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被世俗的事情攪得心情煩亂,晚上不容易入睡。看書吧,腦子不轉。關掉燈,閉上眼,腦子就開始活躍起來,各種念頭就像小雨落在平靜的水面激起的漣漪,雜亂、不斷地泛起。非常羨慕那種倒頭就睡的人,可我不是,常常要經過很長時間才能入睡,這時候我常常就會背《心經》。想起兩天前在一本書上看到康德的哲學思想,進一步觸發對《心經》的理解。
康德在我們所經驗到的世界和我們經驗之外的世界本身之間畫了一條清晰的分界線。他把我們所經驗到的世界稱為現象世界,而把世界本身稱為本體世界。本體世界并非空間的、時間的或是具有因果、運動等特征的世界,或者至少,我們不知道它是什么樣的。
心靈不斷地、也不可避免地把時間、空間等概念或說是認知形式施加于本體世界或心靈從它那里獲得的印象之上,以至于我們所知的現象世界永遠只是個表象——它是根據某種概念圖式形成的對世界的解釋。本體世界永遠被這一表象遮蔽,我們永遠無法抵達它。舉例來說,人看到的世界與狗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哪種世界更真實呢?都不真實,都是依自身的局限對世界進行認知和理解,所看到的都是本體世界的表象。只有一個具有非感官直接能力的心靈才能遇到本體世界,如其本身所是。
《心經》中: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我想“空”就像康德所說的本體世界。這就是說,本體世界中沒有色、受、想、行、識,沒有佛所說法中的一切。因為這些說法都是佛根據“空”也就是本體世界的現象層面所做的解釋,是方便說而已。而對于本體世界,并不是我們常人通過感觀和分別、執著的心意識所經驗到的那個樣子。
不過佛更進一步: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即是說,本體世界和現象世界是一,不是二。我們一般人迷惑于現象世界,無法體悟本體世界。所以“觀自在菩薩”只有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才能“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可見我們超越感官體驗,體悟本體世界是那么的不容易,康德認為是不可能的,但是佛給我們指明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