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效應無時無刻在固化階層的壁壘,你是隨大流聽從父輩的經驗,還是走一條陌生而艱難的道路?
05年,慈祥而嚴厲的爺爺走了,85年的風雨人生就這樣畫上句號,而我卻沒來得及見上他最后一面,那一年我剛上高一,記得父親給我送棉被的時候,從他的眼神了我似有所覺,當聽到父親略顯沙啞的聲音在我耳邊響起:“你爺他走了。”
許久,當父親的背影消失在略有寒意的秋雨里,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到教室的。
兩年后我上了大學,遠離了南方獨自一人北上,在北京的一年學習過程孤獨而無助,終于我還是做了那個叛逆的決定:退學。
焦慮和恐懼。
不知道其他人的感覺是不是和我一樣,剛出社會的那段時間我絕望過,每天都在焦慮和恐懼中度過,那時候內心只有一個念頭:我這輩子完了!!!
那是一種看不到希望的恐懼,以至于搞到精神恍惚,感覺靈魂被抽離了軀殼,形同行尸走肉,如果還有那時候的照片,我一定會對自己陌生無比。
找回自我。
直到有一天,無意中在網上看到一個短片《別讓恐懼偷走你的夢想》
也許有的人會說這沒什么大不了的,但是我只想說一句:你沒經歷過你不懂。
我知道未來不是用來后悔的,如果我不能從焦慮和恐懼中走出來找回自我,現在可能給你寫文章的就是一只豬了。
成長與堅持。
讀書豐富了自我,不要迷信讀書可以改變命運,更不要說讀書讀到什么時候可以改變命運。讀書要是可以改變命運,圖書管理員可能是一個最熱門的職位。
《論語·學而》有云: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個很有意思的論調:啊,你說讀書學習,是為了應用對吧?你是這樣說的吧?行,好,你去菜市場,跟攤販應用一下高等數學,請請請。
這些孩子說,高等數學沒用,因為買菜時用不到。
熊孩子們這一手,當時就把好多教授玩懵圈了。
以上斜體內容出自霧滿攔江的《讀書,讀友,讀世相,讀人心》。
學習是我退學,找回自我之后最常做的事情,如這節開頭所說的,讀書豐富了自我,這是學,也是成長;而堅持在我的理解結合《論語·學而》,則是指習慣和應用。
讀的書再多,如果不去運用所學到的東西,不去實踐,也只是紙上將軍而已,霧滿攔江的一文對我的啟發很大。
最近看了哈佛大學的《公正該如何做是好?》和《幸福課》收獲也是滿滿的,此刻凌晨一時四十八分,愿看到文章的你越走越好!
終有一天,我會為我的任性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