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書法的名義,觀照生命,對話苦難
——讀《親情與感悟——趙國柱尺牘手卷作品集》有感
梁地
2021年10月22日,筆者與編輯部同仁陳樹廷一道去到趙國柱老師工作室“怡心齋”小坐了一會兒。有幸獲贈趙老師簽名的、北岳文藝出版社新出的《親情與感悟——趙國柱尺牘手卷作品集》。
拿到此書,當晚就讀了大半夜,掩卷就寢,腦海里一幀一幀尺牘揮之不去,久久不能入寐。晨起,提筆在紙上寫下三行文字:
以書法的名義——
觀照“生命”,
對話“苦難”。
隨即馬上收起鋼筆,把內心急欲表達的沖動按捺下去,強迫自己道:不要動筆,不要動筆,再多看幾遍吧!
此后的這二十來天,一有稍寬的余暇,筆者便展開《親情與感悟》,摩挲著厚實的書頁,閱讀著,欣賞著。
每一次翻閱,腦海中總浮現出同一幅畫面。仿佛身旁垂著一幕薄紗,透過紗幕,可以朦朧地看到間壁,一位峨冠博帶、身材魁偉的長者,在闊大的書桌前,細細地研墨,輕輕地舔筆,時而恭謹書寫,時而停筆思索,時而奮筆疾書。一張墨跡未干、帶著長者手溫的紙箋,剛剛悄無聲息飄進眼前的書冊里,倏忽間,又有一張紙箋悄無聲息從紗幕那邊飄了過來……
相較于應酬題贈、償還字債的書法作品,甚至相較于專門創作的匾額榜書、巨幅條屏,像《親情與感悟》這類尺幅短小的尺牘、手札,因為“創作”的意味稀薄,絕少功利之心,似乎更為貼近書家的內心世界。
《親情與感悟》載有33件作品,件件作品都章法規整,鈐印完備。想必,習慣追求完美的趙先生在交付出版社之前,一定精心檢閱過,該重寫的重寫,該補章子的補章子,保證每一件作品都達到他內心“滿意”的標準。這種近乎苛刻的追求和習慣令人欽敬。不過,應當有與筆者志趣類似的讀者,更愿意看到他“匆匆不暇,草書”的、樸素甚至是“不完美”的原作。筆者竊想,產房中的“我牛”,看到父親手機發來的筆跡急就、尚未鈐印的《致女兒》照片,應當比欣賞一幅形制完備的書法作品,更為感動,更為暖心。
再如,《今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一帖,趙先生至少書寫過兩種版本。《親情與感悟》里這一版,筆者分外喜歡。至于它是否為趙先生的原作,筆者不得而知,也不想追索。看,頭一行字筆跡凝重,節奏沉穩。從第二行下半部分開始,感情激蕩之下,作者的書寫速度明顯加快。至“老媽呆滯”的“滯”字,曲折盤桓之后,最后一豎又緩緩劃下。讀到此節,筆者的雙眼不由濕潤了,也不由想到兩百公里之外老家的母親。再俯首細看“滯”旁不甚工穩的“且渾濁的”四個小字時,更是幾乎不忍卒讀,像作者一樣“淚如雨下”了。
揚子云:“書,心畫也。”信然!
《親情與感悟》中的“親情篇”有14件,從1986年的《生下千金之后》,到2021年的《小外孫領我坐地鐵》,時間跨度長達35年。至情至性的趙先生,將自己的生命當成了一個客體和對象,感知著,觀照著,用尺牘、手卷這一傳統的形式,以自己喜愛且擅長的“書法”的名義,把生活中那一連串看似碎片實則雋永的瑣事,把內心深處想給女兒、老伴、父母、小外孫說的話,一幀一幀記錄(部分是重新謄抄)了下來,感人至深,又“美得一塌糊涂”(趙建功評語)。
“生命誠可貴!”對于“可貴”的生命,我們自當擁抱她,盡情享受、倍加珍惜生命中每一剎那的驚喜、感動、“不舍、無奈與欣慰”。如果能夠像趙先生這樣,與生命適當拉開一段距離,盡可能客觀地審視、欣賞、歌詠她精彩的綻放,那就更是一樁美事了。
《親情與感悟》中,趙先生寫及“苦難”的文字頗多。
按常理論,趙先生功成名就,家庭幸福,不差錢;當官、做人、玩藝術,都達到一個巔峰的層級;他的“怡心齋”,經常高朋滿座;即使退休后的今天,出入會場、展廳,他也依然會被仰慕者簇擁、膜拜,他不應該反復咀嚼什么“苦難”的滋味啊?
是因為退居二線,正式退休,步入人生的黃昏階段使然嗎?
是因為2018年右足跟腱手術“暗九一劫”的煎熬嗎?
筆者的理解,是,又不是。
憑街頭賣水果老者的一句話,就賦成《一看你就是個干部》;和小外孫同坐地鐵,就引出一帖《小外孫領我坐地鐵》;出差乘車,看到窗外閃過的墳頭和紙扎,又草成一帖《冉冉如過客》。我們不難發覺,“大筆寫大字,大人辦大事”的趙先生,他的情感卻比一般的文人更細膩,心思也比一般的藝術家更敏感。
如是一個趙先生,遭遇右足跟腱手術一劫,前后遷延近一年,輾轉并京兩地求醫治療,他怎能不掰著手指頭數著數,隨病而感,而思考,而低吟呢?
欣賞著《病榻隨想》《十六字令四首》《關于幸福的思考》《起,要起》《丟開輪椅站起身》《一二三四五六七八》《病中吟》七件“感悟篇”的書作,聯想到自己也曾因腰疾臥床半年,感同身受,筆者非常能體會趙先生內心的熬煎、對親人的感恩、對早日康復的渴盼,同時也十分感佩他關于幸福的哲理性思考。
“對話苦難”,筆者閱讀《親情與感悟》第一時間寫下這句讀后感。此刻看來,趙先生不僅能夠寫出《人生的另一重境界》這類關于苦難的哲思文章,也的確做到了直面苦難,與苦難坦誠進行對話。他以豐富的閱歷和充滿情愫的眼光,洞見生命中苦難這一面的本色,使自己的人生智慧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由此,趙先生在《致女兒》中勸慰女兒“忍受和享受分娩的陣痛”,便很好理解了。
在《我的六十六歲生日》一文結尾部分,趙先生寫道:“要以良好的心態面對現實,好好學習,好好鍛煉,好好生活,好好研究自己喜歡的書法,多做自己想做的和力所能及的且又是對社會有益的事情,盡可能地少給社會和家庭增添負擔,努力把自己調整好。把自己打理好,爭取優雅地老去。”
“大音希聲!”這一段樸素的大白話,不正是趙先生超越苦難,對生命的終極意義已經了然之后的真言嗎?
寫到這里,忽然發覺自己拉拉雜雜,絮絮叨叨,評的似乎是一本詩文集而非一部書法作品集。
隨手翻開案頭另外五六本趙先生的作品集和專刊,發現胡傳海、姜壽田、吳高歌、靳忠、陰鳳華等省內外的名家,都對趙先生大氣、動人、辨識度極高的書藝進行過專業、細致的品評。就別班門弄斧了吧。
欣賞書法,不外形式與內容兩個方面。趙先生的書法,其用筆的得法、線條的韻律、結體的優美、章法的完善、個人的獨創等均已臻其極,無需贅言。筆者偏愛陶醉于《親情與感悟》一件件小品的意趣之中,努力地想捕捉趙先生創作這批尺牘的心情、心境,試圖體察他作品中寄寓的獨特的情感,自然也屬于書法欣賞的應有之義,不算跑題,也不算偷懶。
如此一想,頓時釋然。
是為《親情與感悟》讀后感,謹以略報趙國柱先生贈書之誼。
2021年11月11日
趙國柱
趙國柱,1955年生于太原,祖籍山西平遙。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第六屆新聞出版工作委員會委員;山西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館員,山西省文聯第八屆主席團委員,山西省書法家協會第五屆副主席,山西省青年書法家協會名譽主席;中國硬筆書法協會副主席,山西省硬筆書法協會名譽主席;中國楹聯學會理事、中國楹聯學會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山西省楹聯藝術家協會副主席。曾長期擔任山西省青年書法家協會主席、太原日報社社長。現任山西省書法家協會顧問,太原日報社書畫院院長,系太原市特聘專家。曾應邀在北京榮寶齋美術館、上海朵云軒美術館、杭州西泠印社美術館和太原美術館舉辦個人書法展。獲評“2011中國書法十大年度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