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我,每天八小時為生活而工作,3小時為培養自己而學習,七小時休息,兩小時運動,兩小時交際及敘舊,兩小時在路上。
為什么旅行?
走穿皮鞋走不到的路,遇在寫字樓里遇不到的人。
為什么獨自旅行?
這樣才能擺脫依賴獨立自主,才能跳出平時的圈子,去跟一群來自不同地方性格迥異的人接觸交往。
剛畢業那會,特別喜歡閱讀暢銷旅行類書籍,看著那些旅行達人游走于世界各個角落,遇見各色各樣的人,做著平常日子里頭很難會去做的事情,拍一些好看的相片,然后將富富多彩的經歷寫成一本本書。
后來,自己出去的次數多了,漸漸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領悟。每個人出行方式各有不同,最常見的,是大多數人在節假日里逃脫忙碌的日常,出去玩耍放松身心,挑選輕松線路,在標志性景點拍張游客照,回來還可以跟同事親友炫耀;
而有些人外出是為了逃避一些生活上的煩心事,希望能夠拋掉原來的煩惱,但其實這類型的人即便在路上也會心不在焉;
而另外有些人,沒有長期穩定的工作,沒有明確計劃,隨心所欲,喜歡哪個地方就在當地稍作停留,打份短工,等到厭倦了又換到另一個地方。我以前會覺得這類型的人像不羈的風,很自由灑脫,會希望自己也能這樣體驗一番,
現在的我,既喜歡一個人浪跡天涯的隨性與自由,又喜歡朝九晚五的規律與穩定。
我希望在我無拘無束放松身心游玩歸來后,有份工作可以讓我收起散漫的心重新專心致志地去投入其中,而更要緊的是,這種朝九晚五能給我提供穩定的收入,解決我溫飽,還能為我下次的旅行提供經濟來源。
朝九晚五的束縛會讓我倍加珍惜出去旅行時的自由自在,而長途奔波的旅行也會讓我倍加珍惜在平常日子里的那種穩定安逸。我喜歡自由又有約束的生活,只有當兩者保持平衡時,生活才能井井有條,個人才能過得滿足而又充實。這就是這幾年旅行下來的最大感悟吧。
其實我去過的地方不算多,小時候要么和小伙伴去,要么就一個人單獨踩。錢鐘書說過一句至理名言:旅行最試驗得出一個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勞頓,最麻煩,叫人本相畢露的時候,經過長期苦旅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以結交作朋友。
8歲時看央視的《動物世界》與《人與自然》之類的就愛上冒險,夢想有一天去非洲探險。
雖然夢想遙遠,在還是未成年時,就把自己的市級的全部鎮都踩遍了。那時小,每次雖然都感覺虛脫,但那種感覺真的很棒。
而近兩年在廣州讀過大學后,開始追求美景之外的體驗,即是跳脫原來的熟悉圈子去跟陌生人結伴一起游玩。每次一個人出行前,便會花很長很長的時間閱讀別人的游記,閱讀下載下來的攻略。身邊的朋友去過的景點也會讓寫篇攻略。我喜歡不論實際情況如何變化,但都能心中有數的感覺。
如果你沒有在陌生的街頭走丟過,你是不會知道真正的焦慮,恐懼和無助時怎樣一種感覺,又何談克服。
你不踏上旅途,你的記憶就不會被奇遇填滿。
同樣不曾旅行,你很難有震撼人心的好故事。
一直都覺得有著豐富閱歷的人很有魅力,這樣的人,因為見多識廣,有思想能給人以啟迪,有心胸能包容他人。而要想獲得豐富閱歷,不外乎三個途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人無數。
我見過一些因為本身見識短淺因而很容易大驚小怪的人,甚至用她/他們有限的見識去判斷別人,對這種情形,心中嗤之以鼻的同時也給自身以警醒,絕不能讓自己在他人眼中也是這類人。旅行的意義之于我,是看一些沒看見過得風景,見一些沒見過的人,做一些沒做過得事,讓自己知道生活還有各種各樣的可能,讓自己不會淪為井底之蛙,讓自己的思想變得不那么的狹隘,讓自己朝自己想成為的樣子慢慢改變。
我讀過很多的游記,很多游記都很夸張地寫著一趟旅行回來,自己思想受到多么大的沖擊,接著發生什么樣的改變。我覺得這樣言過其實了。每次的旅行之于我們不過是人生一小段經歷,它不過起著增長見識,豐富我們平淡生活的作用,旅行結束后,該面對的問題還是得面對,該解決的麻煩還是得解決。
只不過,我認同,當一個人經歷得多了,你面對問題,解決麻煩的態度也許會開始慢慢變得從容不迫。
對吧!