那么一個瞬間,他和我的閨蜜并肩走在一起,我第一反應是,他倆好般配。我想,這大概就是氣質相符了。第一次見面以后,他私下微信問我,廣州附近有什么好玩的。有那么一瞬間,我以為他是要和BY采用同樣的策略,就簡明扼要地回了一句,本來想看看是什么葫蘆賣什么藥,然后,就沒有然后了。后來細想,估計這家伙是想找我閨蜜聊天,微信點出對話框的時候點錯了,發現點錯了以后,為了免生曖昧,最好的方式就是什么都不回。想明白這點,他的不回復,我倒不覺得奇怪了。
果然,第二次見面(哎,沒辦法,還是一個“四人約會”,我也在場),MY和閨蜜就越來越聊得來了,究竟后續故事如何,各位看官耐心等待哈。
說了兩位劉姓男子這么多,不是要judge哪位怎么樣,而是想說,人和人的差異真的只要一兩面,甚至幾句話,就能感受出個七八來。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杰文章。言談舉止能看得出一個人的素養來。有些東西可以偽裝,但是要為根深蒂固的思想外化的行為偽裝,這個很難。第一面,就顯得極其重要,而且不管是否有意識地察覺,第一印象的形成,往往是不受控制的。也就是《給人好印象》中提及的兩個印象階段之一,自動獲取。如果那個人是符合你基本的價值觀的,或者與你有相似興趣的,或者是有相似性格色彩的,天然就比較親近。所以,在我看來,要獲得好的第一印象,修煉內功為先啊。
在人與人的長時間相處之中,當然也十分同意說增加信任,提供價值(一味索取,是非常容易引起別人反感的,尤其是在職場上),聯結同盟可以改善或強化對彼此的印象的觀點。我們如果可以從第一印象就做好不是更好?尤其對于你認為對自己重要的人。
感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