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寫就于火車上。
有多久沒有安靜的好好看一本書了。
似乎最近的談資都是來自于互聯(lián)網閱讀。
跟互聯(lián)網打交道的一切,都是變化快。
編輯發(fā)文,要緊跟熱點。
產品創(chuàng)新,要緊跟風口。
就連我們這些用戶,也要緊跟潮流,不然過幾天發(fā)現自己朋友圈已經沒人玩了。
下一個要跟風玩耍的陣地是哪里?我們忙著搬家,在各種虛擬賬戶里留下我們的各種虛擬資產:文字、聲音、圖片、視頻,還有朋友關系。
跟互聯(lián)網打交道的一切,都直奔目的。
我們看見的一切都是被設計好的。那些讓我們大腦回路產生即時愉悅或瞬間痙攣的內容,深深引起我們的注意。
廣告心理學的那一套,大眾心理學的那一套,從沒有像這個時代一樣,被如此濫用。
作者們用我們人性的缺陷操控著我們的情感,讓我們徘徊于同情、貪婪、內疚、焦慮、恐懼等情緒之中,換取了我們的一次次點擊和一個又一個點贊,然后再去換取收益的轉化。
跟互聯(lián)網打交道的一切,都是碎片化。
在上下班高峰期,在臨睡前,在等待時,甚至在和家人朋友面對面吃飯的時候,我們刷著自己收集的公號,刷著自己的朋友圈。
快速的點擊那些吸引我們的標題,然后花一兩分鐘,吸收正文里那些口號式的吶喊和金句式提煉的重點句。
不用去推敲其中的邏輯,不用去理解復雜的原理,甚至不用去查證論據的真?zhèn)危恍枰约赫J同。
然后發(fā)現,一笑而過或激動憤慨之后,什么也沒留下。
我仔細想想,似乎跟風玩了社交網絡這些年,不變的只有我用來注冊和找回密碼的163郵箱,還有跟我身份證掛鉤的手機號。
即便占據中國互聯(lián)網大半壁江山的微信,也許有天,當朋友們都從朋友圈漸漸消失,只剩下各個公號在瘋狂意淫,只剩下炫曬秀達人,只剩下微商刷屏,我也會選擇關閉朋友圈,而轉向另一個陣地。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