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三國志》或者《三國演義》的讀者都知道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關羽輕士人而重軍士,張飛輕軍士而重士人。最終兩個人分別吞下了自身性格的苦果。
發展心理學有一個觀點,童年是人生的父親,環境是人生的母親。我們不妨從早年人生閱歷的角度,分析一下關、張二人性格的成因。
1∥
文獻對關羽早期的經歷記述很少,一說他是打鐵的,一說是賣豆腐的,總之出身社會底層。《三國演義》中說,因為本地豪強仗勢凌人,關羽殺了豪強,從此流落江湖。有傳說關羽在逃難期間,靠推車賣棗維持生計。
不難猜度,這樣的社會經歷,必然飽嘗世間冷暖,見慣了欺凌和不公,尤其是來自中下層官吏、士人的輕慢。同時,自身的經歷,又使得他對生活在底層的人們寄予理解和同情。
梁實秋先生曾在一篇回憶周氏兄弟的文章中談到,魯迅和周作人從小寄人籬下,在白眼中討生活,成年后或者偏激負氣,或者冷漠孤傲。這兩種性格,關羽兼而有之。
來自社會底層的人,很容易自卑而敏感。如果能力出眾,這種性格就會轉化成極度的自負。我們看關羽的一生,幾乎就是一個大寫的不服:不服華雄,不服顏良、文丑,不服諸葛亮,不服黃忠,不服孫權,不服馬超……
最不可思議的入川戰馬超事件。馬超投降,是劉備集團在發展中的重大勝利。劉備喜出望外,親自迎接馬超,待以上賓之禮。關羽聽說了,起了爭寵之心,居然要入川和馬超比武。作為獨當一面的大軍區司令,在大局上如此幼稚,由不得我們不為荊州的命運捏一把汗。
2∥
卓絕的武功為關羽的自負做了深度加持,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水淹七軍威震華夏……一路順風順水,讓關羽自負爆棚,幾乎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
孫權想和關羽這個鄰居處好關系,派使者來給自己兒子提親,娶他的女兒做兒媳。關羽一句“虎女焉能嫁犬子”,徹底激怒了孫權,也為自己掘下了墳墓。
稍有常識的人都能認識到,無論地位名望、領袖才能、關聯資源,關羽和孫權根本不在一個層次上,但無論史志還是演義,都說輕慢士人的關羽死活看不起孫權。我們知道,曹操對孫權贊賞有加,直言“生子當如孫仲謀”,這或許就是曹操和關羽在見識上的不同吧。在關羽樸素的概念里,似乎只有一對一的上陣單挑,才是世界上最根本的能力。
關羽在內心似乎也對主流社會價值給予認同,夜讀《春秋》,手不釋卷,是他留給后人的形象之一。但是,憑他的認知水平和自負心理,春秋的縱橫捭闔、智慧謀略、人心人性,于他恐怕所得有限。
綜觀關羽一生,個人全憑武力,帶兵全憑實力。唯一可稱道是水淹七軍,除此之外,盡管飽經戰陣,關羽帶兵的戰績乏善可陳。
3∥
來自社會底層的人往往自尊心強,對人際關系特別敏感,迫切希望獲得他人的尊重和認同,對于他人的輕慢也特別在意。
曹操待關羽以極高的禮遇,因此也收獲了豐厚的回報。在華容道,關羽違抗軍令釋放曹操的心理動因,恐怕就是對曹操欣賞和尊重的回饋。而關羽自告奮勇斬殺顏良、文丑,似乎就是當時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袁紹對自己輕蔑的有力反擊。
在這方面做的最好的當然還是劉備。類似的出身是劉、關相互認同的基礎。同時,劉備給了關羽以父兄的關愛,家人的溫暖和敬重。這些,顯然比曹操的封侯、贈金更有力量,使得關羽終其一生死心塌地追隨劉備。
4∥
張飛是涿郡的大地主,經營制酒廠和屠宰廠,是縣里的民營企業老板。老板的身份,經營的需要,使他接觸的必然都是縣里的頭面人物、士紳名流。這樣,張飛對于中下層官吏、讀書人有著身份上的認同,尊重士人也就不足為奇了。
另一方面,盡管張飛應該也是讀過書的,但是縣城的人文環境還是限制了他的識見。我們看一些縣城民營企業老板,對科局干部、中學校長,甚至省城畢業的大學生,都豪爽仗義,禮敬有加,但是對自己的員工,對飯店的服務員,就呼來喝去,沒個好臉色。不難猜測,如果不是關羽武功卓絕,張飛肯定是看不起這個推車賣棗的小商販的。
5∥
張飛出身富商,相對視野開闊,自信包容。這使得他能夠客觀的看待他人的能力和才華。
在和諸葛亮、龐統接觸的初期,當孔明、龐統自高身份、裝腔作勢時,張飛怒不可遏,粗暴無禮。但是,一旦理解了他們過人的才華,就立刻拜倒,真心佩服,絲毫沒有心理上障礙。而關羽雖然也明確認識到諸葛亮的智謀遠在自己之上,但在他內心深處,還是有不服氣的影子,暗地里跟自己較勁。
6∥
劉備出身貧寒,和關羽差不多在一個起跑線上。幸運的是,劉備具備兩個優勢:一是其素有大志,在性格上超越了惡劣的童年環境;二是劉備有一個有眼光的叔叔,資助他游學,受教于鄭玄、盧植這樣的經學大師,和公孫瓚做同學。
游學的經歷,在特別注重門第出身的漢末幾乎是不可想象的。劉備同學的學習成績如何我們無從知曉,但是這期間的交游和閱歷,讓劉備站到了遠比關、張為高的起點上,令他受益終身。
劉備情商極高,擅長情感籠絡,拉得下面子,放得下身段,所以由他來當領導,做大哥,可以說在情理之中,勢所必然。在某些方面,比如在對馬謖能力的認識和對魏延的使用上,劉備的判斷和手腕,甚至還在諸葛孔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