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在我的案頭,擺放著兩本2018年年歷書,一本是廉萍老師編寫的《每日讀詩日歷》,另一本則是她和揚之水先生合作的《古人的日子》。若論兩本歷書的編撰初衷,大約都是不約而同,要與古人結緣吧——“有美一人,清揚婉兮。邂逅相遇,適我愿兮”。
? ? ? 《每日讀詩日歷》的書衣上開宗明義“我過今日,古人亦曾有今日;我在今日,讀古人今日之詩”。《古人的日子》呢?揚之水先生在后記里透露了一點旨趣:“翻開日歷的每一天,都可以和古人對望,感覺一下和今天的同或不同,這會是很有意思的罷”。雖然都是觀照古代人的日常生活,兩本書在切入的角度上卻各有側重,《每日讀詩日歷》是每天選讀一首古人寫在當天的詩,《古人的日子》則突破純詩詞文字的界限,配上可以感知的古代名物圖片,按照一頁詩詞、一頁名物圖片這樣搭配編排。詩與物相證,物與詩相輝。詩詞因名物而達詁,因了名物的佐證,讓讀者對詩詞的理解更加深入透徹。名物因詩詞而耀彩,因了詩詞的附麗,讓古人的日子變得搖曳多姿、活色生香,一下子拉近了現代人與古人的時空距離。
? ? ? ? 廉萍老師是解讀詩詞的高手,揚之水先生是研究古代名物的專家,二人的聯手可謂是珠聯璧合、默契無間。兩位老師又都是英華內斂、含蓄蘊藉之人,不論解讀名物還是解讀詩詞惜墨如金,沒有多余的廢話。偶爾在適合發揮的地方點撥兩句,往往出語清空,人淡如菊;又如梅花照水,一枝橫斜。
? ? ? ? 我們來看廉萍老師怎么解詩。農歷二月二十八日配詩為唐朝白居易的《前有別楊柳枝絕句,夢得繼和云“春盡絮飛留不得,隨風好去落誰家”,又復戲答》“柳老春深日又斜,任他飛向別人家。誰能更學孩童戲,尋逐春風捉柳花”,下面只有一條札記式的旁注:“一直以為閑看兒童捉柳花是楊萬里的發明,看了這首才知道,白居易早就說過了。”緊接著是一句由衷的感慨“對孩子來說,天地間萬事萬物都可以是玩具”。對于孩童的喜愛溢于言表,你會覺得只有這樣的人才能說出“我總覺得,孩子大概才是最接近世界和文藝的”話。又如農歷臘月十九日,配詩宋朝史浩《武陵春? 戴昌言家姬供春盤》,連解讀也省掉了,直接就是一句抒情的感嘆“又是一年春將來到,又是一年綵勝春幡,鬢間裊裊”,會心處正在不遠,這不是恰好讀出了刻紅線的惕然而驚嗎!
? ? ? ? 再看揚之水先生怎樣釋名物。農歷五月二十二日,配圖荔枝黃鳥金簪首,“并蒂雙頭之上一只小鳥,則溫柔鄉里又添鳥鳴嚶嚶”,寥寥數語,錦上添花,吉祥如意。
? ? ? ? 農歷五月二十八日,配圖銀鍍金象生荷花盞,“花心七個水渦紋仿若涓涓清露,見出它是新花初放,尚未結籽。明畫燭,洗金荷,主人起舞客齊歌,它很可以是筵席上教人飲醉追懷的那一只金荷”。純是詩家吐屬,且正滴著涓涓的清露。
? ? ? ? 農歷臘月二十四日,配圖東漢陶灶,“灶門口是貓和狗,灶臺上幾只小老鼠,最是家居過日子的生氣”,幾筆白描,便勾勒出濃濃的人間煙火氣。
? ? ? ? 農歷七月十六日,歷書選了溫庭筠詞《菩薩蠻 小山重疊金明滅》,過片兩句“照花前后鏡,花面交相映”,我覺得拿來形容兩位老師的合作實在妥帖。古人的日子如果說就像一位初服的美人,兩位老師前后各持一面光鑒照人的銅鏡,鏡中套鏡,影中現影,美人的一顰一笑便纖毫畢現地展示在讀者眼前,那千年流貫的歲時節慶的歡喜便如花光撲面而來。2018,你還在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