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此刻,我在電腦前敲下這段文字的時候,婆婆正哄著我家兩個半月的寶寶,小果果剛剛吃飽,困得不行又睡不著,一會“啊”一聲,一會“啊啊啊”一聲。
她娘,我,在電腦前寫下這篇文章。
我知道,寶寶暫且讓婆婆哄著,現在的我必須做一件事情:寫作。
在這之前10分鐘,我剛剛合上《寫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過寫作表達自己》這本書。
用時2小時47分鐘,就像是飽飽地吃了一頓美味,很知足。
寫到這里,我突然想到了為什么自己這些時日經常會忘記吃飯,或者到了飯點也會說吃些什么都無所謂了,因為這些日,我每天都在讀好書,這種精神上的食糧,讓我很滿足。
比如今天,《寫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過寫作表達自己》這本書。
讀書的過程中,腦海中就冒出這本書的書評:
單單五星好評已經不夠,給了好書兩個字,也會覺得不夠,必須對好書給到自己的標準:
什么是好書?
好書就是從看到作者寫的第一個字起,直到書的最后一個標點符號,你都舍不得中斷,不想停,就想一直讀下去,讀下去;
好書就像是聽作者娓娓道來,看上去話從她嘴里說出來,但字字句句都像是專門說給你聽;
好書就是每一章每一句都引發共鳴,如果有邊讀邊劃線的習慣,那整本書都充滿了金句;
好書就是讀完后,還想在讀第二遍,自己讀了不夠,還想分享給身邊的人一起讀;
好書就是讀完后,你會想著遵照作者的建議去改變自己。
……
這是我讀完《寫出我心:普通人如何通過寫作表達自己》這本書時的感覺。
我覺得在日更的第4天,遇到這樣一本書,著實幸運。
01
在昨天我還在懷疑自己是否要日更。
只因為在日更的第2天,我在簡書上看到了一篇抨擊日更的文章,大概意思就是:日更文章多數是些碎碎念,沒有什么營養,對于作者來說不利于形成深度思考,對于讀者來說,看這樣的碎碎念也會浪費時間。
但是即便懷疑日更的意義,我還是在第3天繼續日更,直到今天,第4天,遇到這本書。
娜塔莉·戈德堡在書中告訴我們:
把寫作當作練習,不要求任何邏輯形式。要是你每一回一坐下,都期待著要寫出偉大的作品,都期待寫出來10萬+,百萬爆文的話,寫作帶給你的,永遠只有大大的失望。此外那份期待也會讓你遲遲無法動筆。
而,日更,恰恰可以讓我們放下那份期待,僅依賴對寫作的熱情,去寫,去寫,去寫,不怕邏輯不通順,文筆不流暢,用詞不華美。“我們必須持續堆肥,使它更肥沃,好讓美麗的花朵能從沃土中綻放,并讓我們的寫作肌肉強健有力,在宇宙穿行而過的時候,我們可與它同行。”
相信你所愛的事物,堅持做下去,它便帶你到你需要去的地方。
一旦你開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內心深處終將獲得很大的安全感。
02
這一個半月以來,寫下了一些“慘不忍睹”的文章,遇見了許多的好書。
而恰恰,開始專注地讀書、寫作的這段時間,是我這一年來感覺最滿足、最充實、最踏實、最幸福的日子。
之前我不明白為什么,今天從娜塔莉·戈德堡的書中,才找到答案:
人人都有想把自己的故事講給別人聽的愿望——或者在碌碌的一生中,對我們所思、所感、所見、所聞的一種記錄與覺悟。寫作是一條小徑,讓我們得以在小徑中和自己相逢、相知、相守。
當我們得提筆寫作五或十分鐘時,我們被迫寫下飄蕩子啊心中的一些想望,而平時我們并未去留意這些想望。
原來寫作是人人都具有的愿望,而我一旦開始了寫作,就發現了原來飄蕩在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望,我怎么也沒有想到原來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就是寫作啊,就像是來到了一處旅游圣地,在人聲鼎沸摩肩接踵中,突然發現了一處寶藏,這種狂喜,絕不是一二筆墨就能寫的清楚。
所以,去寫吧。不管你喜不喜歡。
試著去寫,寫現在的你在做什么,你腦海中想的什么,列下你的愿望清單,你想去的城市,你思念的人。
一旦開始寫了,你就開始了自我洞察,而你生命的熱情就在前方等你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