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伙伴去了西安,5天的行程。
小伙伴是前者,我負責當弱智,蠻好。
Part 1:住處
我們住在碑林區王府井百貨西側的振興路上,挨著地鐵,挨著古城墻,挨著歷史博物館,挨著大小雁塔,挨著大明宮遺址。小伙伴選住這里真的是費了一番心思。
近前的景點下回分解,這次來說說兵馬俑,這人間神跡。
Part 2:路線
306路(游5)路從火車站直達兵馬俑,票價6塊,終點站是華清池,直達華清池的話是7塊,但是從兵馬俑到華清池要3塊。
306路在火車站的汽車站廣場有單獨排隊的地方,有工作人員維持秩序,五六分鐘一班,一班能走四五十人的樣子。排隊的架勢雖然壯觀,但好在運量大,不用等很久就排到了。我和咸酥不到10點過去排隊,前邊也就百八十號人吧。
大概一個多小時,我們到了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
Part 3:門票
旺季門票150元,淡季門票120元。
我們租了講解器,30塊一臺。
門票包含兵馬俑、秦始皇陵、兩景點往返小巴。
從上圖的位置往里走,大概走個1km左右就快到1號坑了。
懷疑我們走了下圖綠色草坪部分最遠的一條路。
Part 4:爭論
兵馬俑坑距離秦始皇陵最近處有1.5km,有學者對于這一距離提出過疑問:為什么秦始皇陪葬品距離陵墓這么遠,有沒有可能兵馬俑并不是秦始皇的陪葬品?
考古學家在兵馬俑坑的附近發現有一處秦朝大墓,據史料記載推測,這是宣太后羋月的陵墓,羋月陵墓反倒與兵馬俑坑更近,學術界因此對兵馬俑的真正主人存有爭論。
我們所知的,并不能還原歷史的真相。
考古學家表示秦始皇陵范圍廣大,有內城墻和外城墻,古人事死如事生,秦始皇生前征戰六國,兵馬俑坑位于外城墻外象征守衛京城的部隊。
對于這一爭論,再后來學術界有沒有新的定論我沒有查到資料,但從國內到國外普遍的認知是:兵馬俑為秦始皇陪葬品。
我想大概任何事情都需要先假定一個條件,然后才能便于進行深入探討。
就比如先假定兵馬俑就是秦始皇陪葬品,這樣建博物館掛牌就有明確的館名可寫,宣傳推廣的時候也有明確的方向可用,不然總覺得哪里怪怪的。
Part 5:跪射俑
跪射俑是出土的唯一一個完整陶俑,但也不是完全完整,右圖紅圈標注的地方掉了幾個鎧甲的鉚釘,是因為出土時跪射俑身背箭囊,鉚釘隨著箭囊脫落了。
照片上能看到一點點跪射俑腦后的編發,我站在這個展柜前研究了好久,這種編發的手藝真的精湛,繁復又不失簡潔,太特么有審美了。
兵俑各個高大健壯,身高都在1.8m以上,據分析跪射俑之所以較為完整是因為跪著比較矮,沒有受到上方夯土的擠壓,就,天塌下來高個子頂著。
跪射俑鎧甲上還帶有顏色,兵俑剛剛出土的時候顏色非常艷麗,但出土后三五分鐘的時間,顏料就漸漸剝落了。對顏料進行分析發現,這種顏料是生漆,這在秦朝是非常貴重的物品,八千陶俑全部用生漆上色,有此物力財力的,恐怕只有秦始皇了。
關于顏色,在這里插播一條消息。
在秦的時代,全世界范圍只有兩種人工合成顏料,一種出自埃及,稱為埃及藍,另外一種就來自兵馬俑身上的顏料,稱為中國紫。
中國紫起于秦,盛與漢,后失傳,至今再也沒有合成出這種顏色。
鞋底上的紋路可以看出這是一針一線納出的鞋底,有明顯的三段不同針腳,講解說這種鞋底防滑、耐磨,推測是出自親媽之手。一來希望兒用之隨腳,二來寄托兒行千里的母擔憂。
去西安之前做過功課,秦人尚武,異常勇猛,上陣殺敵往往不帶頭盔甚至袒胸露背。而且商鞅制定律法嚴格,根據每個秦兵斬殺敵人首級數量來定爵位,爵位高低對應著田宅和仆人的多少。這對衣食不飽的普通百姓來說,拼死也要一搏,以求身后家人維持生活。莫名有點兒動容。
Part 6:銅車馬
銅車馬有兩組,實物與陪葬物2:1比例。
照片中可以隱約看到后面還一組,設計非常精巧,馬脖子下面的銅瓔珞根根分明,車駕結構組合精密,甚至連窗子都有荷葉開關。
關于銅車馬和其他出土的戰車,也有兩個爭論。
爭論一:秦始皇親定天子六駕,但銅車馬只有四駕,故推測兵馬俑并非天子陪葬。
爭論二:出土戰車不同軌,推測應為秦早期戰車,非秦始皇時期。
對于爭論一我沒有找到解答資料。爭論二考古學家表示所謂同軌是指同種車同軌,就好像如今大卡車和小轎車不可能同軌是一個道理。
Part 7:1號坑
初進1號坑,數千高大威猛栩栩如生的兵俑,帶來的震撼無法言表。
軍陣外圍的三排士兵,無兵器、無鎧甲,他們是作為死士去沖鋒陷陣的。
非常感慨秦人尚武之烈,為求勝斷去所有退路和防備。
碎成渣渣的陶俑復原起來難度非常大,復原一個陶俑耗時幾個月是常事,復原用土也是挑某些地方性質相同的土才能用的。
一個陶俑大概重300斤,所以陶俑的腿部一般一條是實心的支撐整體,一條是空心的減輕重量。據史料分析,制作陶俑的工人,是全國范圍征選能工巧匠為隊長,每個隊長帶領10余人為一個小組,制作一個陶俑大約耗時兩余月。8000陶俑耗時37年,工程如此浩大,也是考古學家推測兵馬俑為秦始皇陪葬品的一個依據。
一些出土的陶俑身上有刻字,形式如下圖。
左邊的刻字有學者認為是宣太后羋月的名諱,以證明兵馬俑是宣太后的陪葬儀仗隊。
右邊的刻字考古學家認為是“脾”,是工匠的名字,因為秦時期有嚴格的追責制,刻名字以監控工程質量。且出土秦俑身上還發現了很多其他字樣。
Part 8:其他
除了陶俑,出土的還有諸多箭簇、戈矛等隨葬品,不一一劇透。
8000陶俑大約勘探挖掘了2000,其余的要等技術成熟再進行挖掘,但技術成熟,可能百年內都達不到。
從西安回來之后非常感嘆,如果我早生幾十年,可能就混沌的過完一輩子;如果晚生幾十年,可能錯過很多偉大發展的萌芽。感激這個時代的愈加包容,有途徑探究歷史、展望未來,當思維的時間無限拉長之后,眼下的諸多不好也算不得什么了。總有一天一切都會更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