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正在讀著成甲的新書《好好學習》,期間我不斷的思考著為什么不能像他那樣系統的分析各種案例,他說的那些知識單列出來每個我都知道,他提到的書籍每本我都讀過,可是當面對一個個案例時我的腦袋就停止了運行,看到答案又發現自己都會,真的是陷入了一學就懂、一看就會、一做就錯的怪圈。
我不是什么學習成長的大牛,只是個在不斷探索個人成長路上的普通人,從09年開始經歷了閱讀《影響力》《黑天鵝》等各類暢銷社科書時發現新大陸的狂喜,到13年購買PPT、EXECL課程時的激動,15年了解各類方法論的鼓舞,16年掛上終身學習者的自豪,我花了不少時間、精力、資源(錢…)在自我提升之上,卻總有事倍功半,甚至是無功之感,直到我最近讀著幾本新入手的成長類書籍,正為新了解的東西感到興奮時,我突然聯想起自己兩年多的健身經驗,恍然領悟自己為何付出這么多卻沒有多少改變的原因,今天寫出來以便檢驗我的思考,也希望能為和我遇到同樣問題的人一些啟發。
“知識經濟”已經進入過度包裝的工業化時代
最近羅胖在發布會上推出了一個產品手冊,大肆標榜自己工業化的生產流程,在我看來這標志著被稱為“知識經濟”的產業徹底進入了工業化時代,其實此前早已顯出了端倪,基礎知識搞出了什么“元認知”“臨界知識”“心理表征”的概念,不同大牛的“信眾”都有不一樣的暗語;一個T型人才的說法弄出了“U盤人才”“斜杠青年”“跨界者”等等變體,就好像板藍根弄出沖劑、藥片、膠囊一樣,對不同的客戶滿足不同的需求,你是個為生活打拼的工薪族,你知道“U盤人才”嗎?想要不被辭退,想要升值加薪,這就是你的路;你是個文藝青年或者理想主義者,你知道“斜杠青年”嗎?不要做被眼前茍且束縛的人,你要探索生命無盡的可能;你是個中層領導或者創業者,來加入“跨界”的行列吧!這里才是世界的未來。同一個東西你喜歡什么讓你選可是如果我們仔細想想除掉數學、物理、化學等工科領域的大批普通人難以理解的公式和定理,拋開哲學、歷史等文史領域一般人僅僅能做飯后談資的東西,再劃掉一些明顯受眾群體不大的專業知識,最后能夠讓普羅大眾掀起熱情的也就只剩“人際交往”“時間管理”“學習方法”“情緒調節”等幾個為數不多的點了,原材料只有玉米怎么辦,沒事我們可以工業化生產,光膨化食品就可以生產幾千種。
在幾本早期的自我管理書籍把關鍵的理念用盡之后,大家都開始紛紛踏上創造概念的道路,國外如此,國內更是如此,《巨嬰國》《黑天鵝》一個個新瓶裝舊酒的概念給你新鮮感,但永遠都給不了你新的邏輯,學習本該是認知的拓展,它們給你的則是認知的強化,本該是“原來還可以這么想”變成了“看,果然是這樣”,隨著一本本新書看完,你越發覺得自己的想法得到印證,你越來越不去思考自己如何思考,但沒有關系,你還得到了很多不錯的概念作為談資啊。
大牛不是你的私教,不會管你學得好不好
羅振宇、秋葉、彭小六,一個個大神在這個人人焦慮被時代拋下的時間點出現在我們眼中,《邏輯思維》《跟著秋葉學PPT》《讓未來現在就來》你看了好多書感覺自己正在發奮學習,你報了各種網課好像美好的未來就在你眼前,你參加了諸多學習社群自覺已經與眾不同,可是學了寫作,學了時間管理,好像寫作并沒有突飛猛進、時間仍舊緊迫無比,自己并沒有像大牛那樣一篇文章10W+,上班工作下班分享。最后剩下的是一列長長的網課清單、一打厚厚的成長書籍、手機里99+的未讀推送,“他們的方法都沒用”“這些東西都說的太空了”“我不適合這個模式”,最后你的熱情燃盡不再相信這些東西,直到有一天看到下一個充滿雞血的故事,你可能不再買課,變成了買音頻;你可能不再參加網絡社群,變成了面對面指導;你升級了投入的方向和資源,讓自己的大腦重新爽一下,然后等待下一次機會。
自我成長和健身其實是一樣的,一個鍛煉肌肉、一個鍛煉大腦,都要科學的計劃、適當的磨練、及時的反饋,更重要的是兩者都是一個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過程,而我們所認識的大牛就像那些鍛煉見效的成功者,然而他們大部分都不是專業的“健身教練”,大部分都并不清楚“大腦肌肉的運行原理”(當然現在也沒有人明白),提供的方法更多是自己經驗的總結,減脂、增肌、塑形誰都不清楚誰的方法是哪個體系的,你也不清楚自己要選擇的方向是哪個,只能全部都跟著試一遍,而在不斷受挫的過程中自然難以提高,甚至還會“受傷”;或許其中有部分大牛了解一些學習的原理,可是他并不是你的私教,不會來慢慢了解你的問題,為你制定專屬的學習計劃,畢竟和健身業那種買時間的生產方式,工業化的推廣產品更有效率。
別再找借口了,你就是懶
很多人看到這句話會馬上就否認,“我看了不知道多少書,學了不知道多少課,你居然敢說我懶”,如果你的反應是這樣的,那就真的印證了你確實很懶。在我看來學習和健身很像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們是在現有條件下重塑你的肉體和思維的方法,而如果你遇到了別人的否定就會本能的反駁,那就說明你的思維并沒有什么改變,就像我們的工作更多時候靠的是直覺一樣,你的學習也是這樣,你看了這么多的書只是接收了那些你認同的觀念,不斷強化著你已有的思維模式,而對不認同或尚不理解的東西,你的大腦選擇性的忽視了,你肯定知道“why、what、how”模型,可是你遇到新工作、新東西的時候會自然地用它分析嗎?就像做了兩個俯臥撐就放棄的時候一樣,你的腦袋覺得這好累、有什么用、不需要,于是你知道了一個個知識點,就像你知道了俯臥撐有寬距、窄距、騰空、擊掌各種姿勢一樣,沒有一個做得了,不過那也沒什么用啊,對吧?
很多執著學習的人其實都并不想學習,因為他們都討厭思考,他們只不過是有著被時代拋棄的焦慮,而為了在思考的負累和被淘汰的焦慮中找到平衡,我們的大腦發揮它最擅長的事情,把困難的問題換個簡單的來回答,于是思考變成了記憶,就好比很多對自己體重有著焦慮又不肯為鍛煉受累的人花錢買了甩脂機、踏步機一樣,大家開始花錢買課、買書讓自己的大腦記住一個個的新名詞,讓它感覺成長的愉快,然后這樣的條件反射不斷加強,你越來越不愿意讓大腦“鍛煉”,轉而換成了“買買買”,我健身時一直嘲笑別人的事情,在自己學習的過程中竟然悄悄的發生著。
當我意識到這一切的時候感覺非常的痛苦,畢竟在自己感覺良好的時候要承認失敗是一件最難的事情,或許責怪大牛的書太雞湯,工業化的知識體系太荼毒更讓人放松,但是轉念一想這或許是我領悟的機會,如果一個人真打算終身學習,那自學就是他繞不開的路,于是我給自己制定了一個這樣的思考計劃:
從手中的這本書開始,一天讀一小節,每一小節問一個為什么,問到不能再細分為止
我打算借鑒自己健身時的經驗,把這些書和課程當作強效補劑,從最簡單的動作開始,重新走上學習的道路,我會用一個星期來完善自己的計劃和方法,屆時再來反饋自己的效果,你如果也是讀了很多書感覺自己沒什么長進的人,我們可以一起嘗試,一個星期之后再分享一下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