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的宇宙中,有幸遇到可以懂你的人,少之又少。
“你覺得要懂一個人需要多長時間”?
“半年左右吧”。
六個月?也太久了吧!
這是自己給好哥們拋出的問題,他想了想,很認真告訴我的。聽完答案后的我,內心是崩潰的。
那時,總覺得只要用心,就能懂得很多事情:只要用心學習,就能考上理想的大學;只要用心與人相處,就能擁有很多朋友;只要用心懂一個人,就能真的懂。
那時的自己,覺得懂得身邊的每一個人:懂得哥們頭疼難受,多半是因為心里的那個菇涼;懂得妹妹是樂天派一枚,多半是因為她是個貪玩、無所憂愁的小孩。同樣,也覺得他們懂得自己的每一次喜怒哀樂。
理所當然“懂得”的背后,是沒有經歷過和無法承受的痛楚,是無法表現和壓抑在心底的日記本。無法感同身受,同樣,無法揭穿偽裝和打開心里的枷鎖。
或許,我們把“只要”和“就能”看成充分必要條件,理所應當地就認為只要用心,必有回報。可惜,結果并非如此。“用心”程度與事實結果并不是必然條件關系。
我們也曾幻想過,像伯牙和子期那樣,高山流水覓得知音一枚,可現實生活中,我們將兩個人相處時間、距離,還有事件一起發酵,才能成為真正懂對方的那個人。伯牙子期知音難覓讓人感動,現實中這種因條件而發酵的懂得,也同樣讓人珍惜。
我們相處在只屬于我們自己的時間里,有共同的話題,吃喝玩樂可以讓我們相聚,艱難困苦可以讓我們凝聚。我們成為彼此可以嫉妒除你以外的所有人、還要狠狠祝福你的那個人,成為時常被想起的那個人。
真正的懂得,不是你的所有行蹤我都了如指掌,不是你的喜怒哀樂我都算盤接受。而是發自內心希望你過得好,我都不會嫉妒。
因為“我們即使發了一千次短信,心與心之間大概也只能靠近一厘米”,所有這種“懂得”的沉淀,即使環球幾圈,也是比不了的距離。
這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