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蔣勛先生對于紅樓夢確實情有獨鐘,在這一領域絕對是高產(chǎn)作家,以至于看到他關于紅樓夢的新書,大家都不禁贊嘆“又出書了!太能寫了!” 蔣勛說紅樓系列擁有大量粉絲,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影星林青霞,她每周必從香港乘飛機去臺灣聆聽蔣勛授課(有錢就是任性),并表示“蔣勛是我惟一的偶像,半顆安眠藥。”
人對于某件事物的反應源于其對于事物的認知。對于作家來說,創(chuàng)作應該是一個汲取養(yǎng)分和釋放能量的過程,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認知外部事物,然后總結歸納與他人分享。好的作家就像一個優(yōu)秀廚師,能在江湖揚名立萬、自立一派,靠的就是“兩把刷子”:一是對自身風格的追求,譬如魯菜的清香、鮮嫩、味純,川菜的酸、甜、麻、辣、香,湘菜的酸辣、軟嫩,粵菜的鮮、嫩、爽、滑,蘇菜的口味平和、咸中帶甜等;二是對食材的認知,即使面對豆腐這種平民食材,也能根據(jù)其特性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菜品和口味與食客共饗。
我想,蔣勛讀紅樓系列之所以能夠粉絲無數(shù),其重要原因便是蔣勛先生對于《紅樓夢》這部史詩巨著的獨特感知和新穎視角。從感知層面看,面對《紅樓夢》這部曠世巨著,蔣勛先生認為可以當成美學來閱讀。何為美,有人說“美就是漂亮”,但個人認為漂亮只是美的一種外在表現(xiàn)形式,美不是一種視覺而是一種感覺,它的真正核心是有價值和有競爭力,美的背后隱藏著生命延續(xù)的強烈愿望,不美的事物都在歷史長河中被淘汰了。所謂審美,就是努力尋找事物存在的價值,即使它隱藏在邊緣,被人嫌棄和遺落。一個人如果具有美學思維,他往往會比較寬容,因為存在即有價值,有價值就有美的存在。這點和佛教很像,因為“只要一心向善,人人都可自救”。蔣勛先生也曾說:“《紅樓夢》是可以閱讀一輩子的書。我是把它當‘佛經(jīng)’來讀的。因為處處都是慈悲,也處處都是覺悟。”
正是這種對《紅樓夢》的美學追求,形成了蔣勛先生“紅樓感悟”的最大特點——“去臉譜化和包容”:在他的筆下沒有單純的“好人”與“壞人”,沒有勾心斗角的“宮斗”,每一個形象都是個性鮮活的,都是“美”的存在。或許小人物的形象會倏忽不見,但這也應了《金剛經(jīng)》里說的“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蕓蕓眾生,本就是回頭無影蹤。
蔣勛先生認為“《紅樓夢》自始至終保有對每一個人的悲憫和包容,它看到了每一個生命的優(yōu)點與缺點相互依恃的關系。每一種生命情狀都有形成的遭遇姻緣,不是個人能夠左右,因此也有不得已的苦衷。”在蔣勛先生眼中,“《紅樓夢》使人在宿命面前懂得謙卑,越多看一次,越懂得生命的不忍,沒有絕對的對錯,只是命運與性格的宿命。”人性是一部作品的生命和靈魂,我們之所以喜歡一部作品,最根本原因的就是能感受到人性的悲憫與對寬容的渴望,而寬容是最閃耀的“人性之光”。正如歷史學者房龍所說“人類的精神體現(xiàn)貴在寬容,可是為什么每一個時代都有那么多無辜者死于不寬容的屠刀或是戰(zhàn)火之下? 這,是人類長久以來所面臨的一個沉重的命題。”
從視角層面看,《微塵眾—紅樓夢小人物》是一本描述《紅樓夢》小人物的書,也是作者“致廣大而致精微”寫法的絕妙體現(xiàn),面對《紅樓夢》這部鴻篇巨制,蔣勛先生獨辟蹊徑,用獨特的手法描寫小人物生命的鄙俗粗魯及憂愁不堪。細微之處見真章,正是對這些螢火之光的描寫,折射出《紅樓夢》作者高超的寫作水平和嫻熟的駕馭能力,呈現(xiàn)出“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美感。同時,蔣勛先生引入了《金剛經(jīng)》中“微塵眾”的概念,“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于意云何?是微眾塵,寧為多否?”寓意世界是微塵之集合,其本質是空無的,一切名相都是“假名”和幻想,一切的煩惱都是自己的執(zhí)著和迷惑。而多到像塵沙微粒一樣的眾生,在六道中輪轉,人人都是微塵,個體皆為平等,只不過是PM2.5和PM10的區(qū)別而已。
在《微塵眾》中,或者說在蔣勛先生的紅樓系列中,都給予賈寶玉多重身份的象征,他既是到凡間基層鍛煉的神瑛侍者,也是曹雪芹在書中的本尊,更是蔣勛本人觀察“紅樓夢中人”的眼睛,賈寶玉的一言一行,所思所想都是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他就像一條金色的線,把不同的人物串聯(lián)起來,并通過他的行為、感悟體現(xiàn)出作者的價值觀以及對于微塵眾小人物的態(tài)度。
比如在賈寶玉的心中,小人物是平等和需要尊重的,不管是位居顯赫的北靜王還是貧賤卑微的“二丫頭”,他都一視同仁的給予了尊重;不管是頑皮任性的晴雯還是心懷妒忌的賈環(huán),他都息事寧人的選擇了寬容。
在賈寶玉的眼中,小人物是有宿命的,他看到了眾人的“判詞”,不管是香菱、襲人還是晴雯、可卿,都有命運的歸宿和安排,而且小人物之間的關系如同“寶黛”一樣,都因前世的因緣,產(chǎn)生了現(xiàn)世的糾葛,因此,作者認為對于小人物的命運,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不救贖、不悲憫,放每一個生命在他們自己命運上的因果”,因為宿命是無法解釋和不能改變的。
在賈寶玉的意識中,小人物是一面鏡子,折射出權貴世界的渾濁骯臟,同時也反映出 《紅樓夢》作者內心的叛逆與自身的道德批判。通過主人公與小人物的關系,“作者隱晦的書寫了家族官場男性的腐敗墮落……然而作者卻不是要指責他人,而是一個人承擔所有過錯。這種“道德自省和自我批判”是作者的一種反抗,在慣以把“道德的苛刻要求加諸他人之上”的時代顯得那么的珍貴,充滿人性的光輝。
? ? ? ?讀完這本書,或者說讀蔣勛先生說紅樓系列的書,我最大的感受可以歸結為兩個詞:放下和不糾結,但是做到真的很難啊。但是,正因為難,所以人生才會被稱為一種修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