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癥被稱為現代人的一大絕癥,許多人看到這三個字便猶如膝蓋上中了一箭。那么,什么是拖延癥?
從字面上來說,拖延癥就是明知該去做,必須去做的事情,卻總是常常拖延到最后一刻才做完。
其實,每個人都有各種各樣的拖延癥。
小到一件眼前的事情,比如木木準備寫篇文章,在搜索某個名稱時,看到了網上某個標題黨新聞,或是微信上彈出了某個有趣的會話,瀏覽下網頁、聊聊天,幾個小時就這樣過去,最后一個字都沒有寫出來。
大到一個長期的目標,比如小明準備在某個領域自學成才,前兩天也許堅持得還不錯,但中途因為一件事情中斷了幾天,那么這件事情可能無限期地拖延下去,直至讓這個想法永遠地只是想法。
拖延癥是如何產生的?
在討論拖延癥之前,我們先重溫一個段子:人的體內都有一個懶惰小人和一個勤奮小人,當你猶豫不決時,兩個小人就會打架。小時候,勤奮小人常將懶惰小人打得落花流水;長大以后,勤奮小人就被懶惰小人打死了!
不論有沒有拖延癥,人的腦中都有一個勤奮小人,這是一個理智決策者,指引人從大局著想,走向正確的道路,做最理智和最合理的事情。
而懶惰小人是一個享樂主義者,它是人的天性、本能,只關心兩件事:避免痛苦和追尋快樂。
兩個小人就相當于弗洛伊德人格理論當中的超我和本我,當勤奮小人決定要干正事時,懶惰小人卻總是抗議,它指引我們貪吃、貪睡、追逐快樂,于是慢慢地拖延癥也就產生了。
但將拖延癥僅僅歸咎于懶惰又太過籠統,造成拖延癥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對自身抱有很高甚至不切實際的希望是拖延癥產生的基礎。許多人(包括我自己)享受著眼前的舒適和歡樂,抱著先玩再說的想法,無限透支快樂,雖然嘴上說著自己不愿拖延,但實際上卻是不到deadline就絕不行動,因為我們確信自己可以在deadline之前完成任務。雖然到最后,任務確實按時完成了,文章寫完了,考試通過了,但好壞卻難以保證。
更糟糕的是,我們對在deadline之前完成任務這件事充滿了滿足感。大學時,每次在期末考試之前,我們都會哀切地發誓:下個學期一定要好好學習!
然而轉眼一學期過去后,仍然還是像以前一樣在期末考前一個星期通宵達旦地復習,甚至對那些只復習了一晚就能及格的人充滿了羨慕和嫉妒。
長期以來,盡管誰都不愿承認,但潛意識里我們一直認為花了很多時間,但最后卻仍然結果一般是件丟臉的事情。人人都想成為那個事半功倍的聰明人,不愿做事倍功半的傻瓜,于是一拖再拖,給自己留下的退路越來越少。
最后,完美主義情結使人顧慮重重,躊躇不前。一方面,在開始做某件事情之前,如果已經有人已經做得很好了,我們會糾結要不要開始,因為既然別人已經贏在了起點上,并且占有更為優勢的資源,那么也許再努力也會以失敗告終,于是一邊看著別人漸漸走向人生巔峰,自己卻心安理得地甘于平庸;另一方面,即便下定決心開始著手做事情了,但我們也會糾結于如何取得一個盡善盡美的結果,將目標定得又高又遠,等到真的執行時,就會發現計劃脫離實際、超出能力,結果就是一直處于計劃的階段,任務遲遲不能完成。
“不念過去,不畏將來”。這句話現在已經被講得有點俗了,但是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
比如在你專注于學習或工作中時,朋友圈里刷到的一條消息讓你想到了以前的事情,你是否會受回憶帶來的情緒影響呢?
又比如當你和單位的同事為同一個崗位競爭時,意外獲知他在公司里有強大的后臺,你是否還會毫無顧慮地準備和他競聘呢?
如果無法好好處理自己的負面情緒,那么很有可能這些不愉快的事情就會使我們成為情緒的奴隸,讓我們為過去嗟嘆不已,為將來惶恐不安。
只有真正了解到生活的殘酷,接受自己可能失敗得很慘的事實,而不是沉浸于已經產生或還未產生的負面情緒中,才能專注于當下,以現實為基礎,踏踏實實地完成每一個目標。
拖延,并不會讓我們的原本該完成的任務減少,反而會帶來各種意想不到的危害。
在拖延任務的初期,看似是安逸了一段時間,但事實上,內心深處我們無法無視還未著手的任務,隨著deadline一天天地逼近,我們所忍受的煎熬和恐慌也與日劇增。
熬過拖延的那段時間,我們不得不在最后的時間里完成任務,結果常常是不得不犧牲休息的時間,廢寢忘食地連夜趕工,長此以往,不規律的作息時間加上精神上所承受的巨大壓力,這對我們的健康無疑會產生難以預測的負面影響。
當時間充裕的時候,我們盡享舒適和安逸,將事情一拖再拖,最后的結果就是完成任務的時間大打折扣,任務的完成質量相應地也就難以保證。于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失敗里,別人會漸漸對我們降低期待值,我們也不斷喪失信心和勇氣,進而否定自己,甚至自暴自棄,陷入到拖延-失敗-拖延的無限惡性循環之中。
一次又一次的拖延,使我們寶貴的時間被浪費,使我們本來可以更加豐富的生命缺少了許多可能性。
為了讓大家對于時間有更直觀的認識,不妨將生命量化,假設我們的平均壽命是80歲,一個月是一個格子,那么人的一生大概有960個格子,我們的生命日歷就如下圖所示:
如果你是一個26歲的年輕人,那么你消耗的時間就如下圖:
如果你是一個45歲的中年人,那么你的生命日歷就如下圖所示:
如果你是一個65歲的老年人,那么你所消耗的和剩下的就如下圖:
如果你經歷了一次12個月的戀愛,那么這段經歷在你人生中的時間就是這樣的
如果你曾誤入歧途,浪費了3年的時間,那么你浪費的大概有這么多格子:
數一數這些格子,看看你所消耗的生命,你還會生活中那些瑣屑的小事糾結許久嗎?
戰勝拖延癥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可能期間還會有所往復。但至少,我們應該認識到它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并為戰勝它而不懈努力,慢慢地,我們就能做到專注于當下而不至于迷惘。
我們要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小目標,也許當下就該列出明確計劃,甩開膀子,放開膽子行動起來。
因為拖延癥消耗的不僅是寶貴的時間,更是我們的夢想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