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蘭克林自傳中,記錄了他為提升寫作能力,通過《觀察家》雜志摸索出一套有用的練習模式:
練習1、選出文章,改寫成詩句。足夠長時間后,將詩句改寫成散文。(寫詩句會刻意搜尋平常不一定想到的詞匯)
練習2、原文每個句子寫下提示線索,隨機打亂。過段時間根據線索排序復寫,然后對照原文,學習原作者總體結構和梳理邏輯的能力。
《刻意練習》一書,通過這個事例,告訴我們寫作能力是可以通過練習獲得的。
然而,還有另一種反對的聲音。認為刻意練習在文學藝術領域不適用,原因是文學藝術在個人選擇、探索上極其個性化,最大的進步原因是興趣探索,而不是刻意練習。
到底寫作能力靠練習還是靠興趣?抑或是其他?這個答案終究沒人能夠告訴你,帶著這個疑問,便有了關于寫作的主題閱讀想法,花費一年或者更長時間,看能否找到一個答案。
01
《文心》是選擇的第一本書,原因有兩點。一是《文心》的作者是在文學上有一定成就的葉圣陶、夏丐尊兩位大師;二是《文心》是寫給中學生的國文教材,包括大量行文的基礎知識。
02
書中第一章,因著兩名初中生預習國文課程,看不懂魯迅的《秋夜》而去請教枚叔,曾為中學國文教師的枚叔引出了關于文章閱讀的兩點:外部經驗和內部經驗。
一種是外面的經驗,一種是內部的經驗。外面的經驗是景物的狀況,內部的經驗是作文說話的人對于景物的感想。
外面的經驗是差不多人人共同的,最容易明白。內面的經驗卻各人不同。
回想起中學語文課上的閱讀理解,或者詩詞賞析。字是全都認識的,淺顯的意思也是懂得的,但深層的寓意終覺得無從下手。閱讀文章如此,反觀我們的寫作也如此。
撇開現今流行的干貨文,工具文。凡是含著情感的東西,作者內在的經驗,讀者都是極難體會入微的。每一個作文者,都會有一些在外人看來毫無價值,但對自身卻尤其珍貴的文字。這都源于讀者與寫作者在內部經驗上的阻隔。
03
《文心》書中提到的這兩點,都是站在如何讀懂的立場上來說的。如何指導寫作呢?那就應該盡量將內部經驗外顯化,為內在情感選擇最合適的外部元素。
方法有兩點,一是分析不同作品,在描述同一場景時的異同對比;二是體會好作品是如何傳達強烈情感的——比如愛,感動,憤怒等。
對于第一點,近幾年有幾部青春題材的電影,幾乎都出現了大學畢業的鏡頭。這是外部經驗,只要有大學生活經歷的觀眾,都能明白,也能激蕩起他們自己的回憶。
然而,同樣的畢業場景。不同電影傳達出來的感情是不一樣的。有的突出畢業即將面對社會的迷茫;有的獨顯因種種原因沒能畢業,矛盾心理的沖突;有的描繪的是對畢業后愛情何去何從的憂慮……可以對照看看電影《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里》、《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睡在我上鋪的兄弟》等。揣摩一下為彰顯不同情感,而采用的不同視角。
之所以用電影的例子來說,主要是我大腦在犯懶,一時半會兒找不出能夠對比的文學作品來。
關于第二點,近來熱播的《朗讀者》節目,有很多例子。陸川朗讀的《藏羚羊的跪拜》,徐靜蕾朗讀的《奶奶的星星》等,都能在短短幾分鐘內攪動你的情緒,讓聽眾的感情以極高的加速度達到頂峰。來看看《奶奶的星星》片段。
奶奶緊緊地把我摟在懷里,笑著說:“等不到那會兒!”那神情仿佛已經很滿足了。
“等不到哪會兒?”我問。
過了一會兒,我又問:“你為什么等不到那會兒呀?”
“老了,還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著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問了,老老實實地依在奶奶的懷里。那是世界給我的第一個可怕的印象。
這樣的對話,小時候很多人都有過。祖孫二人,一個接近死,一個剛獲生。越是感情充沛的文字,越貼近生活中的細節。像是剝洋蔥,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層會讓你淚流滿面。
比如朱自清的《背影》,那個蹣跚且笨拙地越過月臺去給作者買橘子的背影。
這些,無不是將作者的內部情感,通過淺顯易懂的外部經驗,鋪開到每一個讀者心里。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