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速讀法,我一直有個偏見
關于閱讀方法,一般都離不開各種高超的技巧,不過一般的速讀法都是圍繞著用眼方法的展開的,從一字一讀到一行一行讀,再到最后一目十行,一眼掃一頁。
一目十行我覺得已經夠快了,至于一次看一頁這簡直是開掛了一般。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居然還有方法是一次讀2頁,而且1秒鐘就完成。
這聽起來太不可思議了,一秒鐘讀完2頁,就算是打印機掃描速度也沒有這么快吧。
那么這種超級速讀的方法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001 這種方法就是影像閱讀法。
這個方法出自《高倍速讀法》,那么它是如何使用的呢。
第一步、開天眼。天眼是我起的名字,其實是軟眼。什么是軟眼呢,就是你把目光集中到遠處一點,然后用余光掃視周圍,然后出現了一種兩側影像疊加的幻想。
這種感覺就像我們看一些兩個圖案的壁畫,從一個角度看過去是一個趴著的狼,從另一個角度看過去是有一只行走的狼。
當然了,實際上軟眼比這還要簡單。我們可以打開一本書,然后目光不要聚焦在一個字或者一行字,而是努力看著書本的四角。等于說我們把目光分散開,在保持看著四角的同時,我們再去用余光看中間部分,這時你會看到“第三頁”,也就是在兩頁中間出現一層懸浮的單頁。
為了訓練軟眼,我嘗試了很多次,最后才終于找到開啟它的正確方法。
那么開了軟眼,下一步要做什么呢?
第二步、快速掃讀
開了軟眼之后,迅速翻看一頁又一頁,基本上不需要太多的停頓。
這兩步做起來比較容易,但是真能有印象么,我不知道。
按照《高倍速讀法》的介紹,這樣做的目的是快速抓住兩頁的精華,然后不用強記,而是借助潛意識記憶它們。表面上看我們沒有什么印象,但是實際上已經傳到潛意識里了。
這也是本書比較難以理解的一個地方,首先我們是做到了速讀,但是印象在哪里,如果是在潛意識里如何把它們調取出來呢,我們總不能一直把它們留在那里,那跟沒有閱讀有什么區別呢。
這里由于我還沒有做到潛意識與表意識的自由切換,所以我很難給作者的這個方法做定論,評判其好壞。
002 速讀有用么
不過在這里我想問大家一個問題:
我們真的有必要在短時間內閱讀大量的內容么?
我們需要爭分奪秒的讀完一本書或者讀完一個幾百頁的報告么。這與囫圇吞棗有什么區別呢?
我想到以前最常用的速讀法是在英語六級考試的時候。
因為時間短,而且題量大,所以不得不從技術上尋找捷徑,否則就算英語再好的選手也很難再有限的時間里讀完全部試卷內容,尤其是閱讀部分。
那么這時候怎么辦呢?
如果當時老師們知道這種影響閱讀法,可能大家考試就可以輕松搞定了,基本150分鐘的考試,50分鐘就可以搞定了。把試卷攤開,一秒鐘讀完兩頁,然后繼續下一頁,可是這樣讀完后怎么答題呢,直接從腦子里召喚答案么,我是沒有想通。
但是我清晰地記得英語老師交給我們的方法,她讓我們從問題出發。先看看閱讀的第一個問題,然后找到題目中的關鍵詞,一般2-3個詞,然后帶著問題和關鍵詞到試卷找出處,一般問題順序與文章的順序是一一對應的,也就是第一題對應位置大約在前1/3處。快速找到關鍵詞,然后認真讀關鍵詞上下兩句,再結合問題找答案。
概括一下分為三步:
1、看問題,找關鍵詞;
2、定位關鍵詞,回文中找出處;
3、找答案,分析關鍵詞出現的前后兩句話;
這是一種快讀閱讀的方法,我用了很多次,不僅在四六級考試,還有平時英語考試也一直用,效果也很不錯。
但是我如果不是為了回答問題、參加考試,我是絕對不想用這種方法,因為除了回答問題,這篇文章具體講了什么,有哪些細節,我一點都不清楚。這樣快讀閱讀是為了解決問題,但是實際上沒有認真閱讀啊。
這種觀念在我心中根深蒂固,我堅持認為速讀不是真正的閱讀,這好比我們把蔬菜的水分全都抽干,然后嚼著干巴巴的菜葉,那是什么滋味啊。
可是話說回來,我們為什么要讀書呢?
提升自己、提高能力、修煉技能、打發時間等等。
但是它們的共同點就是解決問題,無論那是關于你的成長,或者消磨時間了。
既然是為了解決問題,那么快點讀完與慢點讀完有什么區別呢,就算你把全部細節都掌握了,可是你最后還是解決幾個問題,那么我們一上來就把問題解決掉豈不是更高效。
我這才發現自己被一些固有的觀念捆得嚴嚴實實的,其實速讀也好、正常閱讀也好,能解決問題就是好的閱讀,干嘛帶著有色眼鏡看它們呢。
這就好比有時我們要坐汽車,有時要坐飛機,有時又要騎單車,你不能說只有坐飛機才是最好的交通工具,其他的都是沒用的。在具體場景下,它們各有自己的用途,而只要能把我們按時從一個地方送到另一個地方,那就是最好的交通工具。
所以最好的方法就是最適用的,要看我們的閱讀場景:如果你時間有限,就該用速讀法;如果你時間充裕而且想細細品味,就可以只字不差的閱讀。
千日行動 016號 2017-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