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誠〈孟子〉學習筆記288,7-26-2,離婁章句上26-2》
? ?今天是丁酉年甲辰月丙戌日,四月初四,2017年4月30日星期六。
? ?今日始至7月30日止,再啟"三月不違仁"之旅。目標:1,存無我,去自我。2,戒驕傲。驕傲是大病。重新收拾起前三個月的舊江山。4月24號是足月足日的三個月,剛剛覺得三月大限突破了,心中大喜,稍稍松了口氣,這才過了5天,昨天開始連續犯錯,首先是沒沉住氣,跨級溝通,緊接著著急上火高嗓門。這是性情修養前功盡棄,一錯百錯,起錯了頭,后面跟著錯;其次是今天計劃加大學習量,實則萎靡一整天。計劃泡湯,墮入反面。損失往往不止荒廢時間這么簡單,而是一夜回到解放前。一個沒守住,經年累月的修行就垮臺。這是很可怕的定律。
? ?不怕人性有弱點,就怕認識不到人性的弱點,還順著它跑。以戒色為例,圣雄甘地年輕時有錢有地位還好色,中年立志戒色,但他知道絕非易事,所以他反復考驗自己,其實就是對人性弱點的警惕和敬畏。曾國藩年輕時也好色,他父親離他回家,寫了一封信,信中囑咐了一句:節勞節欲節飲食,他馬上明白父親指的是什么,立志斷了這個毛病。修身進德的事業所需的方法,還是孔子的“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為”,“四勿原則”最具實際操作性。眼睛、耳朵、嘴巴和行為管好了,隨時歸正是唯一可行之法。
這一點要向舜學習。舜的方法最靠譜——聚焦!
? ?舜不以人心大悅視為對他的肯定和榮譽,他的心以親人為憂,因為親人還沒有感動喜悅,一家人還沒有真正實現和睦,所以他孜孜以求,心無旁騖——“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比煜氯硕家蛩矏偅挥懈改负偷艿懿桓吲d,他把天下人的欣賞看得草籽兒一樣輕,而把父母弟弟的不高興和嫉恨當成自己的責任。通常來說,一般人會認為多數人的評價更加公允,但是舜沒有這么想,他覺得只要父母沒高興起來,就算不得功德圓滿,所以更加用心。
? ?這才是真聚焦!我要以舜為榜樣。杜絕滿足,杜絕驕傲,聚焦,聚焦,聚焦!
聚焦就是守住一點,永不知足,這個目標沒實現,不立新目標。
? ?子路就有這個特點:他聽到一個道理,如果沒有來得及實踐,他就害怕聽到一個新的道理。子路是對的,聽10個道理,不如在1個道理上獲得實實在在的心得。
? ?曾國藩《修身十二法》中規定:一本書沒讀完,不讀新一本,理由是,打開很多書,好像很用功,卻沒有一本讀完,他說這是“務外循人”,沒有起到讀書應有的作用。什么叫做務外循人呢?我的理解是,打開很多書,看起來好像吸入了很多別人講的道理,卻始終沒有把自己代入進去。
? ?舜用心于一處,有什么表現呢?
? ?一是勤苦,舜做過很多工作,當過農夫,做過陶工,每一樣工作他都做得非常賣力,好像一輩子就這么過了似的,認了命似的賣力。
? ?二是真誠。他對父母和弟弟,從來只講和睦,不論是非,不辯理由,引咎自責,有錯都認在自己身上,絕不找哪怕半步理由。
? ?工作勤苦是指該做的工作,真誠篤定是指用情委曲,這兩個方面都聚焦在事親,沒有丁點兒不徹底的地方。
? ?舜的行為最終感動了父親瞽瞍,父子相認,成為真正和睦的一家人。不但得親,而且順親,得親的意思就是令父親感到了由衷的喜悅,順親的意思就是令父親免于陷入不義,釀成人間家庭悲劇。按照南老的見解,瞽瞍不見得真的是眼睛瞎了,而是因為他過于頑劣,這么好的兒子都要害,就跟眼睛瞎了一樣,所以歷史上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做瞽瞍,這個解釋也有啟示。儒家對人的要求不走嚴苛的路線,只要沒有造成大是大非的嚴重后果,如果犯了錯誤,只要改過了,就還認他是好人。
? ?瞽瞍感化這件事,產生兩個影響,一是當時的整個天下都震動了,形成全天下的風氣,二是后世幾千年來的中華文明,都受到影響和激勵。通過這件事,大家相信了父子之間的親情是天性的理論,堅定了父子的精神定能流通,沒有不會感化的。沒有感化只有兩個情況,一是自己還沒做到,二是時間還沒到火候。天下的人都相信了,則所有的兒子都安心行孝,所有的父親都安心慈愛。父慈子孝,這份天性的親情關系得到信仰般的確立,成為天下后世的榜樣。所以,孟子稱為大孝。
? ?以舜為榜樣,不松不懈,日日為功,遵行四勿準則。
【學習參考書目】
《四書章句集注》朱熹著
《張居正講解<孟子>》張居正著
《讀四書大全說》王夫之著
《孟子正義》焦循著
《孟子與離婁》南懷瑾講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