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90后語文老師,給學生上課時,經常會碰到一個問題:學生知道要記要背的古詩文很多,可就是記不住怎么辦?
結合我的教書經驗和自身體驗,這里給大家介紹三個提高記憶效率的小技巧。
第一,充分利用大腦覺醒狀態時間規律。
大腦覺醒狀態即大腦的興奮水平。早在19世紀,心理學家就已發現,一般人上午11點到12點之間的記憶效率最高,下午6點到8點效率最低。當然大腦覺醒狀態的時間規律,會因為每個個體的生理機能狀態的不同而產生差異。
所以在早上9-11點這個時間段你可以完成一些需要燒腦的技術性工作,比如說做兩三篇閱讀題,完成幾道數學題或是一份英語試卷。而在接下來11-12點這個記憶的黃金時段里就可以記憶一些剛剛做題時用到的平時老是記不住的知識點,通過記憶興奮期的強化鞏固,錯開你記憶效率低的大腦覺醒狀態,相信一定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使用循環記憶法。
外國有位心理學家說:“如果星期一老師要求你背誦一段文章或幾首詩,你應該當天努力背出來。第二天再記一次,記不住再看看書把它記住。隔兩天到星期五再記一次。再次隔三天,也就是下周星期二再記一次。再以后,隔四天,隔五天……這樣循環記憶,間隔時間比例延長,每次只花幾分鐘,一般三到四次就能形成終生記憶。記性差的也不會超過七次,而且能記住一輩子,這‘循環記憶法’對不感興趣的東西也能記住。”
比如說記一首古詩,你念一句古詩,這只是記憶的第一步叫做感覺記憶,大概只能保持0.25~2秒。通過對詩句的編碼加工(如想象詩句畫面,根據詩句讀音記憶)來把感覺記憶轉化為短時記憶,這只是記憶的第二步,短時記憶也只能保持一兩分鐘而已。記憶的第三步,也就是我們最需要的長時記憶,會在這個階段面臨一個“死敵”――遺忘。而循環記憶法正是充分利用了大腦記憶規律,也就是第一天你剛學習的知識點一定要在短時間內加強記憶一次,在短時記憶階段將它初步轉化為長時記憶,然后將間隔記憶時間慢慢拉長,最終將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
第三步,有效的分散組織復習。
根據“艾賓浩斯遺忘曲線”規律,學習半小時以后,遺忘率會達到40%左右。因此,保持良好的記憶需要及時復習。另外,分散復習比集中復習要好,也就是每天三次每次花費10分鐘的復習效果比每天花費30分鐘復習一次的效果要好。
零存整取,這樣你就不必花大片的時間去記憶非常多的內容。將內容分成幾小塊,每次花10多分鐘記一點兒,及時循環鞏固記憶,相信知識點就會穩固地扎根在你腦海里了。
此外,大腦一般喜歡安靜有序的環境,所以在記憶時要保證周圍的環境不要太嘈雜。而且平時也要忌口一些辛辣的食物,多吃些水果、蔬菜和堅果,相信一個棒棒的身體一定會為你的大腦記憶提供充足的養分,讓你記得越快越好。
給你了這三把記憶的金鑰匙,你是不是開始對古詩文記憶躍躍欲試了呢?
你還有什么好的記憶的方法嗎?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足跡哦~
本文部分內容參考文章《朗讀有助于記憶嗎》、《初中語文知識清單-名篇名句背誦方法》,已引用黑體標注,侵權必刪~
喜歡就點個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