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為拆遷,我家分到了一套房產。
幾天前的一個早晨,媳婦兒6點多就開始打電話,火急火燎地尋求幫忙。她想這幾天馬上裝修、馬上入住,急著找裝修。
(小編提醒過大家很多次,這里再次提醒:剛剛裝修好的房子千萬別住,不能拿自己的健康開玩笑啊!)
我問:“怎么這么著急???先住朋友家里過渡一下再說吧?!?/p>
她不依。
我又建議,要不先在附近租個房子先住著。
她忙說:“哎,不了不了。我還是找個靠譜的木工泥水師傅趕緊裝修,我準備這個周弄好就搬過去了?!?/p>
媳婦兒實際上是個很勤快的人,早年生活條件不好,我們凌晨4點多起來在街邊做早餐。
幾番辛苦,兒子結婚了,女兒考上大學,住在城郊的5層小樓里倒也過得開心安逸。
如今,只是離開了房子幾天,就擔心得不得了。
她說,她害怕房子沒了,怕長出翅膀飛了,雖然她知道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不住進去就是不踏實。租房子住也不踏實。住親戚朋友家也不踏實。
她的焦慮,在她搬進新家后,自然而然就好了。
我特別能理解媳婦兒的這種焦慮,住在自家的房子里,才踏實,就像踩在地上,穩穩地。
安居樂業,說的不就是,住的舒服了才能好好工作、好好生活嗎?
對現狀通常抱著的"不安全感",對未來也無“確定性”。
久而久之, 窮人們已不敢離開眼前的軌跡,也不敢丟掉已腐蝕的破銅爛鐵,只能繼續蝸居在矮小的現實中。
世界里到處都是紅線,處處皆可碰壁。
有人說她這是小題大做。
實則不然,這是我們的文化傳統締造的觀念底蘊:
我們不像歐美國家,追求自由,追求個性解放。對于中國人而言,我們要的是一個字:
穩
對,我們不能像歐美人那樣,一輩子不買房,一輩子不結婚,一輩子就住在房車或者帳篷里,身邊只需要一只狗或者一只貓,還有一把木吉他。
這不能怪我們的觀念落后于歐美國家,這是文化區別使然,無關對錯。
我們的“穩”來自于家庭的和睦、身體的健康以及收入的穩定,而實現這些指標,便是需要一套房子。
就像上文的媳婦兒一樣,要住進房子里,她才能踏實,才能覺得自己有“根”。
沒有房子,中國人不敢談安全感
為什么?
為什么就是這么一棟用水泥和鋼筋壘起來的立方體,就這么大魔力,讓我們變得焦慮,變得不安,變得敏感?
1、手里有房,心里不慌。
這也許是大部分80后以及90后著急買房的原因,以前咱們是”手里有糧,心里不慌“,現在吃的問題解決了,就開始向更高一層發展,改成住了。
也是,中國普遍有一種傳統心理,覺得有房子才有家,有一間屬于自己的小窩,哪怕再小也能感覺踏實,仿佛也有了一份歸屬感和家的感覺,工作和生活才能更踏實。
2、婚房壓力。
這也是絕大部分中國小伙子最頭疼的問題。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中國人的想法也越來越現實。
女方對于結婚要求的三大硬件,從70年代的”手表、自行車、縫紉機“演化到現如今的”房子、車子、票子“,其中房子是首當其沖的一項必備條件,沒有一套像樣的婚房,婚期恐怕就得一推再推了。
所以就得到了這樣的一個因果關系:因為買房,所以結婚。
3、租房比買房更貴。
不得不說,雖然租房在短期看并不貴,但是長期看的話,二三十年有了這些租金完全可以自己買房了,而且還可以避免房租的月月漲、年年漲。
所以還不如一狠心買一套房子來的踏實,既不用擔心房租的無理漲價,也不用擔心不如何時的突然搬家。
也許有人認為租房也無所謂,但是,熱點城市的租房一族可能不會茍同?,F在出現的現狀是,某些城市的租金可能有點高得讓人受不了了。
除了考慮房租的因素,還需要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因為租房而舍不得大動干戈的裝修等等等等一系列的問題。
有能力買房的人一般都不會選擇租房子住。租房住,其實還是因為買不起。
金星作為如此有名的脫口秀主持人,收入自然不菲,但是她稱自己租房住。
金星在上海的房子位于上海市錦江飯店,地處上海市中心,大約250平方米,年租金在大概百萬元,如果出售,價值上億!
哪有什么不想買,誰喜歡租房,還不是因為買不起。她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很高,我們難以忍受一直租房住,而她忍受不了的是粗糙的生活、逼仄的房子。
人越長大對于“穩定”、“安全感”的要求越來越高。沒有房子,人就很難安定下來。如果選擇買房,多年以后,房子還是自己的,如果選擇租房,房租是房東的,房子也是房東的。
(本文故事來源于網絡)
更多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房團惠生活(ftuanh)
-END-
房團惠致力幫助中小地產企業提升市場競爭力,幫助買房人爭取合理的定價權,爭取最大買房優惠,加速中國房地產去庫存進程,開創未來數據開發模式。 讓全世界買房人聯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