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從小到大,我們都浸淫在“中庸”思想中,懵懵懂懂,卻深入人心。有些家庭,在孩子很小的時候,教孩子孔子,教他學會中庸,孔老夫子的話總是對的。然而,對于中庸,我們并不理解它清楚的界定。
“中庸”在字典中的解釋是:儒家的政治、哲學思想,主張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以前在一本書上看到過一篇文章,大致是說一個信奉中庸的人才是一個成熟的人。
當時深以為然,從此奉為圭臬,人生嘛就該清心寡欲、與世無爭,差不多就夠了,想多了太累還容易招致禍患,中庸最保險。更重要的是,它的出現迎合了我當時的心理需求。
競選班委時,想到中庸,選上了容易遭人詬病,沒選上也沒關系,反正大多數同學都是人民群眾,大家都一樣;成績出來時,想到中庸,心中立刻釋然;做選擇時,永遠選擇最保險的那個,徹頭徹尾的保守主義者。 甚至當時還向身邊的人宣傳這種思想,荼毒不淺。
當時的我很糟糕很自卑我是個loser,但是自己不想承認,終于為自己找來了一個合情合理的借口,不優秀不牛逼不夠厲害不是因為我不努力不聰明不思進取,是因為我信奉中庸,一般就好,你們為了功名利祿勾心斗角有意思嘛,世間種種皆為浮云,短瞬即逝,不如既來之則安之。后來才發現那時的我被自己禁錮在自我的世界里,不愿出來。
上了大學,認識了各種各樣的人,他們來自不同的教育環境,造就了他們不一樣的人生態度和性格特征。才發現那些人際融洽,學識淵博,見解豐富的人從來都不是“中庸”崇尚者,他們都有獨特甚至于尖銳的觀點,不論對錯,這就是所謂的“辨識度”,個人魅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大部分中庸者則泯然眾人矣,放入人群中,不見影蹤,在哪也不會發光。
中庸,說白了,無異于保守、傳統、妥協、消極避世,一個不思進取、不求上進的理由,一個失敗而又無法直面的人為了逃避內心的責難所找的借口。人生雖然艱難,但是逃避是懦夫的行為,庸眾已如此之多,你又何必自甘。做個有“辨識度”的人,不做別人的復制品,獨一無二,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標準,即使有悖于社會主流,那也是不一樣的。
曇花一現不為中庸,我們驚艷于它短暫綻放時的美麗;杜鵑鳥不甘中庸,才有了一生一次啼血時的天籟;魏晉風流,建安風骨的時代為什么令人神往?因為那時的人各有風采,桀驁不羈,獨領風騷。
中庸的確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成熟,但是人生那么長,別在可以選擇獨特的年紀甘于平淡,畢竟生活會慢慢打磨你。愿你能成為一個有辨識度的自由人,讓人過目不忘。自由的表達個性和思想,不拘泥,不束縛,不隨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