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2月2日,近幾日一直在思考病理性利他形成的原因,由于早期被忽視,所以光想去照顧別人,也會有外在文化的原因:要得好大讓小,孔融讓梨,毫不利己 專門利人……
? ? 你覺得是在給,其實是在要
我不配享受,我不配擁有。
但,我渴望享受,我渴望擁有。
通過照顧你,我也逃離了那個虛弱的自己。
? ? ? ? 例如:叢飛的故事
? 病理性利他是一種投射和與受害者認同之間的組合。幫助貧困者使你忽略自己的口欲(依附性)驅力,而它卻被投射到了接受者身上。你代理性地享受被照顧的滿足感,與此同時,你以剝奪來懲罰你自己,以便緩解因為你的貪婪而產生的內疚感。
? ? ? 簡單來說,如果我幫助別人,幫助到了連自己都比別人過的差的話,這就叫做病理性利他。
其內在的心理動力解釋是:
我把被我幫助的對象,看成是虛弱的狀態,他在我的眼里是需要被幫助和照顧的。但是對方看似虛弱的狀態,實際上并不是對方自身的,而是我把自己的需要被幫助、被照顧、被關愛的狀態投射到了對方的身上,然后我幫助他、照顧他、關愛他。
當我在給予對方照顧和幫助的時候,我所感受到的,是自己被關愛和滋養了。
所以,我們在照顧或關愛對方的過程中,其實是在讓自己享受被別人照顧和關愛的感覺,這是一種拐彎抹角的自己照顧自己。
然而,在拐彎抹角照顧自己的過程中,對別人好,對自己卻未必好。
因為,潛意識中,我們覺得自己不配享受,不值得擁有。但,我們仍然渴望去享受,想去擁有。于是,當我們有這種渴望的念頭時候,我們會認為不對的,不該有的,不配得到的。
然后又對自己有這些‘貪婪’的念頭和欲望產生內疚,為了緩解自己的內疚,我們寧愿去照顧那些更值得擁有這些東西的人。
于是,我們把自己的渴望投射到了別人的身上。
你覺得你是在給,其實你是在要。你對對方的給予,很多時候往往卻是在滿足自己的渴望。
當對方是一個病理性利他主義者的時候,身邊的人會有種不可名狀的難受。有內疚,也有被控制。
他們會不斷的為我們考慮這樣那樣,不斷的為我們付出這樣那樣。關鍵是,他們的付出,看起來好像只有我好,而他過得并不好,甚至可能是犧牲了自己的利益。
因為沒有在自己的父母身上得到很好的照顧,所以在照顧別人的時候,內心總會帶著照顧自己的愿望,盡管不斷的給予別人照顧,但是對方感受到的很可能是內疚和控制。
而這樣的關系里面,往往會讓另一方想要遠離。
病理性利他的防御機制是怎么產生的?
通常,是早年成長環境的因素導致,比如孩子從小被父母疏于照料,又或是父母的情緒像沒有長大的孩子,而孩子則過早的懂事去照顧父母的情緒。
懂事的孩子,不但要照顧父母的情緒,還要照顧周圍人的情緒。只有這樣,才能得到父母的關愛。也因為這樣,孩子不得不壓抑自己的真是情感,不得不壓抑自己真實的需求和欲望。
為了不給父母添麻煩,為了還能夠得到父母的認可。我們變得害怕自己的需要,同時,也害怕假如自己的需要得到滿足后,而帶來的強烈的內疚感。
很多朋友都有過類似的體驗,小時候和小伙伴外出游玩,希望父母可以支持幾元零花錢,父母不肯給。當你非??释恼f了你的欲望之后,父母卻沒有理解,也沒有解釋,也許父母只會告訴你家里很窮,也許父母早已被纏得不耐煩了,最后很不愉快的給了你幾元錢。
也許從此以后,都會覺得自己不配得到花錢的快樂。
很多人對金錢有很深的匱乏感,甚至是羞恥感。每當我們升起欲望和需求的時候,我們總是忍不住的在拷問自己,“你值得嗎?你配嗎?”
但我們看到身邊的人,看到自己的孩子、伴侶的時候,我們卻忍不住的想在他們身上花錢。
我們在感情中拼命的付出,有時候并不完全是因為愛對方,很有可能是想通過愛對方來愛自己。
但其實,我們都忘記去問問最重要的自己,我喜歡嗎?我想要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請告訴自己,擁抱自己,你是值得的!
更好的了解自己的防御,真實的去愛自己,才能真正的去愛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