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后,去課堂接兒子放學,到時他們還沒有下課,我們幾個家長提前進教室旁聽。孩子們正在讀《論語》,嗓門一個比一個洪亮,喊得嗷嗷叫,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
我忍不住笑了,看著這一個個稚嫩的面孔,讀著這些他們現(xiàn)在或許還不能理解的經典,沒來由的有一種萌萌的感覺。
別說是這些乳臭未干的孩子了,我這個已過而立之年,將近不惑之齡的人,又理解了多少呢。
這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總結,也是千百年來國人追求完滿人生的典范,特別是三十歲之后。三十歲是人生的一個分水嶺。
三十而立。立得是什么呢?立身、立家、立業(yè)。這個階段的人們已經基本確立了自己未來發(fā)展的方向,無論是思想、家庭還是事業(yè),都有較為穩(wěn)定的發(fā)展,有了自己的責任感和價值觀,明白了自己所肩負的愛和責任。
四十不惑。在古漢語中是指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就不會因為無知困惑,對人生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
這不惑,是清醒,是明白,是透徹,無論是對自己,對他人,還是對社會。
一個人到了四十歲,已經有自己的價值判斷力能辨別是非、善惡、好壞、美丑……四十歲是最講實際的人,不會再因犯過多過錯而走迂回的路。
可現(xiàn)實中許多人到了這個年紀,褪去了神秘的面紗,有恃無恐,有人同流合污,有以惡俗為美,大大咧咧,有人恨人有笑人無。
如今的我,卡在這而立與不惑之間,也曾惶恐、茫然,感嘆逝去的青春歲月,試圖抓住青春的尾巴,讓它慢一點再慢一點,可是歲月不識愁滋味,依然分秒不減的轉了一圈又一圈。
或許也是如此,各級同學聚會才會如此盛行。人們聚到一起,看看彼此不再年輕的容顏,回憶逝去的歲月,原來他也老了,他們也老了,再不是相片上那些個青蔥的面孔。
推杯換盞間,你笑我的大肚腩,我笑你滿臉歲月的刻痕,感慨歲月真是一把殺豬刀,也未嘗不是一種自嘲與安慰。有那么一瞬間,仿佛感覺自己恢復了青春,回到了話題中心,找到了存在感。可那畢竟如霧里看花般不真切。
到了這個年紀不得不接受人到中年的現(xiàn)實,中年,曾經以為這兩個字用在自己身上還很遙遠,以為還是個沒長大的孩子,可早已是孩子的父母。
有人說,要做個得體的中年人,不作、不妖,不以丑為美,不以惡俗為美,不粗俗,坦然面對不再年輕的身體和不那么充沛的體力,即便智慧不能同時降臨,也可得體的活著。
不想做個只是虛長了年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